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唐时期的敦煌

隋唐时期的敦煌

时间:2023-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文帝时,朝廷曾派兵和敦煌军民一起抗击外扰,保卫敦煌的安宁。隋炀帝的西巡,加强了与西域诸国的友好往来,带来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带动了敦煌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中原经济文化的繁荣。敦煌军事防卫力量的加强,使敦煌和河西走廊的政治、经济逐步稳定地向前发展。随着唐王朝对西域的经营,丝绸之路全线贯通,大唐帝国与亚、非、欧各国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繁荣,敦煌呈现出国际大都会的风貌。

隋唐时期的敦煌

隋炀帝与张掖万国博览会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灭北周,结束了南北朝以来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隋朝。隋朝初期,由于北方的游牧民族突厥控制了西域的中部和北部,吐谷浑民族又控制了西域的南部和青海,搅得河西一带不得安宁。隋文帝时,朝廷曾派兵和敦煌军民一起抗击外扰,保卫敦煌的安宁。隋炀帝即位后,随着国家的强盛,接受了专事河西贸易黄门侍郎裴矩的建议,决心像汉武大帝那样完成自己的雄才大略,于是发兵进攻西域,降服了占据西域的突厥和吐谷浑族,占领了新疆和青海,设置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西北的安定及河西一带的经济发展。之后,隋炀帝派裴矩前往张掖专门负责管理河西的商业贸易,裴矩到任后,来往于张掖、敦煌两地,通过各种渠道与西域商人友好交往,联络各国首领,了解西域的各种情况。他把所搜集的西域45国的山川地貌、风土民情等信息资料汇总,撰写完成了《西域图记》三卷(此书已佚,只有序言保存在《隋书·裴矩传》中)。据此书记载,当时的丝绸之路从敦煌出发直到西海(今地中海)共有三条路,北路:出敦煌到伊吾(今哈密),过蒲类(今巴里坤草原),经铁勒、突厥等地区,直达西海;南路:出敦煌到鄯善(楼兰)、于阗,翻过葱岭,经吐火罗地区(今阿富汗),进入印度;中路:出敦煌到高昌(今吐鲁番),经焉耆、龟兹、疏勒,越过葱岭,进入粟特地区,直到波斯(今伊朗),最后到达地中海沿岸。这三条道路西行的起点是伊吾、高昌、鄯善,在通过河西走廊进入中原时“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说明了敦煌在隋代中西文明交流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随着丝路的畅通,中原的丝绸、瓷器、汉文化典籍,西域的音乐舞蹈、美术、佛教典籍,经敦煌往西传入中西亚和更遥远的西方及地中海沿岸城市,往东经河西走廊传入中原地区。

此时的敦煌因受南北朝时期战乱的影响,虽说经济有所恢复,但不及河西走廊其他地方,因此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的重心就转到了河西的甘州(今张掖)。公元608年,隋炀帝在裴矩等人的陪同下,组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西北巡视团,从长安出发,渡过黄河,过星岭(今长宁谷北口),越浩门川(今大通河),直达甘州(今张掖)。隋炀帝等到张掖后,西域各族王侯使者、商人,身穿华丽的服装,佩戴金银玉饰,焚香奏乐,载歌载舞,张掖一带的男女老少也都穿着节日盛装前来观看,夹道欢迎的队伍长达数十里,场面十分壮观。隋炀帝会见了高昌王麹伯雅和伊吾吐屯设等西域27国使者,亲自主持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国际商品交易会,史称“万国博览会”,并与麹伯雅等一起在陈设豪华的观风行殿(一种可以拆装的活动宫殿)开怀畅饮,欣赏具有民族特色的九部乐。

隋炀帝的西巡,加强了与西域诸国的友好往来,带来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带动了敦煌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中原经济文化的繁荣。当时莫高窟隋朝洞窟彩塑菩萨着装中,就出现了源于波斯,流行于中亚、西域一带的菱格纹样等图案(图17),这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广泛交流。由于隋文帝与隋炀帝父子俩笃信佛教,隋朝皇室成员抄写佛经成风,这些经书也被带到了敦煌。公元601年,隋文帝几次命全国各州建造舍利塔,瓜州的舍利塔则是建在崇教寺(莫高窟)。隋朝末年,因隋炀帝的骄傲自负,肆意挥霍,隋初文帝建立的繁华景象受到严重打击,中原群雄逐鹿,战乱纷起,河西凉州的李轨举兵自立,控制了河西地区。

