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璀璨炫目的敦煌石窟艺术
石窟寺起源于古印度,是佛教信徒修行、观像、礼拜的场所。石窟艺术是佛教美术的重要表现形式,随佛教东渐一起传入中国。早期的印度佛教是没有佛像崇拜的,在释迦牟尼生前和去世后的500年间,佛教艺术中没有佛像制作,佛教徒把佛的衣钵、锡杖、足迹、菩提树、莲花、法轮、舍利塔与佛在各地传教时的遗址当作崇拜对象。据文献记载,公元1—2世纪,原居住在我国西北部的大月氏,占领了希腊人在印度西北部建立的大夏国,建立了贵霜王朝,定都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贵霜王朝的第三代君主迦腻色迦王崇信佛教,为弘扬佛法,仿效阿育王,在犍陀罗地区大规模建寺修庙,打破了佛教艺术原来“佛像不可显现”的禁忌。居住犍陀罗地区的希腊后裔,以其特有的雕塑天赋,以希腊神话人物、帝王贵族的形象为模特,雕凿佛像,称“犍陀罗佛教艺术”。希腊化的犍陀罗佛教艺术,在公元2—3世纪从印度、中亚等地区传入我国西域地区的于阗、龟兹等地。佛教与西域民族文化相融合后,又产生了具有西域风格的西域佛教艺术。在公元3—4世纪,佛教艺术经敦煌、河西走廊传入中原地区。佛教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全国各地兴建寺院,竞相开窟造像,建造了新疆库车的克孜尔石窟、甘肃的敦煌石窟、酒泉文殊山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
敦煌石窟,是敦煌地区石窟的总称,包括敦煌的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五个庙石窟等,现存洞窟共计812个,分别为:敦煌莫高窟735个,西千佛洞22个,安西榆林窟42个,东千佛洞7个,肃北五个庙石窟6个。其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是敦煌莫高窟,莫高窟既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原的第一站,又是中原佛教西传输出的第一站,因此,一般所说的敦煌石窟就是莫高窟。这几处石窟数量及规模大小悬殊,但风格、内容、形式都相同或相似,由于地处古敦煌郡境内,同属敦煌石窟艺术范畴,所以统称为敦煌石窟艺术。
敦煌石窟艺术是一个美的多层次组合体,由石窟建筑、雕塑、壁画三种形式所构成。石窟建筑是彩塑与壁画的载体,彩塑是石窟中的主体,壁画则装饰美化石窟建筑,并把彩塑无法表现的内容充分地展现出来,补充、衬托、丰富石窟内容。敦煌石窟建筑类型大致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佛坛窟、大像窟等形制;彩塑有圆塑、浮塑、影塑等类型,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通常被布置在石窟内显要位置,与洞窟内周围壁画和空间建筑形式密不可分;金碧辉煌、绚丽夺目的壁画内容主要有佛教尊像画、佛教故事画、佛教史迹画、经变画、神怪画、供养人画像以及山川地貌、装饰图案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和经济生活等各个侧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