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

时间:2023-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尘不染原指佛教徒修行,摒除欲念,保持身心纯洁,六根不被六尘所玷污,后来形容为官清廉,人品纯洁高尚。孔繁森和杨善洲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而且是中国人民心中的优秀干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百废待兴,国家打算从内地抽调一批年轻干部到西藏工作。但救灾如救火,孔繁森顾不上饥饿,马上召开会议,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古语说:“一尘不染,两袖清风。”佛家称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耳、眼、鼻、舌、身、意为六根,六尘来源于六根。一尘不染原指佛教徒修行,摒除欲念,保持身心纯洁,六根不被六尘所玷污,后来形容为官清廉,人品纯洁高尚。两袖清风形容喝茶、饮酒之后清爽舒畅的感觉,或者形容人举止潇洒飘逸,超凡脱俗。后来多用来形容人为官清廉,没有财产。我们现在常把这两个词语连起来使用,形容一心为国为民的优秀干部,比如孔繁森和杨善洲。

孔繁森和杨善洲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而且是中国人民心中的优秀干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一尘不染,两袖清风。

孔繁森,出生在山东聊城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参军,复员后当过工人,因勤劳能干,对工作尽职尽责,被提拔为国家干部。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百废待兴,国家打算从内地抽调一批年轻干部到西藏工作。当时已经担任山东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得知后,放弃自己在聊城优厚的工作条件,主动报名赴西藏工作。就这样,孔繁森从山东来到了海拔四千七百多米的西藏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由于海拔原因,一到岗巴县,孔繁森就有了高原反应,常常感到头晕恶心,严重时还流鼻血,但这些他都不在意,很快就投入到了工作当中。在岗巴县工作的三年里,孔繁森跑遍了全县所有的乡村和牧区,常常和群众一起劳动,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三年任期届满,孔繁森又被调回山东工作,但他始终怀念在西藏的日子。

转眼到了1988年,国家又要选一批干部入藏支援当地的建设。组织上想到孔繁森在西藏工作过有经验,就决定让他带队再次赴西藏工作。进入西藏后,孔繁森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民政和卫生工作。他把时间均匀分配,一部分用来处理市里的日常工作,剩余的时间他就走基层,做调研工作。来到拉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就跑遍全市八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大部分村级小学,使拉萨市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从过去的45%提升到了85%以上,同时,他还走访了教职工六七百人,很快摸清全市教育事业的基本状况。针对具体情况,他与教委的同志们一起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他不仅关心教育事业,更关心医疗事业的发展。得知尼木县几个乡的群众常换大骨节病,他便亲自爬到海拔五千多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查找引发大骨节病的原因。得知群众经常缺医少药时,他便每次下乡都不忘带一个医疗箱,装满药物,发给贫困的牧民。

1992年,拉萨市黑竹县和工卡县发生强烈地震,随后又发生泥石流,接到报告后,正在吃晚饭的孔繁森放下饭碗,立即赶赴灾区。然而灾区比较远,在他们赶赴灾区的路上,还时不时有一些石块从两边的山上滚落下来,非常危险。随行的人员都劝他等天亮了,余震过后再去,但孔繁森却坚持说:“不行,灾情越严重,说明群众越需要我们,我们早一点到,群众就能早一点安心。”于是他们继续前行。后来,泥石流把道路堵住了,汽车过不去,他们就下车徒步前进。等赶到灾区,已经是半夜两点多了。大家都又饿又累,筋疲力尽。但救灾如救火,孔繁森顾不上饥饿,马上召开会议,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天刚刚亮,他又登上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山,逐门逐户走访群众,慰问灾民。

后来他被调到阿里地区工作,任阿里地委书记。不管在哪个职位上,孔繁森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毫无保留地为人民服务。为了使阿里地区的经济迈上新的台阶,他经过多方面调查研究,决定加大开发当地的旅游和边境贸易,并且亲自率领有关单位去新疆的塔城考察边贸。可是就在考察结束,宏图大计即将进入最后实施阶段时,他却在返回阿里的途中遇到车祸,壮烈殉职。人们听到他殉职的消息,个个悲痛欲绝。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条战线涌现出无数优秀党员和优秀干部。云南的杨善洲也是其中的一位。