img19

图17 莫高窟第427窟-南壁-菩萨着装菱格纹样锦裙图案-隋-吴健摄影

大唐盛世下的敦煌繁荣

img20

图18 莫高窟第45窟-南壁-胡商遇盗-盛唐

公元618年,太原留守李渊乘机起兵,推翻了隋朝统治,建立了李唐王朝。唐开国之初,河西地区也不稳定,公元619年,唐王朝平定了河西李轨割据政权,确立了在河西地区的统治权,仍以敦煌为瓜州。公元620年,瓜州刺史贺拔行威举兵反唐;两年后,瓜州土豪王幹杀了贺拔行威降唐,唐朝改瓜州为西沙州,治所仍设在敦煌。这一时期,西北一带政局不稳,政权频繁更迭,且受到重新强大起来的突厥、吐谷浑、吐蕃等少数民族的不断侵扰。西北边境受此严重威胁,中西交通往来很不安全,过往商人经常遭到抢劫,敦煌莫高窟盛唐第45窟南壁“观音经变”壁画,就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胡商遭劫的情景(图18)。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保障中原社会的安定,唐王朝下令关闭西北关隘,不许百姓出蕃,所以关隘戒备森严,进出很难。这时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决心西行印度,求取佛经。

在玄奘印度考察学习的十几年中,唐王朝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公元630年起,唐朝前后击败了东突厥、吐谷浑族,扫清了外部对敦煌的威胁。公元633年敦煌改西沙州为沙州。公元640年唐朝继续进军西域,消灭了高昌王国,攻克了焉耆、龟兹,在西域设置了安西都护和安西四镇,以控制西域。以后又消灭了西域势力最强大的西突厥,使西域各国纷纷前来归顺。敦煌在唐王朝平定西域时期,不光是作为朝廷运往西域战场军需给养的后方转运供应基地,而且还是输送后援战斗力量的重要通道。朝廷为加强西北边境的军事力量,还在敦煌和河西走廊设立了豆卢军、玉门军、墨离军、赤水军、大斗军、建康军等河西十军,并把西域南部的石城镇(今若羌)和播仙镇(今且末)归沙州管辖,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的敦煌已是唐王朝的边防军事重镇。敦煌军事防卫力量的加强,使敦煌和河西走廊的政治、经济逐步稳定地向前发展。据《沙州都督府图经》记载,敦煌在唐前期,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经济,大修水利工程,开出了很多灌溉渠道,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水渠灌溉系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逐步提高,百姓丰衣足食,并将余粮收入粮仓,以备军需所用,商品经济也走向繁荣。

随着唐王朝对西域的经营,丝绸之路全线贯通,大唐帝国与亚、非、欧各国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繁荣,敦煌呈现出国际大都会的风貌。通过丝绸之路,来唐王朝朝贡的西域各国使者、贸易的商人络绎不绝(图19)。东来的汉商,西来的中西亚等各国胡商坐地敦煌从事丝绸、瓷器、奇珍异宝、动物、粮食等各种物品的交易活动,中国的丝绸、茶叶、造纸、养蚕、冶铁等技术,中西亚、欧洲以及非洲的玛瑙、玻璃,波斯、罗马的金银币等通过敦煌从丝路大道输入输出。在经济贸易繁荣、社会安定的大好局势下,长安一带的儒、道家经典、汉地佛教写经等也被大量地携带到敦煌,使敦煌文化始终与中原文化同步发展;与此同时,中亚、西亚的祆教、景教、摩尼教等经典也随着中西贸易交流传入敦煌。敦煌城东的沙州十三乡之一的从化乡,就是当时善于经商的粟特人的居住地,沙州西北的兴胡泊,就因中外商人在此停驻而得名。而莫高窟唐朝壁画中出现的很多少数民族形象,足以证明当时敦煌与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关系。

