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礼记》中提出了哪些日常行为规范

《礼记》中提出了哪些日常行为规范

时间:2023-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礼记》中这些关于日常行为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儒家的礼实际上是在构建一种行为秩序,通过这种行为秩序来固定人伦,明确等级,让各种社会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尽管时过境迁,但《礼记》中的一些规定同样是现代人行为规范中的一部分,而且仍有推广践行的必要。从这点来看,《礼记》中规定的那些行为规范,都是体现着省己的要求的。

根据人的本性,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意图选择和决定自己的行为。但是,当这些选择和决定与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就会衍生出纷争,以致给人带来身心上的伤害。为此,儒家先贤倡导人们通过自省、克制的方式来实现行为上的自觉。为实现这种自觉,他们针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制定了各种规范,这些行为规范涉及坐、立、行、走、起居、衣饰、孝亲等生活中的诸多方面。

《礼记》中规定,人坐的样子,要像祭祀时的祭品那样端庄;立的样子,要像斋戒时的人那般恭敬。做儿子的到外面去,出行前一定要当面禀告父母;回到家里时也要这样。和长辈商议事情,一定要随身带着几杖去。当长辈问话时,一定要先谦让一番才作答。在平常与人讲话时,不能在自称中带有“老”字。对年纪比自己大一倍的人,应当待他像自己的父亲;对年纪比自己大十岁的人,应当待他像自己的兄长;对年长自己五岁的人,可以同他并肩行走,但在行走时必须让自己的身子略微退后一些;当平辈的五个人坐在一起时,应当让年长者另外坐一席。

从《礼记》中这些关于日常行为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儒家的礼实际上是在构建一种行为秩序,通过这种行为秩序来固定人伦,明确等级,让各种社会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子思在《中庸》中提出了“五达道”的观点,提出了处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这五种人际关系的方法。

在《礼记》中,针对儿子,就提出了这样的规定:家居不可占据室内的西南隅,不可坐在席的中间位置,不可走在路的当中,不可立在门的当中;遇有宴请宾客的事,如何招待,自有家长裁决,不可自作主张;举行祭祀的时候,不可充当尸的角色;要时刻留心父母的意旨,先意承欢,不要等到父母发话才办;不要登高,不要临深;不随便诋毁他人,不随便嬉笑。

这些规定对现代人来说,虽然显得烦琐,但如果所有人都严格按这些规定去做的话,一定能避免很多人际活动中的摩擦,让活动始终处于有序可控的状态。《礼记》中指出,所谓礼,是用来确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远近、判断事情的疑惑、分别事情的差异、明辨事情的得失的规范;依礼,要做到不随便取悦于人、不说做不到的话,不做超过自己身份的事,不侵犯侮慢他人,不随便与别人套近乎。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礼记》中提出:要时时通过省己来涵养自己的德行,实践自己的诺言,培育自己完美的品行,体现出来就是行动符合忠信,言谈符合仁义。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自己的品行来影响和教化他人,最终让全社会都接受和恢复礼的行为,从而让社会变得有序、和谐。

尽管时过境迁,但《礼记》中的一些规定同样是现代人行为规范中的一部分,而且仍有推广践行的必要。比如,当大家聚餐时,《礼记》中就做出了这样的规定:大伙儿同桌吃饭,要注意谦让,不可自顾自地吃;不要把饭搓成团;不要把多取的饭再放回食器;不要大口喝汤,以免满口汁液外流;不要吃得啧啧作响;不要啃骨头,以免弄出声响;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再放回食器;不要把骨头扔给狗;不要争着抢着吃好吃的东西;不要为了贪快而扬去饭中的热气;吃黍米饭不要用筷子;羹汤中的菜要经过咀嚼,不可大口囫囵吞下;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羹汤;不要当众剔牙等。

人的本性都是渴望得到他人尊重的。这就要求人们修炼心性,培育尊重他人的意识,并上升为一种美德。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不断反省检视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言行纳入礼的范畴。从这点来看,《礼记》中规定的那些行为规范,都是体现着省己的要求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