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生活经验不足、认知水平不高、大脑功能有待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学前儿童的想象与成人的想象存在一定的差别。
学前儿童想象的萌发主要是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简单的相似联想及没有情节的组合。
婴儿时期只有最低级形态的想象,想象尚处于萌芽状态。想象的内容简单贫乏,有意性也很差,水平是很低的。在教育影响下,由于儿童活动的复杂化,儿童语言的发展和经验的扩大,在两岁以后,想象进一步发展起来。幼儿期是想象最为活跃的时期。因为学前儿童最喜欢想象,所以有人把学前时期看做是想象最发达的时期。事实上,学前儿童的想象只是处于初级形态,水平并不高。因此,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②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③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下面分别说明想象发展的具体表现。
一、学前儿童想象有意性的发展
整个学前期,有意想象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发展,但无意想象仍占主要地位。学前儿童的想象基本都是无意的。学前儿童也以无意想象为主。这与婴幼儿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不足有直接的关系。
1.幼儿的无意想象
在幼儿的想象中,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幼儿想象的无意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幼儿想象的产生,常常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想象活动不能指向于一定的目的,不能按一定的目的坚持下去,在游戏中想象往往随玩具的出现而产生。例如,看见小碗小勺,就想象喂娃娃吃饭;看见小汽车,就要玩开汽车;看见书包,又想象去当小学生。如果没有玩具,幼儿可能呆呆地坐着或站着,头脑中不进行想象活动。在绘画活动中,幼儿想象的主题往往是看到别人所画的或听到别人所说的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在同一桌上绘画的幼儿,其想象的主题常常雷同。如果要求幼儿在活动开始前想象活动进行的目标,幼儿初期的儿童往往不能完成任务。他们不知道自己将创造什么形象。幼儿往往是在行动中看到了由自己的动作无意造成的物体形态,或者是由外界刺激才想象自己所做产品的意义。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幼儿初期的孩子,想象不能按一定的目的坚持下去。很容易从一个主题转换到另一个主题。幼儿想象进行的过程往往也受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因此,想象的方向常常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想象的主题容易改变。这主要是由于幼儿初期孩子的直觉行动思维决定的。比如,在游戏中,幼儿正在玩开商店,忽然看见别的小朋友在玩打仗,他就跑去当上了解放军战士,和小朋友们一起拼杀起来。在画画中也是如此。一会儿画树,一会儿又去画兔子吃萝卜,一会儿又画汽车。
(3)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由于想象的主题没有预定的目的,主题不稳定,因而幼儿想象的内容是零散的,所想象的形象之间不存在有机的联系。幼儿绘画常常有这种情况,在同一幅画面上,会把他感兴趣的东西都画下来,有房子、鹿、飞机、降落伞、猫、老鼠和树。这显然是一串无系统的自由联想,天马行空,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不管物体之间的比例大小。如果他高兴,甚至可以把这些毫不相干的事物编出一个故事,讲给你听。
(4)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幼儿的想象往往不追求达到一定目的,只满足于想象进行的过程。一个幼儿给小朋友们讲故事,乍看起来有声有色,既有动作,又有表情,实际听起来却是毫无中心,没有说出任何一件事的情节及其来龙去脉。可是,讲故事者本人津津乐道,听故事的孩子们也津津有味,这种活动经常可以持续半个小时以上。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想象也是如此,幼儿常常在一张纸上画了一样又画一样,直到把画面填满为止,甚至最后把所画的东西涂满黑色,最后什么都不像,但自己口中还念念有词,感到极大的满足。幼儿在游戏中的想象更是如此,游戏的特点乃是不要求创造任何成果,只满足于游戏活动的过程,有时还富有幻想的性质。这也是幼儿想象活动的特点。
(5)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幼儿在想象过程中常表现出很强的兴趣性和情绪性。情绪高涨时,幼儿想象就活跃,不断出现新的想象结果。比如,老鹰捉小鸡游戏,本应以小鸡被老鹰捉到而告终。可孩子们同情小鸡,又产生这样的想象:让鸡妈妈和鸡爸爸赶来,把老鹰啄死,又救回了小鸡。
