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志向,我们心中的那棵树

志向,我们心中的那棵树

时间:2023-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讲到,美国一家网站调查了1000位成功人士。接着,那家网站又向公众征集1000份最完美的成功计划书。随后,网站又对这1000份完美计划书的拟定者进行了采访。结果发现,在现实中,这1000个人全是未成功人士。目标是志向的实现方式,而志向是目标的内在灵魂。而失去灵魂的志向已经不再是志向。完整意义上的志向应该是这三个要素的有机统一。心中的那棵树就是精神的支柱,所以我们就该拥有……

志向,我们心中的那棵树

最近读到一篇短文:《成功不在能知在能行》。文章讲到,美国一家网站调查了1000位成功人士。这些成功人士中,有99%在成功之前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走向成功的计划书。接着,那家网站又向公众征集1000份最完美的成功计划书。经过层层筛选,1000份最完美的成功计划书经专家反复讨论后终于评选出来了。这些计划书不仅极具诱惑力,而且具有可操作性。随后,网站又对这1000份完美计划书的拟定者进行了采访。结果发现,在现实中,这1000个人全是未成功人士。据此,网站得出结论: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1]

我引用这篇短文,并不想分析能知与能行的关系,而是想继续上一次的话题,再谈目标与志向的关系。因为在我看来,一个人即使没有完整的走向成功的计划书,只要他有某种远大的志向,他仍然可以走向成功;反之,即使有了完整的计划书,如果他缺乏远大的志向,仍然不能走向成功。

目标是志向的实现方式,而志向是目标的内在灵魂。志向离不开目标,因为志向总要通过一个个目标来实现。但目标不能代替志向,一个人如果目标太具体,计划太完美,行为太拘泥于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反而会使自己的志向失去其灵魂。而失去灵魂的志向已经不再是志向。

我想,志向应该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某个(或某些)合适的目标,二是目标背后的道义精神(为什么要追求这个或这些目标),三是追求目标的精神动力(有什么力量支撑着去追求这个或这些目标)。完整意义上的志向应该是这三个要素的有机统一。上面所引文章里提到的“能行”之所以高于和优于“能知”,就是在对目标的“知”之外,还包含对目标的道义理解和精神动力。而这正是志向的内在核心。

在我看来,目标是世俗的,而志向是精神的;目标是机械的,而志向是有生命的;目标是具体的,可以衡量的,而志向是超越的,指向无限的。人生不能没有目标,但更需要用志向来支撑这些目标。

其实,太拘泥于自己的目标和计划,也是一种自我中心、一厢情愿的思维方式。因为决定人生的,既有自己的主观努力,也有外在的客观条件和机遇。如果完全不顾客观条件和机遇,一味地按照自己事先确定的目标去努力,结果自然是适得其反。反过来,如果坚持远大的志向,然后根据客观的条件和机遇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才能真正使志向得以实现。

有这样一个故事:雪地里,一个父亲指着远方的一棵树对儿子说:儿子,我们两个从这里走到那棵树下,看谁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最直。儿子很好胜,一直低头关注自己的脚步,每走一步都要回头看看,因此走得很慢。而父亲却没有低头看过一次,只是一直向前大步走着。等两人都到了树下,再回头看看,儿子的脚印歪歪扭扭,父亲的脚印却像一条直线。儿子很诧异,问父亲,父亲告诉他:我的脚印之所以直,是因为我一直盯着这棵树。

志向,就是我们心中的那棵树。

【评论选摘】

评论一:欣赏沈老师的文章,给我一种释放的感觉,我还处于寻找心中的那棵树的阶段。

评论二:人生中伴随着生活节奏加速对事物的不断认识和思想的加深,我们的确要树立远大志向,但是不可好高骛远,大学给自己准确的定位,再多的理论都需要我们去实践,在现实中运用。心中的那棵树就是精神的支柱,所以我们就该拥有……

评论三:不少时候发现,我的树在那儿,朝着它走,只是回头发现脚印是螺旋式的,或是曲线,当然也有一小段的直线……

评论四:其实这么几年学习下来,感觉环境对自己的影响真的很大很大。

评论五:志向,理想。心里多多少少是要放这两样东西的,不然会过得浑浑噩噩的。有理。

评论六:慢慢来吧,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谢谢沈老师!

【注释】

[1]沈岳明:《成功不在能知在能行》,《报刊文摘》,2011年1月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