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倾向性是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构成的,它们与个性特征密切联系,相互制约,对于心理品质的自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需要
需要是人的一切积极性的源泉。人的活动从饮食、工作到交友、旅游都是需要推动的。
1.需要的概念
人们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一定的条件,当条件不足时心理上就会出现不平衡状态,力求消除这一状态的内部驱动力就是人们的需要。
2.需要的特点
需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象性、紧张感和驱动性、起伏性和周期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社会性和发展性等方面。
(1)对象性。需要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比如:我们需要看书,书就是对象;我们需要听音乐,音乐就是对象;我们需要旅游,旅游产品及服务就是旅游需要的对象;如此等等。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2)紧张感和驱动性。当某种需要产生之后.便会形成一种紧张感、不适感或烦躁感,直到需要满足了,这种紧张感才会消失。人为了消除生理或心理上的紧张,就会采取有效措施以重新获得生理和心理的平衡,这就体现了需要的驱动性。比如,一个人觉得饥饿难耐,当然就不能再集中精力工作或学习,而是四处寻找食物。当他找到食物并且吃下去之后,需要得到满足,他又可以专心工作或学习了。人们常言:“饥不择食,寒不择衣”,就体现了需要的紧张感和满足需要的急迫性。
(3)起伏性和周期性。人一旦产生某种需要,就会推动行为的进行,只要满足了这种需要,这种需要对人的驱动作用就会减弱,人转而注意并试图满足其他需要,这就是需要的起伏性。但是一次满足的需要,以后还是可能出现。需要不会因满足而终止,一般都具有周而复始的周期性的特点。比如,一个饥饿的人吃了一个面包之后,他对食物的需要就会减弱,可能会转向对于饮水的需要,或者是休闲娱乐的需要。但是,过了几个小时之后,进食的需要又产生了。
(4)多样性和差异性。人所需要的对象具有多样性,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满足需要的对象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人类社会创造的琳琅满目的产品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的需要由于受到职业、年龄、文化、道德、个性等因素影响表现出差异性。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是不同的,如同样是为了满足进食的需要,有人会吃米饭,有人会吃水饺,有人会吃汉堡包。
(5)社会性和发展性。人和动物都有需要,但人满足需要的对象和方式与动物有很大的不同。一些高层次的需要,如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动物所没有的。人具体需要什么、如何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的。例如,古人对于实现空间转移的需要表现为对马车、船等交通工具的需要,而现代人满足这个需要则表现为对汽车、飞机、火车或轮船的需要。一般工薪阶层坐飞机时选择乘坐经济舱已经足够了,而富裕阶层则会选择乘坐头等舱,这是需要的社会性。
人的需要永远没有止境,表现出发展性。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又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一种需要满足之后又会出现新的需要。由此促使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反过来,社会的进步又会进一步推动需要的发展。
3.需要的类型
人类的各种需要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并且重叠交叉的。人类的需要是一个整体结构,各种分类仅仅具有相对的意义。通常按照需要的起源,把人的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照需要的对象,把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1)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这决定了人的发展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既要满足自然人的生命机体的生存需要,也要满足社会人的社会需要。
自然需要也叫生物学需要或生理需要,它起源于生命现象本身,是对维持自己生命和延续后代的必要条件。如对食物和睡眠、防寒和避暑等方面的需要。这些需要对维持有机体的生命、延续后代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性需要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为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如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社会性需要是在生理性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会性需要是人类特有的。它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风俗习惯,使人们的社会性需要有所不同。当人的社会性需要得不到满足时,虽然不会威胁到机体的生存,但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或不愉快的情绪。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需要的指向对象也就是人们的需要得以满足的客观存在物。物质需要指的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对象是一定的物质或物质产品,人们由占有这些物品而获得满足。例如,满足人们衣、食、住、行需要的生活物资;满足人们劳动、科研等需要的工具、仪器等。在物质需要中既包括生理性需要,又包括社会性需要。
