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少私寡欲”的背后有何良苦用心

老子“少私寡欲”的背后有何良苦用心

时间:2023-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子在《道德经》中,将“节俭”作为人生成功的三大法宝之一。老子还把“节俭”提升到治理天下之道的高度上来认识。有人把老子的“小国寡民”批判为保守复古,把“常使民无知无欲”批判为愚民思想,然而这些却是与老子“见素抱朴”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人心尚俭,不致利令智昏,自然祸乱难生,社会安定,人间充满祥和气象。“少私寡欲”,并非让人禁欲,而是要求人的欲望有一个节制,适度而行。而这正是老子这句话背后的良苦用心。

“见素抱朴”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成语,那么它的后一句是什么呢?就是同出于老子之口的“少私寡欲”。

老子在《道德经》中,将“节俭”作为人生成功的三大法宝之一。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说,我有三大法宝,我运用并保有它们:第一是宽容,第二是节俭,第三是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在书中老子也多次讲到要节俭,只有节俭,才能成功。

老子还把“节俭”提升到治理天下之道的高度上来认识。他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意思是说,治理人、事奉天,没有比坚持“啬”的原则更好的了。只有坚持“啬”,遇事才能从容不迫,早做准备,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可以无往不胜;无往不胜,这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有了这不可估量的力量,就可以管理国家;有了治国的根本,就可以长治久安。这就是根深蒂固、长生久立的治人、事天的原则和道理。啬,原意是该用的财物舍不得用,一般用作贬义,而在这里则是哲学层面的含义,是爱惜精神、积蓄力量的意思,与“俭”的意思相近。

有人把老子的“小国寡民”批判为保守复古,把“常使民无知无欲”批判为愚民思想,然而这些却是与老子“见素抱朴”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老子希望人们回到那种淳朴的民风中去,内心不为纷繁的欲求所扰乱,回归心地澄明的境界。他主张统治者应该使人民安于所处,乐于所有,衣食住行,适可而止,知足常乐,于是乐天安命。当人心欲望过多,势必起奢侈之风,俭朴便只是一个幻梦了。民风能保持一种淳朴的状态,人们安于现有的条件和生活环境,就能达到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没有过多的追求,也就不会有机巧与智谋,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人心尚俭,不致利令智昏,自然祸乱难生,社会安定,人间充满祥和气象。

“少私寡欲”,并非让人禁欲,而是要求人的欲望有一个节制,适度而行。老子所期望的是保证满足人民生存的需求,让人们温饱和乐,而又时时保有素心,不起穷奢极欲之念,如此人与天地方可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而这正是老子这句话背后的良苦用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