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个性中与气质非常相似的现象是性格。因此,人们往往把一些气质特征说成是性格,而又把一些性格特征用来描述气质的类型。其实,性格是不同于气质的一种心理现象。
一、性格的一般概念
性格作为个性的一个方面,它跟能力、气质一样都指的是人们之间存有差别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
1.什么是性格
我们常常听到人们说:有的人勤奋、正直、慷慨、谦虚,有的人懒惰、自私、吝啬、骄傲,有的人赤胆忠心、见义勇为,而有的人见异思迁、见利忘义,如此等等。这里所说的一些特点就是人的性格特征。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性格特征,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跟别人相似、相同的,也有自己所独有的。性格就是存在于一个人身上的这类特征的总称。在现代心理学中,性格是指由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由于性格特征的多样性及其组合的复杂性,世界上性格完全相同的人是不会有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性格是个性差异的一个方面。
那么,性格特征的特殊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1)性格特征主要是指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一种倾向。例如,一个青年人,他多次奋不顾身地机智地去抢救落水或处于险境的儿童,他见到强者欺侮弱者能挺身而出伸张正义,他碰到坏人、坏事敢于并善于斗争,他还勇于承认并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如此等等。我们说这个青年人具有“见义勇为”或“英勇顽强”的性格。这种性格特征不同于能力的强弱,也不同于气质的动力特征,他是在一个人如何对待社会、对待劳动、对人、对己的态度中和如何采取行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某种共同的倾向。
(2)性格特征是一种社会化的倾向,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人对事物之所以会产生某种态度和采取某种行为方式,都是后天获得的一定的思想意识及行为习惯的表现,而它们是现实的社会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有的人爱助人,这是现实生活中协作关系和道德规范要求的结果。有的人冷酷无情,这是私有制社会和旧意识形态影响的结果。如果说人的能力有大小,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德才兼备者,而性格则往往标示着一个人的为人方向,它是有好坏之分的。在性格特征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政治品质与道德品质,因此凡是有助于社会进步、符合于多数人利益的性格特征,都属于好的品质;反之就是坏的品质。至于性格中存在的一些中性的特征(如顺从、固执、粗犷、细致等)则不能作孤立的评价,其好坏要看它们依从于哪些主要的品质而定。性格由于具有社会评价的意义,因而,它在个性中占有一个核心的地位。
(3)性格特征是一种比较稳定但又可变的倾向。性格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但一种偶然的态度和一时的举动并不一定是性格特征的标志。例如,一个勇敢的人偶尔也会出现震惊或后怕,但不能因此说他是一个怯懦者。同样,一个畏首畏尾的人,在被激怒的情况下也可能一反常态地做出冒险的行为,也不能因此就认为他具有勇敢的性格特征。而只有像前面所述的青年人那样,由于他具备经常的、一贯的明智而勇敢的表现,因而,他才称得上是一个见义勇为的人。
当然性格也不是不可变的。一个胆小的人,由于特殊的情境,或出于锻炼的意愿可以做出一次果敢的行动(如走夜路),尽管还不能说他已经有了勇敢的品质,但这件事也可能成为他性格改变的开端。性格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锻炼才能做到。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给性格下一个定义: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2.性格的生理机制
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不论是为了满足个体的需要,还是为了实现外界社会的要求,他都会意识到自己和外界现实的关系,知道该做什么和怎样做,于是也总要以一定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对各种事物做出应答。这些应答时而成功或得到肯定,时而失败或受到否定。人在这种不断适应和改变现实的过程中,在头脑中以需要、观念为核心的态度体系和应答行为体系之间会形成一定的联系系统。由于不断地重复,这个按一定模式形成的系统就会固定起来,成为一种自动化了的、比较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即动力定型。有了它,人在特定的情境下就总是以习惯了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去对待一定的事物。因此可以说,这个后天形成的自动化了的动力定型就是性格发生的生理基础。
3.性格与气质、能力的关系