精神需要是对精神生活和精神产品的需要,它是人类所特有的需要。如对知识和知识产品、对审美和艺术、对交往和道德等方面的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不是完全分开的,两者关系密切。精神需要以物质需要为基础,对物质的追求中也包含一定的精神要求。人们在追求美好的物质产品时,同样表现了某种精神的需要。例如,人们对衣物的要求不仅要防寒保暖还要款式新颖漂亮;同样,精神需要也离不开物质。例如,满足阅读的需要不能没有报纸、杂志、书籍等物质条件。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著名犹太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五大类,并按照它们发生的先后次序和强度,将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第一个需要层次是生理的需要;第二个需要层次是安全的需要;第三个需要层次是社交的需要,即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个需要层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个需要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如图11-1所示。
图11-1 马斯洛需要层次
(1)生理的需要。这是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例如,对食物、饮水、氧气、性、排泄和睡眠的需要,这是人类保存个体生命和种族延续的基本需要。如果没有这些需要,人的生命就无法存在,更无法去谈其他需要。一个缺少食物、爱和自尊的人会首先要求获得食物,只要这一要求还未得到满足,他就会无视或掩盖其他的需要。马斯洛说:“如果一个人极度饥饿,那么,除了食物之外,他对其他东西毫无兴趣。他梦见的是食物,记忆的是食物,想到的是食物。”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就是生理的需要,这是其他需要产生的基础。同生理需要相对应的产品有健康食品、药品、健身器材等。很多旅游者选择去森林地区旅游,因为森林浴可以产生减压、放松的效果,并且鸟的种类越多、树种越丰富的森林,越有让人放松、减压的效果。可见,旅游也是人们满足生理需要的一种方式。
(2)安全的需要。这是指希望受到保护和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引申的含义包括职业的稳定、一定的积蓄、社会的安定和国际的和平等。典型的安全需要:一是生命安全,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不受到内外环境的威胁,希望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即使那些喜爱探险的旅游者也会采取各种措施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二是财产安全,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财产受到他人的侵害,一旦遭到他人的侵害就会寻求保护。三是职业安全,人们希望自己的职业有安全感,不固定的职业往往使人焦虑不安。跟安全需要相对应的产品有保险、养老投资、社会保障、保险箱、汽车安全带、烟火报警器等。
(3)社交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就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它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和支持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人类社会交往需要的表现。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因而都具有团体归属感。处于这一需求阶段的人,把友爱看得非常可贵,希望能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渴望得到一定社会团体的认同、接受,并与同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异化感、疏离感,产生极其痛苦的体验。这里的爱不能等同于性爱。性爱虽是人生理和心理的共同需要,但它仅仅是爱的一部分。人类爱的需要既包括给别人爱,也包括接受别人的爱。与这类需要相对应的产品包括个人饰品、服装等。
(4)尊重的需要。主要包括自尊和被人尊重。自尊是指个人渴求力量、成就、自强、自信和自主等。满足自尊需要会使人变得更相信自己的力量与价值,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和创造力,产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感受。如果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会产生自卑的感觉,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被人尊重的需要是指个人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希望自己的工作和才能得到别人的承认、赏识、重视和高度评价,也就是希望获得威信、实力、地位等。被人尊重的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潜能与价值,从而进一步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否则,个人就会丧失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不可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会使人追求地位、优越感、声望和成就感,与这一需要相对应的产品有高档服装、贵重家具、名酒、名车、豪宅、艺术收藏品等。
(5)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希望逐渐成长为自己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人有实现自己潜能的需要,所以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渴望成为什么。与这一需要相对应的产品体现在教育、嗜好、运动、探险、美食等方面。自我实现的需要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每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方式不大一样。有的人是在体育方面一显身手,有的人却是在艺术方面获得成功,还有人是在厨艺方面技艺超群。此外,自我实现的需要具有阶段性,可分为阶段性目标的自我实现和终极目标的自我实现。阶段性目标的自我实现,如一名高中生升入了自己最理想的大学,学习自己最喜欢的专业;一名歌手在某晚的演唱会上获得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巨大成功;你第一次做了一锅鲜美的鱼汤,一家人将它吃得精光,等等。终极目标的自我实现是一个人一生所追求的目标的实现。有的人在退休或即将辞世时说:“我这一生很失败”,或“我这一辈子是成功的,没有虚度”,这讲的就是终极目标的自我实现是否达到。