另外,兴趣也影响孩子的想象。幼儿对于感兴趣的游戏和学习,就会长时间去想象,专注于这个活动;而对于不感兴趣的活动,则缺乏想象,往往是消极地应付或远离这项活动。表现在活动中,兴趣保持的时间很短。如幼儿园大班孩子玩简单的玩具或玩过的玩具,只能玩一会儿。幼儿想象过程的方向、想象的结果、想象的丰富程度受其情绪和兴趣的影响较大。
2.幼儿有意想象的发展
幼儿想象虽然以无意想象为主要特征,但是有意想象已开始萌芽,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的有意想象开始发展了。
(1)有意想象是在无意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有一个四岁多的小女孩拿起图画纸说:“我画个小汽车。”于是就画了起来。小汽车画好之后,又说:“我还画小红旗。”小红旗画好了还要画手绢。画着画着,发现把直线画弯了,就自言自语:“不像,成气球了。我就画气球吧!”“圆气球!圆脑袋!我画个大圆脑袋,画爸爸。”然后在圆脑袋下面画个梯形,是身子。“这是爸爸的长胳膊。”于是,在梯形旁边又添上两条横线。从这个孩子的绘画过程看,不难看出,她的想象基本上还是自由联想,无意性的成分很大。但她毕竟能够先想后画,而且按照自己想的去画了。说明她的想象已经开始具有了—定的目的。
(2)想象进一步发展,已具有一定的有意性和目的性,可以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如一个六岁小男孩非常喜欢画画,对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能连续几个月画下去。他曾经画打仗这一主题,已经画了半个学期了,还每天都画,也不厌倦。而且一边画一边会介绍战争激烈的场面和过程,并且每一天的画面都会有所不同。这说明幼儿的想象进一步发展,并且具有明显的有意性和目的性。又如,语言教育活动中的续编故事,幼儿完全能按照教师要求,根据一定的主题接着把故事讲下去。这也体现孩子已有明确的有意性和目的性。到了幼儿晚期幼儿有意想象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这种表现是:在活动中出现了有目的、有主题的想象;想象的主题逐渐稳定;为了实现主题,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幼儿的想象虽然以无意性为主要特征,但有意想象已经开始发展了。
有意想象是需要培养的,成人应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有主题的想象活动,启发幼儿明确主题,准备有关材料。如游戏中的玩具、绘画的材料、按主题讲故事等,成人及时的语言提示对于幼儿有意想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前儿童想象现实性的发展
幼儿时期,想象常常脱离现实,或与现实相混淆,这是幼儿想象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1.想象脱离现实的表现
幼儿想象脱离现实的情况,主要表现为想象具有夸张性。这种夸张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幼儿在想象中常常把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加以夸大。幼儿非常喜欢听童话故事,因为童话中有许多夸张的成分,比如《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里的大头儿子的头特别特别的大,小头爸爸的头又特别特别的小。
儿童自己讲述事情,也喜欢用夸张的说法:“我家有一大卡车玩具。”“我家来的大哥哥力气可大了!都把你们打败!”至于这些说法是否符合实际,幼儿是不太关心的。幼儿想象的夸张性还表现在绘画活动中。在幼儿的画画中,可以发现幼儿画的长颈鹿,从比例来看,脖子特别长。画的大象头特别大,鼻子特别长。画人时,常常也是头特别大,眼睛、嘴都画得特别大,两排牙齿画得很突出。还有把胳膊画得很长,比身体几乎长了好几倍。画小朋友在草地上玩,把蝴蝶画得有三个小朋友那么大。这些夸大的部分,常常是幼儿印象特别深刻的部分。
(2)混淆假想与真实。幼儿常常把自己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如有个小孩听到一个小朋友跟其他的小朋友说他爸爸给他买了小汽车的玩具,他也自豪地说:“我妈妈也给我买了小汽车的玩具,可好了!”可事实却不是如此。
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经发生的事情来描述。例如,一个孩子的妈妈生病住了医院,幼儿很想去看妈妈,但是,大人不允许。过了两天,幼儿告诉老师:“我到医院去看妈妈了。”实际上并没有这么一回事。
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身临其境,把自己当做游戏中的角色,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如幼儿园小班幼儿玩“狡猾的狐狸,你在哪里”的游戏,当老师扮演的狐狸逮着小朋友饰的小鸡,装着要吃她的时候,这个孩子大哭起来说:“你是老师,怎么可以吃人呢!”拼命挣扎。
幼儿园小班幼儿把想象当做现实的情况也比较多。比如,游戏时过于沉迷于想象情景中,有的孩子甚至把游戏中的“菜”真的吃了。
2.想象与现实相混淆的原因
这是由于幼儿想象的特点加上认识水平不高,记忆的不精确,记忆掌握得不好,有时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混淆了起来,以及表达能力有限。有些是幼儿渴望的事情,经过反复想象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变成似乎是记忆中的事情,等等。由于幼儿把想象与现实相混淆,因而他很容易把假想的事情当做真实的事情。
