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都——维也纳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以“音乐之都”闻名遐迩的世界名城。它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南面是深幽的山谷和开阔的平原,是一座典雅、美丽、清洁的花园城市。
公元1世纪,罗马人曾在此建立城堡。1137年为奥地利公国首都。13世纪末,随着哈布斯堡皇族兴起,发展迅速,宏伟的哥特式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15世纪以后,成为罗马帝国的首都和欧洲的经济中心。18世纪,玛丽娅·特蕾西亚母子当政期间热衷于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同时带来艺术的繁荣。
维也纳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登上城西的阿尔卑斯山麓,波浪起伏的“维也纳森林”尽收眼底;城东面对多瑙河盆地,可远眺喀尔巴阡山闪耀的绿色峰尖。北面宽阔的草地宛如一块特大绿色绒毡,碧波粼粼的多瑙河蜿蜒穿流其间。房屋顺山势而建,重楼连宇,层次分明。登高远望,各种风格的教堂建筑给这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一层古老庄重的色彩。
市内街道呈辐射环状,纵横交错,很少高层房屋,多为巴罗克式、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中世纪的圣斯特凡大教堂和双塔教堂的尖顶,高138米。第二环形路外为外层,市西有幽雅的公园,美丽的别墅以及其他宫殿建筑。在这众多的宫殿中,以位于城西南部的舍恩布龙宫最引人注目,这是奥地利历史上繁荣时期的一个遗迹。
人们说,维也纳不像世界上其他名城那样可以用文字来描绘,它的美只能用乐曲和歌声来表达。维也纳最受世人青睐的,是它的音乐的神奇的力量。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约翰·施特劳斯这些世界音乐大师的名字,都与维也纳分不开。维也纳还是著名的《华尔兹》(圆舞曲)的故乡、欧洲著名的古典音乐的诞生地。在18世纪,这里是欧洲古典音乐——“维也纳乐派”的中心,19世纪又成为舞蹈音乐的主要发祥地。
在维也纳市区到处可见一座座造型逼真、艺术价值极高的音乐家雕像。城市的许多街道、公园、剧院、会议厅都是以这些著名的音乐家的名字命名的。在内环路的路旁,是音乐大师们雕像集中的地方。这里的公园矗立着约翰·施特劳斯的雕像。他因为创作三拍的圆舞曲《华尔兹》而闻名于世,被称为“华尔兹之王”。
音乐大师贝多芬的雕像矗立在内环城路一个广场的中央。贝多芬青年时从德国来到维也纳,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名作。他在维也纳期间创作的《英雄交响曲》(即《第三交响曲》),集中地反映了他憎恨暴政,追求自由民主的思想。音乐家海顿在这时创作了世界第一支交响乐;舒伯特一生只有短暂的31年,但在这里他却创作了600多首歌曲,完成了古典音乐的最后阶段,并且成为过渡到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他的许多著作歌曲,表达了对自然、对人类的浪漫主义感情。
大音乐家莫扎特在短暂的36年生涯中,有1/3的时间在维也纳度过。莫扎特的石刻雕像在皇宫公园的中心,他正在苦苦地思索着,仿佛在捕捉一组奇妙的音符。他的许多著名的歌剧如《魔笛》《费加罗的婚礼》《皇宫的诱逃》等都是在维也纳写成的。
作为音乐名城,到1984年为止,维也纳已有28家歌剧院、70家电影院,各式各样的音乐厅遍及全城。坐落在内环城路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建于1869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座古罗马式的宏伟建筑。二战中曾毁于炮火之下,战后又按原样重新修复,于1955年11月正式开放,每年的除夕之夜,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音乐晚会。奥地利国家元首和政府重要官员及重要国宾均要出席,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是最受欢迎的节目。
除纽约和日内瓦外,维也纳是第三个联合国城市。1979年建成的维也纳国际中心,又称“联合国城”,气势雄伟,为许多联合国机构的所在地。
联合国城的会议大厅宏伟壮观,主要大厅设有座位400个,整个建筑群共有9个会议厅,同时开放可供1600人开会。厅中有同声传译设备,能使9个会议厅同时听到联合国6种官方语言(汉、英、法、俄、阿拉伯、西班牙语)的翻译,如果需要,还可以增加两个语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