性格与气质是个性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心理现象,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气质的生理机制是神经系统的特性及由此组成的类型,它受先天影响多些,变化较难,较慢;而性格的生理机制主要是动力定型,它是后天形成的,比气质变化容易些、快些。第二,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互不相同的性格特征,如同是胆汁质者,有的骄傲,有的谦虚,有的慷慨,有的吝啬等,而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又都可以形成同一性格特征,如形成爱祖国、守纪律、负责任、勤劳、勇敢、助人为乐等好品质或奢侈、自私、无礼貌等坏品质。第三,气质类型无所谓好坏,而性格却有好坏之分。
性格与气质密切联系着,表现在:第一,每一种气质类型都具有易于形成某些积极的或消极的性格特征的条件。第二,各种气质类型的人即使形成同一种性格特征,也还会保留有各自的气质色彩。比如,四种气质类型者都可形成“爱助人”的品质,胆汁质者常常是满腔热情、急切豪爽地助人;多血质者往往是兴高采烈、能说会道、利索地去助人;粘液质者经常是不动声色、从容不迫地去助人;而抑郁质者又可能是带着怜悯焦虑的心情默默地去助人。第三,人的气质的某些特征,如热烈、敏捷、沉着、细心等一旦在实践中为人们自己的经验所补充、所巩固(如认为它们是自己的好品质),它们也往往成为与性格难以区分的特征。
性格与能力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坚强的性格可以促进能力的发展或弥补能力的不足。俗话说“勤能补拙”,这是一种例证。同样,缺乏自信、怠惰的性格也往往成为能力表现和发展的障碍,使聪明人往往变得一事无成。人的能力总是在实践中、在不断解决实践所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也同时会形成如组织性、首创性、严格、认真、坚毅等性格特征。不少有成就的活动家、科学家、发明家、作家不仅有较高的智力、创造力,同时也都具有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这就进一步说明,性格与能力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彼此关联的现象。教育者要想培养学生的能力,则必须同时注意性格的培养。而性格的培养也应当结合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来进行。
二、性格结构的心理学分析
性格是由各种各样的心理特性构成的。例如,我们说某某诚实、单纯,某某勇敢、果断。这些特点代表了一个人的性格。研究性格的结构就是要了解组成性格的心理特性,以及它们在整个性格结构中的相互关系。这样,一种特性就不是个别孤立的现象,而是整个结构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个性心理特性。根据对性格的这种理解,我们把人的性格结构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1.对现实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对现实的态度的性格特征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态度,对劳动、劳动产品的态度及对自己的态度等方面。
(1)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态度。属于这方面的性格特征有:关心社会、关心集体,愿意履行对社会、集体的义务,或对社会、对集体不关心,不热情;待人诚恳、坦率,或待人虚伪、狡诈;有同情心,能体贴人,或对人冷淡、冷酷无情;善于交际,有礼貌,或洁身自好、孤僻、傲慢,使人不敢亲近等。
(2)对劳动、劳动产品的态度。属于这方面的性格特征有勤奋或懒惰,工作负责或不负责,细致或粗心,首创精神或墨守成规,节俭或浮华浪费等。
(3)对自己的态度。属于这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有谦虚或骄傲,自尊、自信或自卑,严于律己或放任自己等。
2.性格的意志特征
人的意志表现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和控制。与人的意志相应的性格特征叫性格的意志特征,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觉性。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具有明确的认识,并且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自觉确定的目的。与此相反的性格特征则为冲动性、盲目性、举止轻率、独断专横等。
(2)果断性。指在紧急的情况下,能判明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与此相反的性格特征,则为武断或优柔寡断等。
(3)坚毅性。具有这种性格特征的人常常表现为不怕挫折与失败。他们坚持预定的目的,百折不挠地克服一切困难与障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与此相反的性格特征,常常表现为行动的摇摆,经不起挫折和困难的考验,在困难面前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因而在事业上往往一事无成。
(4)自制力。这是表现在支配和控制自己行动方面的性格特征,如冷静、沉着等。与此相反的特征表现为任性、怯懦、易冲动等。
3.性格的情绪特征
