首页 理论教育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与儒家的忠孝观相违背吗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与儒家的忠孝观相违背吗

时间:2023-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在儒教当道的古代社会,却被当成堂而皇之的孝道说教,以致当有人重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观点时,竟被人视作如洪水猛兽般的惊世之论。这同儒家先贤的主张是背道而驰的。荀子指出,父母对子女提出要求或发出指令,如果这些要求和指令会对父母造成伤害,子女就可以不听从父母的要求或指令,这样做,对子女来说就是忠诚。荀子这些话清楚地表明,儒家先贤提出的忠、孝之道,根本不包括愚忠和愚孝的成分。

在孔子关于礼的行为规范中,有专门针对孝行的规定。这些孝行被分为养亲、敬亲、安亲、祭亲四个方面。并且,孔子关于孝行的观点并不只停留在物质奉养上,还包括感情上对父母和长辈的尊敬、爱戴。到了宋代,儒家这种孝道被无限上纲上线,以致出现了毫无理性可言的愚孝。为配合这种愚孝,有些人还杜撰了许多荒唐的孝者故事。比如,《二十四孝图》中就有这样一则愚孝的故事。

晋代,有个叫郭巨的人,对母亲极为孝顺。后来妻子为家中添了一个男孩,郭巨为此开始担心,抚养这个孩子就不能供养母亲。于是他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就没有了。不如埋掉儿子,好节省食物供养母亲。”妻子表示同意,于是夫妻俩就动手将儿子埋了。

这样的事在今人看来,就是在犯谋杀罪。但是在儒教当道的古代社会,却被当成堂而皇之的孝道说教,以致当有人重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观点时,竟被人视作如洪水猛兽般的惊世之论。很显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家关于忠孝方面的观点在传承中开始走样,变成了愚忠、愚孝。这同儒家先贤的主张是背道而驰的。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出自《荀子·子道》篇,其中写道:“在家孝敬父母,出外敬爱兄长,这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操守;对上顺从,对下厚道,这是做人的中等道德操守;顺从正道而不顺从君主,顺从道义而不顺从父亲,这是做人的最高准则。”荀子这番话,是对愚忠、愚孝的最有力反驳。如果君主无道,父母无义,那么身为臣子和儿女,就没必要行忠、孝之举了。荀子指出,父母对子女提出要求或发出指令,如果这些要求和指令会对父母造成伤害,子女就可以不听从父母的要求或指令,这样做,对子女来说就是忠诚。如果听从父母的指令会让父母受到耻辱,不听从父母的命令会让父母感到光荣,那么子女就可以不服从父母,这样做就是奉行道义。如果服从父母的命令会让父母像禽兽一样野蛮,不服从父母的命令会让父母具有正派的行为,那么子女就可以不服从父母的命令,这样做就是恭敬。

荀子这些话清楚地表明,儒家先贤提出的忠、孝之道,根本不包括愚忠和愚孝的成分。荀子关于忠孝的观点,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故事。

孔子的弟子曾参,因孝顺父母而出名。一天,他因锄草时误伤了禾苗,遭到父亲的大棒抽打。当时,曾参站着任由父亲打,以致被打得昏死过去。可是,曾参醒来后的第一句话竟然是问父亲有没有受伤。因此,人们都称赞曾参是个孝子。可是,孔子听说这件事后非常不满,并且告诉守门的人,若是曾参来了,不让他进门。曾参来拜见孔子遭拒后,大为不解,就托人向孔子询问原因。孔子说:“舜小的时候,父亲用小棒打他,他站着不动;用大棒打他,他赶紧逃走;父亲要他干活时,他总在父亲身边;父亲气得想杀他时,他立刻跑得无影无踪。现在曾参的父亲用大棒打他,他都站着不逃走,说明他不是王的人民,而是在制造罪过。”

这个故事说明,孔子所提倡的忠孝,并不是无条件地服从王者或父母,而是要以“道”和“义”的标准来进行评判。当王者或父母的行为失于“道”和“义”时,做臣民或子女的就可以不服从他们的意愿。在《荀子·子道》篇中,就专门记载了孔子对待忠孝的态度。

有一回,鲁哀公问孔子:“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谁知连问了三次,孔子都不回答。

离开鲁哀公后,孔子拿鲁哀公的这个问题问子贡。子贡说:“不错。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先生您认为呢?”

孔子说:“有了敢于诤谏的大臣,宗庙就不会毁灭;有了敢于诤谏的儿子,父亲就不会做不合礼制的事;有了敢于诤谏的朋友,士人就不会做不合道义的事。所以,儿子一味听从父亲,怎能说儿子是孝顺?臣子一味听从君主,怎能说臣子是忠贞?”

从这个事例可以清楚地看出,儒家先贤提倡的忠孝,是附有道义的内涵和要求的。只不过到宋代以后,当愚忠、愚孝成为禁锢人的心性的主流意识时,儒家先贤这种忠孝观逐渐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