幼儿园中班、大班幼儿想象与现实混淆的情况已减少。孩子们听到一些事情后常问:“这是真的吗?”有些大班幼儿甚至不喜欢听童话故事,希望老师“讲个真的”,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想象的东西与真实情况是有区别的。
幼儿园大班儿童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认识能力也渐渐提高,能够分清真的和假的,能够分清向往的和真实的。如六一节,教师为儿童演出儿童故事,当黑熊一出场,小班幼儿就神情紧张,有的甚至害怕得想离开座位;大班儿童却很高兴,知道这是假的,有的还会劝慰小班儿童,“这熊不是真的,是老师扮演的”。
教师常常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在组织小班幼儿的学习活动时,一方面使幼儿在想象中如同故事或游戏中的角色一样活动,分享角色的乐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尽量避免引起恐怖、害怕等情绪。尤其对年幼胆小的儿童,在有关的活动中,更要多加说明,使他们知道这些不是真实的,不要害怕。
此外,成人要特别注意,不要把幼儿谈话中所提出的一切与事实不符的话,都简单地归之为说谎,并予以严厉的责备。成人在理解了孩子的这些特点以后,要深入了解,弄清真相。首先要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其次要引导孩子多观察、多经历,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理解孩子想象中的那些不合理因素。需要提醒的是,想象中的荒诞、不符合常情有时候恰恰是最有价值的,许多创造常常由此而来,所以一定要小心呵护孩子的想象。假如出现想象的混淆,应在实际生活中耐心指导幼儿,帮助幼儿分清什么是假想的事情,什么是真实的事情,从而促进幼儿想象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想象创造性发展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是根据想象产生过程的独立性和想象内容的新颖性而区分的。儿童最初的想象和记忆的差别很小,谈不上独立的创造。
1.幼儿再造想象的发展
儿童最初的想象都属于再造想象,再造想象在幼儿期占主要地位。
(1)幼儿再造想象的主要特点。
1)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幼儿在听故事时,其想象随着成人的讲述而展开。如果讲述加上直观的图像,幼儿的想象会进行得更好。但是如果单纯看图画或电视上的图像,缺乏语言描述或提示,幼儿的再造想象就不能充分地展开。在游戏中,幼儿的想象往往也根据成人的言语描述来进行。这一点,在幼儿初期更显得突出。如较小的幼儿抱着一个娃娃,可能完全不进行想象,只是静静地坐着,当老师走过来说:“娃娃要睡觉了。咱们抱娃娃睡觉吧!”或者说:“娃娃出去玩玩吧?”这时,幼儿的想象才活跃起来。稍大的幼儿,想象的内容虽然比较复杂一些,但仍然是根据老师的言语描述进行想象的。
2)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方面反映了幼儿想象具有很大的无意性、被动性,同时也说明幼儿以再造想象为主,缺乏独立性。成人或年长儿童的无意想象可能有其独立性和创造性,而由于幼儿头脑中的表象贫乏,加之水平低,其无意想象一般是再造的,基本上是重现生活中的某些经验。
3)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在幼儿初期尤为突出。当幼儿无意地摆弄物体时,偶然地改变了物体的状态,当改变了的形状正巧比较符合儿童头脑中的某种表象时,便在其头脑中唤起了新的形象。由于这种想象的形象与头脑中保存的有关事物的形象相差不多,因而很难具有新异性、独特性,创造性的成分极少。幼儿在游戏中之所以比较容易进行想象,原因之一就是游戏有玩具,玩具的具体形象可以起到引发幼儿想象的作用,在游戏中不断地进行实际的行动。玩具是直观的物体,它反映在幼儿头脑是现成的形象,想象能根据这些形象进行。幼儿常常喜欢拿着一根木棍玩,就是因为用木棍可以做出各种动作,同时也容易引起各种表象。
(2)再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占主要地位。幼儿期的想象,大量是再造想象。再造想象之所以在幼儿生活中占主要地位,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
1)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相比,是较低发展水平的想象。它要求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较少。幼儿的想象内容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经验性想象。幼儿凭借个人生活经验和个人经历开展想象活动。例如,一个中班女孩对夏天的想象是:天热,可以穿漂亮的裙子,可以到“水上世界”去玩,可以游泳,可以喝冷饮。
情景性想象。幼儿的想象活动是由画面的整个情境引起的。例如,一个小女孩对夏天的想象是:在小河边玩水,可以折一个小纸船放在水里,却怕小船被水冲走。
愿望性想象。在想象活动中表露个人的愿望。例如,幼儿在一次大班的讲述活动中,有的说他长大后想当飞行员,有的说想当老师,有的则想当演员等。
拟人化想象。把客观物体想象成人,用人的生活、思想、情感、语言等去描述。例如,一个大班的幼儿观察图片后想象说,图片上的小白兔在看我,还对我眨眼呢!