人的情绪活动具有不同的品质。如情绪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等。有些人情绪很强烈,他们容易受情绪的支配;有些人情绪比较微弱,他们的活动受情绪影响较小;有些人情绪稳定,而另一些人的情绪容易起伏波动;一些人的情绪比较持久,而另一些人的情绪很容易减弱或消退。人们的这些情绪品质,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气质,而且影响到人们的性格。假定有两个人,一个人对集体的事业有稳定而持久的情感,而另一个人的情感却容易起伏波动。由于情感上的明显差别,他们的性格特征也是不同的。
4.性格的理智特征
与人的认识活动相联系的性格特征叫性格的理智特征。例如,在观察事物时,有人注意细节,有人注意整体;在解决问题时,有人倾向于冒险,有人倾向于保守;有人爱独立思考,有人爱照搬别人的结论;在回忆往事时,有人很准确,有人却总是粗枝大叶等。
人的认识活动具有各种各样的特点,并不是所有这些特点都叫性格的理智特点。如视力的好坏,即视敏度的大小,各种感觉阈限的高低、记忆保持的久暂、智力的高低等。这些特点没有构成人对事物的态度及特定的行为方式,因而不能叫性格特点。另外,像知觉的选择性、记忆的准备性、注意的稳定性与紧张性、思维的广度与深度等,当它们没有成为人的稳定的特点时,也不能叫做性格的理智特点。
三、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性格是人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塑造的结果,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1.性格形成的条件
外界环境虽然不能机械地决定人的某些性格特征的形成,但它的确是性格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幼儿的生活环境,具体来讲,就是他的家庭、幼儿园和他所接触到的一部分社会环境。这里有他们的父母、亲属、老师、小朋友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在这里生活、学习,劳动、相互交往,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给他们性格的形成以深刻的影响。下面,我们分别地做一些具体的阐述。
(1)家庭的作用。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的要求、社会意识、道德观念等往往是通过家庭而起作用的。家庭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它的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家庭中所遭遇的各种事变,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思想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对孩子有意无意的教育、要求等都会在儿童的性格上留下深刻的印痕。在旧社会,一个生活在饥寒交迫、备受欺凌、享受不到文化成果的家庭中的人,往往从小就学会了对剥削者、压迫者的仇恨,养成独立性、坚忍、反抗及对苦难者的同情心等性格特点;好逸恶劳、依赖性、骄横或冷酷等性格特点则是一个人长期过着奢华怠惰、娇生惯养和有佣仆可供役使的家庭生活的结果。父母总是按照自己的希望或“理想的模式”去培养子女,他们言传身教、赏罚褒贬,所有这些对于一个具有高度模仿性而缺乏选择能力的幼儿来说,起着性格上的奠基作用。所以在儿童的性格中,有些是父母或家人性格的写照,有些是家庭教育方式的副产品,有些则是社会影响的结果。比如,儿童的怯懦、不诚实等性格特点可能是家长对子女过分严厉的结果,而任性、娇气、执拗、骄傲等性格特点也可能是家长对子女过分的溺爱、迁就和夸奖的结果。成年人对子女的不公正态度或偏爱往往是儿童忌妒形成的起因。有时候,儿童在兄弟姐妹之间所处的地位也常常影响到性格的形成。有心理学家研究了一对同卵双生的女大学生,她们外貌相似,在一个家庭长大,在同一所中学和大学受教育,可是性格迥异。姐姐比妹妹好交际、果断、豪放、主动,而妹妹却带有追随性和顺从性,显得被动。究其原因是在她们童年时,由祖母决定,父母附和,确认其中的一个为姐姐,责成她照管和监护妹妹,做妹妹的榜样,要求她处处首先执行被委派的任务,等等。结果一个以监护者自居,一个以被监护者自居。由于父母对她们的态度不同,她们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和所受锻炼不同,因而也就使得两个先天素质相近的孪生姐妹形成了不大相同的性格。这一事实表明,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家庭,特别是父母的态度在子女性格的形成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幼儿园和学校的作用。幼儿园、学校是按照社会或阶级的旨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下一代的场所,也是一个模拟的“小社会”,这里有一定组织形式的学习、游戏、体育活动、劳动等集体活动,有人与人的关系,有规章制度,有各种要求,有舆论与奖惩、有传统与风尚等。幼儿园、学校一方面把人类所积累的知识、技能和一定社会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传授给儿童;同时,也总要通过集体的活动,借助集体的力量使儿童逐渐意识到生活的目标、人与人的关系,产生符合集体和社会要求的态度与行为,从而也就对他们的意志性格进行着定向的培养。对幼儿来说,他们在幼儿园中一方面习染和发展着集体所赞同或默许的各种性格特征,如勤奋、守纪律、坚韧、互助等品质,另一方面也会制止和改变着与集体不相容的行为、态度,如怠惰、任性、不礼貌、无组织无纪律等。但是事实上又并非全都如此。儿童在幼儿园及学校中出现问题行为或滋长坏毛病也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这是因为性格的形成或变化取决于一系列复杂的内外因素的缘故。不仅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方针、教育内容、校风、园风与班风、教师的教育方法与楷模、知己同学的思想作风、课内外的读物以及团队生活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年轻一代性格的形成,而且年轻一代的主观状态如对学校与教师的固定看法、认识水平、自我评价能力和已经形成的思想意识、个性特点等也在自己性格形成中发挥着作用。
