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众多志士仁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做出视死如归的壮举。这种壮举,就是大义凛然。
大义凛然,是指在受到他人侮辱或责难的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为民的英勇气概。其精神实质,就是古代先贤倡导的勇毅精神。比如说,文天祥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始终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最终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丽诗句。他的这种表现就是大义凛然。
大义凛然除了勇的外在表现外,更体现为内心的毅。在儒家和墨家的思想中,都贯彻着这种勇毅精神。只有在面对国难民危和各种非难时做到勇毅,才能称为大义凛然,其余的勇而不毅,都算不上大义凛然。
洪承畴因镇压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而于仕途上崛起。1641年,为挽救辽东危局,明廷派洪承畴率八总兵十三万人集结于宁远,与清兵会战。当时,洪承畴主张以步步为营的方式逼近锦州,但兵部尚书陈新甲却采取了速战速决的方针,结果被清军断了南归的退路。这时洪承畴主张决一死战,但其他总兵主张南撤。结果被清军各个击破,人马被困松山。第二年一月,洪承畴听说朝廷增派援军,就派了六千人马出城夜袭,没想到被清军打败。三月,清军攻破松山城,洪承畴被俘。
被俘后,洪承畴绝食多天,不肯投降。皇太极几乎动用了所有能用的人去劝降,均被他大骂而回。最终,皇太极派自己最宠信的范文程前去劝降。洪承畴见到范文程,大声咆哮,骂他忘恩负义,贪生求荣。而范文程对他的辱骂表现得特别容忍,也不提招降之事,而是与他谈古论今。谈话间,他发现梁上掉下的一块灰尘落在洪承畴身上,而洪承畴一边说话,一边掸去衣服上的灰尘。范文程不动声色地出来告诉皇太极:“洪承畴对身上的破袍子如此爱惜,那他对他的身子就会更加爱惜。”于是,皇太极下令对洪承畴给予关照。第三天,皇太极亲自面见洪承畴,但洪承畴面对皇太极立而不跪。
应该说,在这之前,洪承畴被俘后的所作所为,充分体现出了做臣子的忠贞,面对各种威逼利诱,真正体现出了勇者无惧的大丈夫气概,真可谓是大义凛然。然而,接下来的事就让人唏嘘不已了。
皇太极见洪承畴立而不跪,不仅没有动怒,反而对洪承畴嘘寒问暖。他见洪承畴衣着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的貂裘,披在洪承畴身上。这时的洪承畴,与先前的洪承畴简直判若两人——曾经坚持的信仰、气节霎时间消失殆尽,两膝不听使唤地跪了下去。
洪承畴被俘后,的确一度做到了勇者不惧,让人钦佩不已。但是,在儒家的先贤看来,勇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也是一种内在的美德,而且它是与人的各种行为相伴终身的。这种相伴终身的表现就是毅。勇无惧,毅乃久。只有这样的行为,才能称为大义凛然。洪承畴做不到毅,他先前再怎么勇,到头来都只是一场自欺欺人的闹腾。
儒家先贤把勇建立在为国为民的基础之上,贯穿其中的要义就是大义,要求人们在受到非难或打击时做到大义凛然。并且,这种大义凛然不仅针对自身,还针对与自己有关联的各种社会关系,尤其是在自己的亲人做出有损于国家和民众的举动时,要做到大义灭亲。
秦惠王时期,墨家的思想在秦国的上层受到重视。当时的墨家巨子腹来到秦国,受到秦惠王的尊重。没想到有一天,腹的儿子杀了人。无论是按照墨家的规矩还是秦国的法律,腹的儿子都必须被处死。秦惠王出于对腹的爱护,就对他说:“你只有这一个儿子,本王已经下令让官员不杀你儿子,你就不必过问了。”但腹却说:“杀人偿命,伤人必惩,这是天下的大义。所以,我必须严格执行墨家的纪律。”于是,处死了自己的独子。
腹的做法看似不近人情,但从事件的性质来看,他做得对。试想,天下人若都能像腹那样做到大义灭亲,这世上有谁还敢以身试法呢?秦国垂法而治的风气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所以说,大义凛然既是一种心系天下的高尚情怀,也是一种为人的气节操守,是儒家先贤勇的美德和毅的气质的最佳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