二、动机
动机不同于需要,但又同需要紧密联系。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1.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
当人有了萌芽状态的需要,有机体就会产生某种不安之感,但它还不能在意识中明显地反映出来。当需要进一步增强的时候,人很快就明确地知道是什么东西使自己感到不安,并开始考虑用什么手段去满足需要。这时人的需要是以愿望的形式存在着。例如,当人饥饿时,开始觉得身上有不适之感,随着不适之感的增强,在意识中就产生了寻找食物的愿望,并出现与食物有关的形象。当人有了明确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手段,还不等于为满足需要而去行动,也就是说以愿望的形式表现的需要还不能成为实际行动的动机。只有当这种愿望十分强烈,成为一种不占有某种对象就无法平息内心的紧张状态,并推动自己去行动的意愿时,这种愿望就变成了实际行动的动机(见图11-2)。人的动机常常是由一定客体所引起,但由对象直接引起的动机仍然以对该客体的需要为基础。例如,一个人有吃食物的愿望,是由于饥饿的需要引起的,特别是当食物这一客体存在的时候,这种愿望就会变成去寻找食物的动力。
图11-2 需要和动机、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不只是简单活动的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复杂活动的动机也是从社会的客观现实向人提出要求、变为人的内部需要之后才产生的。例如,随着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广大青少年认识到为了适应国家的建设,必须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积极、主动地要求学习。
动机推动人的活动好像物体运动受力的推动。但是人的动机比物体的力学作用复杂得多。在物理界中,物体在相同条件下经常产生相同的变化,从物体的运动就可知道它的原因。可是人的有机体受刺激时,在相同条件下,其活动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这是由人的活动动机的复杂性造成的。
2.动机的分类
活动动机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的人对同一种活动可能有不同的动机。有的时候,同一个人的活动是由几种动机同时支配的。根据动机的性质和它在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可以把动机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按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种。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培养起来的,为人民、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的动机是高尚的、正确的动机;只为自己或损人利己的动机则是低级的、错误的动机。正确的动机可以调动一个人的社会主义积极性,错误的动机会使人意志消退,甚至误入歧途,做出危害社会秩序的事。
其次,在复杂的活动中,也常常可以区分出起主导作用的动机和起辅助作用的动机。在学习动机方面,由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不同,在学习上起主导作用的动机可能有差异。
最后,还可以从复杂的活动中区分出长远的、间接起作用的动机和短暂的、直接起作用的动机。长远的动机来自对活动意义的高度认识,来自对祖国的义务感和责任心。这种动机一旦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不受偶然情境变化所左右,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指导活动。例如,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学习,就是一种间接的、长远的学习动机,它可以引起、维持和调节整个学习活动。在这种动机支配下,不会因为学习中遇到困难、挫折而灰心丧气,也不会由于学习上取得成绩而骄傲,产生松劲情绪。这是一种长期推动学习活动的动力。短近的动机往往是由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引起的,它和活动本身直接发生关系。这种动机不够稳定,易受情绪影响,起作用的实际效能比长远动机小,但也不能低估它的作用。
这两类动机在活动中相互补充,共同发挥动机的动力作用。长远的、间接的动机可以推动人们坚持不懈地完成活动任务,短近的动机可以直接刺激人们去执行活动。
一般来说,幼年儿童的行动动机是从直接的、短近的动机逐步向自觉的、远大的动机发展,从不稳定的动机逐步向稳定的动机发展。
三、兴趣
兴趣在人的生活和活动中的意义是巨大的。当一个人对生活有兴趣的时候,他就会觉得生活内容丰富多彩,鼓舞着人去获得有关的知识、技能,丰富着心理生活内容,表现出积极的个性。
1.什么是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方面。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出肯定情绪态度。例如,对音乐感兴趣的人,对有关音乐方面的消息总是给以很大的注意,他会为报章杂志报导音乐方面的消息所吸引,在剧场或收音机中听乐曲时,表现出津津有味,走在路上嘴里常常哼哼几句,业余时间有意无意地也要试音练唱。
兴趣不是对事物的表面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会使人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从事该种活动而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
2.兴趣的形成