有威信的教师在幼儿的心目中总是可亲可敬的人物,是一切都得仿效的楷模。每当家长指出幼儿的一些缺点错误时,不少幼儿常常理直气壮地拒绝说:“这是我们老师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仅会无条件地听从老师的教导,也会无条件地模仿老师的举止与风格。当然,幼儿的性格并不一定是教师性格的翻版,但是教师的好性格、坏性格却必定会在幼儿的性格上打下烙印。一般来说,教师都想把幼儿教好,并注意自己的言行影响。因此,教师做好自己的性格修养工作很有必要。
幼儿在集体中逐渐意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服从集体的意志,遵守纪律,搞好团结互助,建立友谊,还会主动积极地为争取集体荣誉而努力。正是在集体活动和集体要求下,幼儿才能形成许多良好的性格品质,如义务感、责任心、集体荣誉感、纪律性、谦让、互助等,同时也发展起彼此相容的各种个人独有的性格特征。
(3)社会实践的作用。社会实践主要指生产劳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等活动。人们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它们制约着或者最终决定着每个人的性格发展。如果说社会实践对人的性格形成的影响最初是更多、更间接地通过家庭与学校起作用的话,那么当学生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这种影响就更直接、更大量地发生作用了。人们在实践中会根据现实的要求巩固或改变自己的性格特征,也会形成许多新的性格特征。比如,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的进步性、原则性、斗争性、团结性、组织纪律性等性格特征主要是在他们参加革命活动或现代化生产过程中由于实践的要求和进步思想的教育逐渐形成的。解放军战士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敏捷性、纪律性、勇敢机智、自我牺牲等性格特点是在部队生活、训练、教育和战斗过程中锻炼出来的。此外,幼儿园教师的活泼、冷静、机智、敏感、条理化、教育事业感等特点,医护人员的整洁、安静、沉着、耐心、同情心等特点,商业服务人员的和气、耐心、细致、热情等特点,文艺工作者的灵活、开朗、易感性与创造性等特点,科研人员的钻研性、严密性、客观性与独创性等特点,矿工的坚韧性,仪表工人的细心、精确性等特点,都是跟从事的具体职业分不开的,是适应职业要求、不断实践的结果。社会上的种种意识形态,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法律、艺术及宗教等也都要以各自的形式影响人的性格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正在通过报刊、电台、戏剧电影、文艺作品、社会教育、社会舆论等渠道来帮助人们获得各种积极向上的新思想、新观点,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多样化性格。但是残存的旧意识形态并没有消失,它们还在顽强地表现自己,特别是那些带有颓废倾向或掺杂不健康情节的电影、歌曲和文学读物等对于缺乏批判能力的青少年常常起着腐蚀作用,损害着他们性格的健全发展。为了消除旧意识形态的影响,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参加思想领域的斗争,展开评论,在跟恶劣的环境、坏的社会倾向作不屈不挠的斗争过程中,培养他们刚强、正直的性格。
环境对人的性格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人的性格并不都是消极地为环境所决定。人们一旦掌握了正确的观念、观点,有了辨别是非、判断恶善和拒腐蚀的能力,他们就会有分析、有选择地去接受或抵制外界的影响,或者通过改变环境来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性格。所以,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与发展中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2.儿童性格的发展
儿童的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出生后在环境的影响下马上出现的,它有一个逐渐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不了解这个事实,就会在性格教育中犯急性病或出现成人化的倾向。
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性格形成、发展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龄前儿童所特有的、性格受情境制约的发展阶段,这时儿童的行为直接取决于具体生活情境,直接反映外部影响,还未形成稳固的态度;第二阶段是学龄初期和学龄中期儿童所特有的、稳定的内外行动形成的阶段,这时稳固的行为方式正在形成中,性格在被塑造,改变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需要花一定力气;第三阶段是学龄晚期所特有的、内心制约行为的阶段,这时稳固态度和行为方式已经成型,因此性格的改造就比较困难。