img21

图19 莫高窟第220窟-东壁南侧《维摩诘经变》各国王子供养像-初唐

玄奘取经终有成

初唐高僧玄奘(图20),自幼受爱好佛学的父亲的影响,13岁进入洛阳净土寺剃度为僧,跟随高僧学习佛学知识,之后云游四方,向高僧请教佛学。他通过学习、精研佛学后,认为佛经译本缺少,且译文有误,而佛学大师们又各持己见。为了搞清佛学中真假难辨等问题,他决定前往佛教圣地天竺(今印度)考察学习,以求佛教真谛。贞观元年(627),29岁的玄奘,不顾朝廷已颁布的禁令,悄然一人离开长安,不久到达河西,在河西凉州(今武威)为僧众广泛讲授佛经,深受欢迎,但凉州官吏百般阻挠,不许他继续西行。后来他在当地法师的帮助下星夜兼程到了瓜州(今安西),又在瓜州刺史李昌的帮助下渡过胡芦河,跟随商人混出玉门关,沿着丝绸之路北道,穿过茫茫无际的戈壁沙漠,长途跋涉,历经艰险,在笃信佛教的西域国家的帮助下,终于到达印度。玄奘在印度最大的那烂陀寺跟随佛学大师学习佛经之外,还研究了印度的因明学(逻辑学)、音韵学、婆罗门经典和医方术数。五年后,他又到印度各地游学,其间和印度的高僧大德展开辩论,以渊博的学识、机智的论辩,名震印度。公元646年,玄奘结束了历时17年的行程,带着梵文经典和佛像以及文学作品等书籍,从丝绸之路的南道返回大唐。唐太宗命敦煌吏民出城到沙漠阳关迎接玄奘的归来,并在洛阳行宫亲自接见了他,还在长安为玄奘修建了慈恩寺,供他翻译佛经,寺里建造了一座塔(今大雁塔),专放他从印度带回的梵文经典和佛像。玄奘20年共翻译佛经75部1335卷,这些佛教典籍不仅丰富了中国的佛教和文化,而且还为印度保存了本土早已失传的佛教典籍,为研究古印度文字、科学提供了实据。另外,玄奘还把他在取经路上所经西域、中亚各国所闻所见的风土人情、物产、信仰、历史传说等口授给他的弟子,经弟子们整理后,撰写完成了《大唐西域记》(12卷),此书成为研究古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孟加拉国等中亚、南亚的历史、地理和中西交通等方面的珍贵资料。玄奘圆寂后,唐王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以纪念他坚忍不拔的求学精神和对中印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民间也广泛流传着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佛教信徒们更把他视为神僧,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就是明代吴承恩根据民间传说,虚构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等人物,丰富而生动地再现了玄奘取经路上的坎坷经历。而早在《西游记》问世前的三百多年,敦煌石窟·榆林窟西夏壁画普贤变中,就出现了唐僧和孙悟空以及白龙马的形象(图21)。画面中,唐僧和手牵驮经马的孙悟空,站在悬崖绝壁边,面对湍急的大河,唐僧合掌遥礼,向乘白象居于白云中的普贤菩萨,乞求指点迷津。

img22

图20 玄奘法师像(拓本)民国22年-陕西终南山兴教寺玄奘墓塔

img23

图21 榆林窟第3窟-西壁南侧普贤变-唐僧取经-西夏

吐蕃统治敦煌

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在河北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唐王朝为保长安,从河西、陇右、安西、北庭调走大量精锐部队,削弱了西北的边防力量。这时的吐蕃王朝乘机起兵,迅速占领了陇右地区,切断了河西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不久又攻下了河西的凉州、肃州、瓜州(今安西)。公元786年,坚守了16年的敦煌城,终因弹尽粮绝,在与吐蕃订立的沙州人“勿徙他境”的许诺下,开城与吐蕃结盟而降,敦煌从此归吐蕃管辖。

吐蕃统治沙州期间,废除了唐王朝在沙州建立的各级行政机构,推行吐蕃行政制度,派驻“节儿”为沙州最高军政官员,实行新的赋税制度,所征赋税远远超过唐朝管理敦煌时的税额,废除唐币,贸易时实行物物交换,还命汉族改变风俗习惯,推行吐蕃语、吐蕃装,使老百姓苦不堪言,激起了强烈的反抗,严重阻碍了沙州的农牧业生产发展。敦煌因吐蕃这种落后的管理制度,失去了昔日的繁华。由于吐蕃民族也崇信佛教,吐蕃统治者在敦煌大力弘扬佛教,提高僧人的社会地位,当时沙州的僧人迅速增至数千人,寺院也增加了不少,有开元寺、龙兴寺、报恩寺、净土寺等“十六大寺”之称。一些有名的高僧也居住在敦煌,如汉族僧人摩诃衍、昙旷,吐蕃僧人法成等,从而促进了敦煌佛教的繁荣(图22)。唐武宗公元844—845年在中原地区实行的“会昌灭佛”事件,使中原佛教受到严重破坏;而敦煌却因祸得福躲过了这一劫难,佛教得到空前发展,吐蕃在莫高窟开凿重修了60多个洞窟,其数量与规模超过了盛唐时期。

