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要半杯咖啡
人并不因拥有比其他人更多的东西而快乐,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需求,也知道如何满足,同时意识到有些东西虽然很吸引人,但对自己的人生毫无价值。也就是说,当他只需要半杯咖啡的时候,他不会因为杯子不满而苦恼。
宋朝吕蒙正曾3次为相,为人明智豁达,留下了很多发人深省的故事。
有人送他据说能照200里的古镜,吕蒙正幽默地说:“脸面不过像碟子一样大小,哪里用得着照见200里的镜子呢?”
又有一次,一个下属送了一个古砚给他,对他说:“这古砚不需加水,只要一呵气就湿润得可以磨墨写字。”
吕蒙正半开玩笑地说:“即使一天呵出10担水,也不过值10个钱罢了,我要这种砚能有什么用呢?”
人生到底需要什么?需要多少?这两个问题不像吕蒙正面临的问题那样简单,因为不同的人生所需要的东西,并不像能照200里的镜子和不需用水磨的宝砚一样一目了然。我们不能问别人,也不能看别人,而应该问问自己的心灵。
与吕蒙正的明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晋代的石崇。他曾经和王恺斗富。石崇听说王恺家洗锅用饴糖水,他就命厨房用蜡烛当柴火烧。王恺在家门前的大路两旁,夹道40里,用紫丝编成屏障,石崇就用更贵重的彩缎铺设50里。王恺一输再输,请他外甥晋武帝(王恺是当时晋武帝的舅父)帮忙,晋武帝就把宫里收藏的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给他。王恺为了炫耀,便在公元290年6月间(晋永熙元年五月十八日)请王崇和一批大臣来家吃饭,席间亮出珊瑚树,大臣们惊叹不已。石崇却在一旁冷笑,取过一支铁如意,将珊瑚树敲碎,并命家人搬来几十株珊瑚树,其中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株,大得竟比王恺的高出一倍。王恺这才知道比不过石崇,只得认输。
多数人的生活境遇,既不是一无所有,一切糟糕;也不是无所不有,事事如意。人的一生是可以盛有满满一杯咖啡的玻璃杯,而我们的杯子里却只有“半杯咖啡”。当我们面对这半杯咖啡,心里产生什么想法呢?
人并不因拥有比其他人更多的东西而快乐,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需求,也知道如何满足,同时意识到有些东西虽然很吸引人,但对自己的人生毫无价值。也就是说,当他只需要半杯咖啡的时候,他不会因为杯子不满而苦恼。
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几乎所有的人都被激发起消费的欲望:这世界上有多少好东西啊!可是让我们看一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表现吧。他在面对繁华的集市时,也发出了一声惊叹:“这市场上有多少东西都是我不需要的啊!”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人到市场上买鞋,卖鞋的人告诉他:“鞋有大中小不同的码数,但价钱一样,都是两个铜钱。您穿多大码的?”
这个人想了想:“我要最大码的。”
卖鞋的人怀疑地看了看他的脚,又看了看他:“依我看,你的脚穿中码的可能比较合适,您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这个人斩钉截铁地回答:“不用试了。既然价钱一样,我为什么不要大码的呢?”
世界上有多少人被自己的欲望所推动,贪多求大,实际上却和这个买鞋的人一样。鞋子不合脚,不舒服的感觉只有自己知道。
世上有许多人“永不言败”,放任自己去追求那些看似辉煌,而实际上违背本性的“成功”,这样的人生处于失控状态,其根源在于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
如果我们有幸拥有了权力和财富,或者成为一个名人,外界的赞美会鼓励我们继续拼搏;如果我们达不到,认识的人就会说“怎么混成这个样子”,即便不说,也会在目光和潜意识中流露出来。如果仅仅是有人这样认为倒没什么关系,要命的是我们也接受了这种认识,我们会觉得自己没有的东西太多了,应该去努力追逐那些权势和财富,求名得名,求利得利。
我们因此不再能心平气和地对待自己了,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了,就会像那扑向火光的飞蛾,只知道向亮处去,却并不知道那里的意义,那里究竟有没有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物。
诚若如此,快乐和幸福只能离我们越来越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