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养是人的底色

教养是人的底色

时间:2023-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养是人的底色,意味着它并不取决于人的外在条件。平凡的生活也许会使教养的底色无从显现,但关键时刻却会使教养的底色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短期的接触也许无法使人分辨教养底色的差异,而长期的接触会使人分辨出教养底色的明暗。一个有教养的人,不会因对方没有教养而放弃教养,因为教养已经是他人生的底色。

教养是人的底色

写了《教养似风》一文后,总觉得有些意思没有表达到位。我在那里写道:对于人来说,教养像风一样,“无影无形”,但却“无处不在”,而且“有为有效”。那么到底如何来具体地定位教养对于人的意义呢?那里没有说。所以我接着要表达的意思是:教养是人的底色。

教养是人的底色,那是什么意思呢?首先,底色就是背景,所以它本身是不引人注目的,是“无影无形”的;其次,它是人的所有语言行为的背景,体现在人的一切语言行为中,因而是“无处不在”的;再次,作为背景,它“烘托”着人的行为的方向和方式,所以又是“有为有效”的。

教养是人的底色,意味着它并不取决于人的外在条件。教养不是容貌。没有这一底色,即使浓妆艳抹、锦衣华服,仍掩盖不住其心灵的丑陋;而有了这一底色,可以使容颜增辉。教养不是财富。没有这一底色,即使家财万贯、一掷千金,仍掩盖不住其心灵的贫乏;而有了这一底色,可以使财富增值。教养不是权力。没有这一底色,即使身居高位、手握大权,仍掩盖不住其心灵的贱微;而有了这一底色,可以使权力增光。教养不是知识。没有这一底色,即使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仍掩盖不住其心灵的肤浅;而有了这一底色,可以使知识增益。

教养是人的底色,意味着它并不取决于人的生活境遇。平凡的生活也许会使教养的底色无从显现,但关键时刻却会使教养的底色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短期的接触也许无法使人分辨教养底色的差异,而长期的接触会使人分辨出教养底色的明暗。然而尽管如此,教养的底色总是存在的。一个人,不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经历辉煌还是平凡,面对大事还是细节,身属群处还是独处,教养的底色也许或隐或现,但却始终在衬托着一个人的人格。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在这里,担当、襟度、涵养、识见,其实都是教养。

教养是人的底色,意味着它并不取决于人的交往对象。一个有教养的人,不会因对方没有教养而放弃教养,因为教养已经是他人生的底色。曾经看到过一则小故事,说的是一位年轻人没有给予一位道德上有缺陷的人应有的礼貌,理由是认为对方不配。他父亲听说后就对他说:“他配不配是他的事,而你这样对待他是你的问题,现在失礼的是你!对另一个人有看法不是你失礼的借口!”[1]据说有一次,美国总统罗斯福帮助了一位二十年前曾经欺压过他的刻薄而吝啬的农场主。当妻子嗔怪他的时候他说道:“假如一个人真的善良,那么善良就是他的天性,这善良不会因为面对的是一个善人或者恶人而改变。面对一个恶人,自己也变得凶恶,这还是真正的善良吗?”[2]

教养是人的底色。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的底色更加光亮,更加生动!

【评论选摘】

评论一:教养像风一样,“无影无形”,但却“无处不在”,而且“有为有效”。但教养其实是一种很难学习的东西,因为我们有时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我们有没有违背教养。所以很多东西要从小培养,幼教和小教的任务重大。

评论二:教养是人的底色,它不断地冲击着人的一生,有形无形,它框住了一个人何去何从,伟大还是渺小。沈老师,你说得太好了,底色的光彩反映人的一切。

评论三:老师比喻得太恰当了。

评论四:我们该怎样培养我们的教养呢,教养和气质有区别么?

评论五:我感觉教养更多地来自于家庭和学校的培育,是外在赋予的;而气质是个人读书为人处事沉淀后的精华,是内在精神的显性,古人说“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注释】

[1]刘俊成:《失礼,没有理由》,《现代交际》,2005年第8期。

[2]彭永强:《善良不因恶人而改变》,《报刊文摘》,2009年1月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