杨善洲,云南施甸人,新中国成立初参加工作,历任区、县、地委领导。在他的一生中,始终保持廉洁奉公、忠诚尽职的革命本色。在他的家乡传唱这样一首歌谣:“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为官一世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几年绿荒山,拼了老命造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拿乐悠悠。”这首歌谣不仅唱出了当地群众对这位一心为民的老干部的敬重,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人,他几十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在杨善洲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把他和妹妹拉扯大,所以,杨善洲从小就知道普通老百姓的不容易。后来,他参加工作,当上领导后,不忘家风,不忘母训,依然能够做到时时刻刻以农民自居,处处想着怎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着一个习惯,就是每次下乡视察,都会拿一把锄头在身边,这样他可以随时与农民群众一起下地干活。杨善洲认为,作为领导,要想工作有效率,是不能只待在办公室的,要亲自上前线。在早年的一份工作笔记中,他这样写道:“凡是农田建设上得快的单位,都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领导上前线,亲自带着干。这是最有效的指挥。”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凡事亲力亲为,冲在最前线。

1986年6月,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位置上光荣地退休了。按照政策,云南省为他在昆明安排了住处,希望他能够在昆明安享晚年。一天,省里的有关领导亲自去找杨善洲,对他说:“您为国为民操劳一辈子,到老了国家也会想着您的,昆明的医疗条件好,交通又便利,省里打算让您在昆明养老,您就赶快收拾一下,搬到昆明吧。”杨善洲听后,脸上露出了他招牌式的微笑,他对这位领导说:“谢谢省里的关心,我身体硬朗得很,不需要到昆明去,我是个闲不住的人,这回退休了,我可以专心当我的农民了,我要到我的家乡大亮山去种树,继续为老百姓尽一点我的绵薄之力。”大家怎么都拗不过杨善洲,于是只好随他的意愿让他回大亮山了。其实他们不了解杨善洲的想法。杨善洲当了几十年的领导,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大家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他,但是他从没有徇私为自己家乡做过什么具体的事情。一直以来,几乎每年都有家乡的百姓去找他,希望他能够给家乡做一点建设。但是每次他们得到回答都是一样的:“你们不用来找我了,我现在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不会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等我退休后,我一定回来为家乡做几件实事。”面对杨善洲的一次次拒绝,有些家乡人甚至对他很有意见,有的人甚至说他忘本。这些杨善洲都听说了,但他不怪他们,他知道总有一天家乡人会理解他的。其实杨善洲早就胸中有数,每次他回到老家,看到大亮山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使周边十几个村庄连吃水都陷入困难的时候,他的心里就非常难过,他常常怀念小时候在大亮山玩耍的情景,那时候大亮山树木繁多,水源丰富,清澈的泉水可以直接饮用,而且还能经常看到野兔子在山里奔跑。而如今,经过几代人的砍伐,昔日的光景早已不复存在。他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还给家乡百姓一个绿色的大亮山,这也是他要为家乡百姓做的实事。

于是他一退休,就迫不及待地回到老家实施他的计划。二十年如一日,他带领几位愿意跟他植树造林的村民,常年吃住在山里,历尽艰辛,终于得偿所愿,在他的带领下,大亮山植树造林七万多亩,林木覆盖率回升到90%以上,真正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天的青山绿水。

时间到了2009年,这一年杨善洲已经是八十二岁的高龄,他感觉自己老了,力不从心了,于是他把自己用二十多年时间辛苦建立的大亮山林场无偿地交给了国家。这一次,他是真的退休了。人们给杨善洲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占地七万多亩,其中近六万亩地种的是华山松,而这六万亩华山松里有三万多亩地已经长成繁茂的树林。按照传统的一亩地种两百棵树,每棵树按照最低价三十块钱计算,那大亮山林场的价值就超过了三亿元。然而大亮山的宝贵资源是不能简单用金钱来衡量的,杨善洲造福子孙的精神也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全省大部分地方颗粒绝收,老百姓吃水都成了问题,很多水库干涸了。而生活在大亮山脚下的保山人却并没有受到大旱影响,正是由于杨善洲二十几年的辛苦努力,还给了大亮山昔日的繁茂,茂盛的树林又为百姓们保存了充足的水源,使得他们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这时候,人们才真正理解杨善洲的苦心,那些从前误会杨善洲不肯为家乡办实事的人更感到非常惭愧。

点评

在孔繁森的辛勤工作下,西藏阿里地区的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为阿里地区的经济制定了新的规划,并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方面下功夫。由于需要长期来往于危险地区,他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杨善洲同志是全国道德模范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得了许多赞誉。“感动中国”的颁奖词这样评价他:“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他当得起这一荣誉。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有人留下了一些钱,有人留下了房子,而孔繁森和杨善洲却将最美的民族精神留给了子孙后世,让优良的家风代代相传。

家风警语

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

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

——《钱氏家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