夸张性想象。幼儿常常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节。而夸大的部分,常是幼儿印象特别深刻的部分。
以上五种类型的想象,第一种经验性想象,其创造性水平较低。它在整个幼儿阶段始终占着优势。其他四种类型的想象则在幼儿园中班这个阶段才开始相继出现。
2)再造想象是幼儿生活所大量需要的。幼儿期是大量汲取知识的时期,幼儿依靠再造想象来理解间接知识。他们听故事、看图画、理解文艺作品和音乐作品都需要再造想象。比如,成人在讲故事时说到“下雨了”,幼儿复述时则说“哗哗哗下雨了”。可见,他在听到有人说“下雨”时,头脑中出现了生动的想象表象。又如,幼儿看着书上所画的模型,用积木搭起一幢楼房,就运用了空间想象。
(3)幼儿再造想象为创造想象的发展奠定基础。幼儿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是密切相关的。再造想象的发展,使幼儿积累了大量的想象形象,在此基础上,逐渐出现一些创造想象的因素。幼儿的再造想象可以转换为创造想象。例如,一个幼儿听到玩具时说:“我爸爸出差给我买了一个玩具汽车。”这是记忆的表现。而旁边的幼儿也接着说:“我爸爸也给我买了汽车。”这是他的想象,事实上他的爸爸没有给他买汽车玩具。这可以说是一种自由联想,其中既有由别人说话引起的再造想象,也有最初的创造性成分。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及语言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幼儿在再造想象的过程中,逐渐开始独立地而不是根据成人的语言描述去进行想象。想象的内容虽然仍带有浓厚的再造性,但已有独立创造的成分。例如,教师要求幼儿画一只小白兔,一个小女孩画完后,又在这幅画上画了一个小女孩,问她:“这个小女孩在干什么?”“采花。”她一边回答,一边飞快地在小女孩身边补上花草。“采花干什么?”“送给小白兔呗。”在复述故事时,幼儿也往往加上自己想象的情节。
2.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
在再造想象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研究发现,幼儿的创造想象发展要好于成人,这主要是由于幼儿所受的固有的思维惯性的局限性较少的缘故。
(1)创造想象发生的标志。儿童创造想象的发生,主要表现为能够独立从新的角度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独立性。这类想象不是在外界指导下进行,不是模仿,受暗示的成分少。
2)新颖性。它改变原先知觉的形象,摆脱了原有知觉的束缚,重新加工改造,更多地从新的角度进行联系和联想。
(2)创造想象的特点。幼儿期是创造想象开始发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创造想象有如下特点:
1)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可以称为表露式创造。这种最初的创造,严格地说还不是创造。
2)幼儿创造想象的形象和原型(范例)大多略有不同,或是在范例基础上有一点改造。可以说,既是模仿,但又不是完全的模仿。比如,原型的汽车是不能飞的,幼儿给它装上了翅膀,既能在地上跑,又能在天上飞。
3)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的表现在于: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数量和种类增加,以及能够从不同中找出非常规则的相似,如从三个以“品”字形套在一起的圆圈想象出三角形。
总的来说,幼儿想象中创造性的成分还很小,还只是创造想象的初级形式。同时,儿童的创造想象还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这固然与其神经类型的灵活性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受其教育环境的影响。一般来说,民主、开放、宽松、自由的环境能促进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展。同时,教师和家长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创造想象,鼓励儿童的自由联想和发散思维。比如,让孩子们想一想,什么东西是圆的?再看一看,班级里什么东西是圆的?我们都见过哪些东西是圆的?然后发给每人一张画着许多圆圈的纸,让他们把这些圆圈改画成各种各样的物体图形。举出某种结果,让儿童尽可能多地说出这种结果产生的原因。又如看图讲述,图上有三只小兔在奔跑,仔细观察后想想它们为什么奔跑?如果成人坚持鼓励儿童从多角度来探讨问题,鼓励与众不同而又不失合理的想法和答案,儿童创造想象的能力和水平就会不断提高。想象发展对儿童入学准备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很多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是有赖于有目的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
整个幼儿时期,幼儿的想象是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同时,想象还会和现实相混淆。幼儿想象活跃,富于幻想,而且很大胆。因此,有人认为幼儿时期是想象发展最快的时期,甚至比成人更善于想象。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想象水平直接取决于表象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程度,而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语言水平都远不及成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