人的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由于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以及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因而人的兴趣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经济、社会、政治方面的,也有生产技术、科学、文学艺术、体育运动方面的。教育对儿童兴趣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
兴趣既然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然也可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改变。因此,教师必须依据社会实践要求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兴趣和改变不良兴趣。
3.兴趣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兴趣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1)根据兴趣的内容和它的社会价值,可以把兴趣分为高尚的兴趣与低级庸俗的兴趣。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人们除了具有对科学、艺术、运动等普遍的兴趣外,还表现出带有阶级色彩的兴趣。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少受剥削阶级意识毒害的青少年,对纸醉金迷的生活怀有浓厚的兴趣,这就是庸俗的兴趣;而社会主义教育下成长的青年,则有志于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对与之有关的一切事物产生兴趣,这就是高尚的兴趣。当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旧社会腐朽的生活方式及旧意识的存在和渗透,其影响在某些意志薄弱的青少年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养成一些低级庸俗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教育培养幼儿养成有益于社会主义社会和个性全面发展的广泛兴趣。
(2)根据兴趣的目的性可以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所谓直接兴趣是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这往往是由于有意义的客观事物引人入胜而使人对它发生兴趣,如看电影,由于故事情节的吸引而对它发生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活动结果的兴趣。这种兴趣的产生不是由于某种事物过程本身的激发,而是意识到它的后果对我们有重要意义。例如,学习外语,我们对记生词和学语法并不感兴趣,但学好了外语能阅读外文书籍,对增长知识、扩大眼界有好处,因对学习外语深感需要而产生了兴趣。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人的工作和学习都很重要。直接兴趣可以使人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从而不用很大的意志努力关注该种事物。这对获得知识具有重要意义。但并非一切事物都是引人入胜的,关心活动的结果也会使人对工作和生活本身产生最大的热情,并力求有效地去完成它,因此形成间接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总之,这两种兴趣对活动都是必要的。
(3)依据兴趣的效能可以把它分成积极的兴趣和消极的兴趣。积极的兴趣是有效能的兴趣。这种兴趣使人对有兴趣的事情总是采取积极行动,并有助于克服在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成为掌握知识、形成熟练和发展能力与性格的动力。
消极的兴趣是停留在“心向往之”的静观状态的兴趣,这种兴趣也会给人以喜悦,但它使人只局限于对感兴趣的事物表面的认识,而不深入地掌握和研究它们,更没有积极行动的表现,当然也就不能产生实际效果。这是一种消极的无效能的兴趣。
(4)人们的兴趣范围的广阔程度是不同的。有些人对一切事物都有去熟悉、去理解它们的要求,这是具有广泛兴趣的人;有的人的兴趣则比较单调,陶醉于一种事物或活动之中,这是兴趣狭窄的人。具有广泛兴趣的人,就会经常关注和钻研许多方面的新问题,从而扩大了眼界,领会和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许多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都有渊博的知识,这和他们有多方面兴趣分不开。德国大诗人歌德不仅对语言、文学很有研究,熟练地掌握拉丁文、希腊文、法文、英文和意大利文,而且对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数学、修辞学都很热爱,也学过美术、音乐、舞蹈、骑马和击剑,还会弹一手好钢琴,会吹一口好笛子。由于丰富的知识和广博的兴趣,使他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这也是他成为著名诗人的条件。兴趣狭窄的人则会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多方面发展。
有广泛的兴趣,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深度都相同,一个人只有在广泛兴趣的背景下发展中心兴趣,才有可能达到“既博且专”的境界。上面所说的歌德就是具有这种优秀品质的人。有一些人,兴趣虽然广泛,但样样都不深入,只是表面上一掠而过,这是缺乏中心兴趣的表现。这种“博而不专”的人难以取得重大成就。当然,兴趣“专而不博”,对人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我们应提倡人们向广阔而有中心兴趣的方向发展。
(5)人们兴趣的稳定性各有不同。兴趣的稳定性是指对某种对象或活动能够长期地保持比较浓厚兴趣的一种品质。一个儿童具有稳定的兴趣,这对他现在和将来从事这方面的学习和工作有积极的意义。如果儿童缺乏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品质,那么他对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浓厚的兴趣,甚至达到狂热和迷恋的程度,但却不巩固,一种兴趣很容易为另一种兴趣所代替,这对于学习和工作都是不利的。缺乏稳定而持久兴趣的人,也是没有恒心的人。当他还没有深入地了解某种事物时就又产生了新的兴趣,这种见异思迁的倾向必定会影响他们深入地去掌握知识。为此,我们不仅要培养儿童具有广阔而有中心的兴趣,同时也应培养他们有稳固而持久的兴趣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