img24

图22 莫高窟第159窟-东壁-吐蕃赞普礼佛图-中唐

晚唐归义军时期的敦煌

会昌二年(842),吐蕃王朝发生内讧,势力大衰,在河西与西域的统治也摇摇欲坠。大中二年(848),沙州大族张议潮乘机率众起义,赶走了沙州的吐蕃统治者,夺取了瓜、沙两州,派遣使者分几路向唐廷报捷;同时他又迅速向东西两面进军,并且耕且战,继续收复了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九9,派使者带着包括瓜、沙等河西11州的地图和户籍到长安觐见皇帝。大中五年(851),唐廷封张议潮为河西节度使,兼十一州观察史,不久改号归义军节度使。归义是豆卢的意译,早在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便在沙州城内置豆卢军。至此,敦煌开始了归义军长达两百年的统治。张议潮统治河西瓜、沙等州后,恢复唐制,重建户籍制度,实行均田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在管辖区以汉族为主力,团结境内少数民族,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吸收少数民族中有地位的优秀人士,参加归义军政权统治,这些政策深受少数民族的欢迎。同时他还加强了寺院的管理,设立河西都僧统司,管理寺院财产和僧人。敦煌寺院在归义军的保护下,常和佛教徒及百姓一起举行佛教活动,为归义军首领和下属歌功颂德(图23)。咸通八年(867),张议潮奉诏赴长安(在长安直到去世),用其侄张淮深为沙州刺史,归义军留后。张淮深继续抗击回鹘残余对西北的侵扰,这一时期河西地区相对稳定,丝绸之路再度通畅,敦煌又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大顺元年(890),张氏家族内部发生争权夺利的斗争,张淮深全家被杀,张议潮之婿索勋篡权。乾宁三年(896),张议潮的孙子张承奉依靠大族及家族势力夺回了归义军节度使的权利,后听说唐王朝灭亡,于公元910年在沙州建立了“西汉金山国”,自称“白衣天子”,重整旗鼓,以恢复归义军全盛时期的统治。他西讨鄯善,北伐伊吾,东征甘州回鹘,全以失败告终。因他连年征战,瓜、沙两州经济衰败,民不聊生,反而于公元911年,被甘州回鹘占领沙州,不得不认回鹘可汗为父,形成父子关系。西汉金山国降格为敦煌国,只剩瓜、沙一隅之地,不再统有整个河西。

img25

图23 莫高窟第156窟-南壁-张议潮出行图部分-晚唐

五代、宋时期的敦煌为曹氏政权统治瓜、沙时期。乾化四年(914)沙州大族曹议金取代张承奉(图24),废除金山国,重新恢复了归义军政权统治。曹议金掌权后,管辖区只剩瓜、沙两州,为了得到中原王朝的支持和承认,他奉中原正朔,接受中原封号,一直与中原保持良好的交往关系,同时和周边的少数民族建立友好亲善关系。他以和亲方式从东面迎娶甘州回鹘公主为妻,又把自己的长女嫁给于阗国王李圣天,一女嫁给新立的甘州回鹘可汗为妻,以后曹氏后代一直和回鹘、于阗保持姻亲关系,北面则向辽、金称臣纳贡,以图共存。曹氏的这种外交方式,得到了中原和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承认和支持,给河西地区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面,保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使瓜、沙两州农业生产得到恢复,经济稳定发展。据敦煌出土文书所记“六蕃之结好如流,四塞之通欢似雨”,说明了敦煌当时的安定繁荣景象。曹氏家族累计五世统治瓜、沙两州120多年,其间大兴佛教,利用宗教的力量作为政权的精神支柱。他们集中了一批民间艺人,组成了曹氏画院,专门从事开窟造像和壁画绘制,促进了敦煌与中原及西域佛教文化的交流,在莫高窟和榆林窟开凿重修了一批大型洞窟。

img26

图24 榆林窟第16窟-甬道南壁-曹议金供养像-五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