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时间:2023-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一败再败,中国的土地被日军占领。时刻关心祖国命运的黄遵宪,接连写了《悲平壤》《东沟行》《哀旅顺》《哭威海》《马关记事》《台湾行》等许多诗,记述了战争的过程,歌颂了为国阵亡的英雄,斥责了卖国投降行为。他在和祖国共同受难,然而他没有丧失信心。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摹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一恸!

这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写下的感人肺腑的《与妻书》。他自小聪颖好学,长大后顺利成家立业,并和妻子互敬互爱,家庭生活十分美满。

但他还有更大的志向,就是拯救受苦受难的祖国和广大人民。为了这个志向,他毅然决然地离开家庭,离开父亲、妻子和孩子,去日本留学。几年以后,他作为一位坚定的革命者,回到国内,准备参加广州的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因为要召集家乡的同志,他回到家中。见到年老的父亲和可爱的妻儿,想到起义如果失败,牺牲了生命,这次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他心里很不平静。可他不忍心说出真情,又匆匆离去了。

广州起义前夕,林觉民给父亲和妻子写了绝笔信。他给父亲的信中写道:“我死了,让大人吃苦,弟弟妹妹也无人照顾。然而我的死对全国同胞有用处。”他对妻子说:“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几天后,林觉民在起义中被俘牺牲,死时才25岁。他为国舍家的情操,教育了一代代青少年。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赠梁任父同年》是1896年黄遵宪邀请梁启超到上海办《时务报》时写给他的一首诗,诗中表现了作者为国献身、变法图存的坚强决心和对梁启超的热切希望。

黄遵宪痛心于英占香港(1842年)、日占台湾(1895年),在诗中用比喻法呼吁国人像杜鹃一样忧国,像精卫一样坚持努力,以制止国土分裂。面对着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多灾多难的祖国,作者不禁仰天长问:什么人才能担当起救国于危难之中的重任?一片爱国激情溢于言表。

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一败再败,中国的土地被日军占领。时刻关心祖国命运的黄遵宪,接连写了《悲平壤》《东沟行》《哀旅顺》《哭威海》《马关记事》《台湾行》等许多诗,记述了战争的过程,歌颂了为国阵亡的英雄,斥责了卖国投降行为。在《台湾行》中,他写道:“城头逢逢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在他的心目中,祖国的每寸土地都像金子一样宝贵;每失去一块土地,就像割去了自己身上的肉。他在和祖国共同受难,然而他没有丧失信心。他又写道:“四千余岁古国古,是我完全土;二十世纪谁为主?是我神明胄!”

黄遵宪有这样浓厚的爱国情绪,他在外交和改革事业中,才能不畏强敌、发愤图强,为祖国的强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评说

《钱氏家训》中国家一章提到“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赤心事上,忧国如家”,说的正是做官需体恤百姓,忧虑国事就如忧虑家事一样,国家支离破碎,百姓必定也会流离失所,更何谈“家”?古往今来,多少仁人义士尽忠报国,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他们对国家的安危忧怀如焚,爱国如家的高尚情操令后人景仰。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爱国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现在,我们不需要像那些革命先烈那样抛头颅、洒热血,但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有自制力,牢记这些为了我们今天美好生活而不惜抛妻弃子的革命先烈们,是他们让我们得以拥有今天的幸福,勿虚度时光,须本着一颗为国家兴旺发达而努力的决心,创造新的奇迹。

家风警语

赤心事上,忧国如家。

——唐·韩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