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家的“仁”与“善”有什么关联

儒家的“仁”与“善”有什么关联

时间:2023-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讲求的是经世致用,所以这种爱也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首先是关爱家人;走上社会后,关爱别人;走上执政地位后,关爱天下。一些学者把儒家道德规范归为天道,把善的意识归为人道,这种归类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根据仁与善的含义和在实践中的体现,我们可以这样归结仁与善的关联:儒家推崇的善,是仁的根基和起点;儒家主张的仁,是善的践行和提升,二者同为构建儒家经世致用目的的基础和核心要素。

儒家创建了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道德要素在内的道德体系,其核心就是仁。仁是一种至高的道德原则、标准和境界,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仁的实质是爱,即关爱他人。这种爱以人为本,最终超出人本身,扩展到整个天地及万物。儒家讲求的是经世致用,所以这种爱也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首先是关爱家人;走上社会后,关爱别人;走上执政地位后,关爱天下。

第二,仁的目的是复礼。孔子生活的时代,诸侯纷争,征伐不断,以致礼崩乐坏,民不聊生,社会处于无序状态。孔子对此感到非常不满,他认为,要想再现社会安定有序,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让天下复礼,通过礼来固定人伦等级秩序,从而实现天下安定。同时,孔子也看到,过去的礼乐制度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于是,他又提出了仁的主张:“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他认为,要想恢复礼乐,首先必须让人具有仁德,然后才能践行礼的要求。

第三,仁是各种道德的总汇,是众德之德,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毫无疑问,仁属于道德范畴。一些学者把儒家道德规范归为天道,把善的意识归为人道,这种归类是很有道理的。什么是善?《孟子·尽心下》中写道:“可欲之谓善。”其中的“可欲”,根据宋代儒士张栻的《癸巳孟子说》中的说法:“可欲者,动之端也。盖人具天地之性,仁义礼智之所存,其发见则为恻隐、羞恶、辞逊、是非。所谓可欲也,以其渊源纯粹,故谓之善。”由这些论述可知,可欲就是仁、义、礼、智的四种表现:具有恻隐、羞恶、辞逊、是非四种心性。也就是说,善就是具有同情心、羞耻心,与人交往时能恭敬他人,明辨事情的是非曲直。因而,善是人性的体现,仁是道德的体现。

所以,根据仁与善的含义和在实践中的体现,我们可以这样归结仁与善的关联:儒家推崇的善,是仁的根基和起点;儒家主张的仁,是善的践行和提升,二者同为构建儒家经世致用目的的基础和核心要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