儿童的性格是在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在婴儿的环境中,最主要的客体是照顾他的成人。一般来说,母子关系在婴儿性格的萌芽过程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气质差异对婴儿性格的萌芽有所影响。成人的抚养方式和教育在儿童性格的最初形成中有决定性意义。
2岁左右,随着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了最初性格的萌芽。幼儿对人、对事、对物开始形成一定态度,也显露出相应的行为举动,表现出某些性格特征。例如,在游戏活动中,可以看到有些幼儿表现了友好、爱集体、大胆、坚持性、自制、创造精神等性格特征,也可以看到幼儿在参加某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或自我服务活动中,表现出热爱劳动、认真负责、关心集体、富于责任感等性格特征。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幼儿逐渐学会对行为评价以及控制行为的能力。幼儿逐渐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行的”。由此形成了义务感,有组织行为和自制力。
幼儿的行为评价能力是逐渐发展的。3岁、4岁的幼儿对某些行为开始只能做出没有论据的简单评价,而且带着很大的具体性和受暗示性,只要成人说好的,或他感到有兴趣的,就认为是好的,但却说不出好的理由。到幼儿晚期,才能自己独立进行评价,学会了怎样估计自己的行为和其他儿童的行为,开始从社会意义上做出“有理由的评价”。
幼儿期儿童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很差,到幼儿晚期,才有相当稳定的行为控制能力。
四、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幼儿期的典型性格也就是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幼儿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
1.活泼好动
幼儿总是不停地做各种动作,不停地变换活动方式。一般情况下,幼儿并不因为自己的不断活动感到疲劳,而往往由于活动过于单调和枯燥感到厌倦。健康的幼儿如果在活动方面得到满足,他们总是情绪愉快。好动的性格特征,在幼儿期逐渐和其他品质相结合。如好动的特征本身,使幼儿较易形成勤快、爱劳动的良好性格倾向。
2.好奇好问
幼儿的好奇心很强。他们什么都要看看摸摸,许多事物对幼儿来说都是新奇的。他们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幼儿渴望试试自己的力量,试验去做大人所做的事情。一些被禁止的事情,幼儿往往要去试试看。幼儿好奇心强的原因和他们的知识经验贫乏有关。
好奇心导致思考和探索的倾向。好问,是幼儿好奇心的一种突出表现。幼儿好奇、好问的特征,如果得到正确引导,很容易发展成为勤奋好学、进取心强的良好性格特征;反之,如果指责或约束过多,甚至对幼儿的提问采取冷漠或讥讽的态度,则会扼杀良好性格特征的幼芽。
3.易冲动,自制力差
情绪易变化、自制力不强,是幼儿性格的情绪和意志特征。
和好冲动的特征相联系的是缺乏深思熟虑。
幼儿的思想比较外露,喜怒形于色。
4.缺乏自信心,模仿性强
好模仿是幼儿突出的性格特点。幼儿最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和行为。幼儿好模仿的特点和他们的能力发展有密切关系。幼儿的模仿和他们的受暗示性有关。幼儿的好模仿也和他们的自信心不足有关。
利用模仿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获得了良好的成效,也证明幼儿具有好模仿的特点。
以上列举了幼儿性格的一些典型特点。在这里,我们再次强调,独特性是个性的基本要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的典型性将发生变化。
五、婴幼儿性格的发展与培养
婴幼儿的性格开始发生和初步形成,虽然没有定性,但它却是未来性格形成的基础。在一般情况下,性格比较容易沿着最初的倾向发展下去。例如,性格比较顺从的婴幼儿,容易遵照成人的吩咐和集体规则行事,以后将稳定成为与人和睦相处、守纪律的性格;而最初形成的任性的萌芽,别人处处依从儿童个人的意愿,承认如果迁就他,事情就似乎顺利进行,否则,则会发生许多麻烦和不愉快。成人在“无可奈何”中纵容这种性格的发展,人性的性格特征就将日益巩固而最终定型。
一些对儿童性格发展的长期追踪表明,学前儿童的性格因为处于开始发生和初步发展的阶段,因此,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变化、发展。性格发展的稳定性更多的是受遗传的影响,是比较稳定的。
但是,如果环境和教育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幼儿的性格也会发生变化。许多事例反复证明,性格是随外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产生和变化的。周围环境使儿童形成某种性格特征,而儿童初步形成的性格特征又反过来影响周围成人,由此形成儿童性格与周围环境相互的循环性影响,使最初形成的性格特征不断得到加强而逐渐稳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儿童性格的培养。关键在于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教育条件,以积极、恰当的方式要求、对待儿童,以促使幼儿积极性格特征的形成,并改变其已经显露的消极性格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