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岁儿童体成分指数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岁儿童体成分指数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3-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BMI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已有大量研究并得到公认,但体成分指数与血压水平的关联性则少有报道。本文对7~12岁儿童体成分指数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做了分析研究,为从儿童期开始控制体成分、预防高血压提供科学依据。比较血压偏高和正常儿童体成分指数的差异。说明FMI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较FFMI密切。儿童青少年FMI的快速增长及肥胖流行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1,12],肥胖是血压偏高的重要危险因素。

7~12岁儿童体成分指数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作为评价人群超重、肥胖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有效指标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体重由脂肪组织(Fat mass,FM)和非脂肪组织(Fat-free mass,FFM)构成,体重的增减既可能是脂肪组织的变化,还可能是非脂肪组织的变化或兼而有之[1]。BMI由非脂肪组织指数[非脂肪组织(kg)/身高(m)2,Fat-free mass index,FFMI]和脂肪组织指数[脂肪组织(kg)/身高(m)2,Fat mass index,FMI]两部分构成,即BMI=FFMI+FMI[2]。因此,一些国家已分别建立了儿童FFMI和FMI参考值[3]。关于BMI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已有大量研究并得到公认,但体成分指数(FMI和FFMI)与血压水平的关联性则少有报道。本文对7~12岁儿童体成分指数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做了分析研究,为从儿童期开始控制体成分、预防高血压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资料来自2005年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以4 326名(男2 165人,女2 161人)7~12岁汉族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均为健康儿童(排除重要脏器疾患及发育异常)。

1.2 测量方法

按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测试细则》,测量身高、体重、收缩压和舒张压。用皮褶卡钳测量右上臂肱三头肌部和肩胛下角部皮褶厚度,每个部位测量3次,记录中间值(或两次相同的值)。采用姚兴家研究的7~12岁儿童皮褶厚度推算体脂含量的回归方程推算体脂比[4](男生BF%=6.931 4+0.428 4 X,女生BF%=7.896 0+0.457 7 X,X=肱三头肌部皮褶厚度+肩胛下角部皮褶厚度,单位mm)。计算脂肪组织指数FMI(kg·m-2)=(BF%×体重)/身高2,非脂肪组织指数FFMI(kg·m-2)=(体重-BF%×体重)/身高2

血压偏高的界定:依据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报告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的性别、年龄别百分位数[5],SBP和/或DBP≥P95为血压偏高。

1.3 统计分析

用Pearson相关分析观察FMI、FFMI、BMI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根据FMI、FFMI和BMI的四分位数,分别将研究对象分为四组(~P25、P25~、P50~、P75~),比较各组血压偏高的检出率。比较血压偏高和正常儿童体成分指数的差异。比较“单纯FMI偏高”(FMI≥P75,FFMI<P75)和“单纯FFMI偏高”(FFMI≥P75,FMI<P75)儿童的血压水平。

2 结果

2.1 Pearson相关

7~12岁儿童FMI、FFMI、BMI与血压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FMI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相关系数最高,其次是BMI,FFMI最低(表1)。说明FMI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较FFMI密切。

表1 儿童体成分指数与血压水平的相关系数

img323

P<0.05,P<0.01。

2.2 体成分指数与血压偏高

7~12岁儿童血压偏高检出率为17.27%,其中男生为17.78%,女生为16.75%,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1,P>0.05)。不同体成分指数组儿童的血压偏高检出率存在明显差异,血压偏高检出率随体成分指数的升高而升高,上四分位数组最高,下四分位数组最低(P<0.005),如FMI下四分位数组血压偏高检出率仅5%左右,上四分位数组则高达30%以上,见表2。血压偏高儿童的体成分指数都显著高于正常儿童(表3),从各年龄组的均值来看,血压偏高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FMI平均高39.60%~71.87%(男)、25.36%~53.03%(女),BMI平均高15.37%~18.06%(男)、10.29%~13.94%(女),FFMI平均高5.65%~8.54%(男)、1.50%~9.06%(女),以FMI的差异最大。

表2 不同体成分指数组儿童血压偏高检出率比较

img324

表3 血压偏高与正常儿童体成分指数比较

img325

P<0.01

2.3 单纯FMI与FFMI偏高儿童的血压水平

单纯FMI偏高(FMI≥P75,FFMI<P75)与单纯FFMI偏高儿童(FFMI≥P75,FMI<P75)儿童相比,前者的SBP和DBP均显著高于后者(P<0.01),说明单纯FMI偏高的危险性大于单纯FFMI偏高,见表4。

表4 单纯性FMI与FFMI偏高儿童血压水平比较(mmHg)

img326

P<0.01

3 讨论

尽管BMI与体脂肪含量相关性强,但从BMI不能直接得出脂肪组织和非脂肪组织的信息[1,6]。就超重和肥胖个体而言,BMI较高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FMI高,FFMI不高;FMI不高,FFMI高;FMI和FFMI都高。本文首次探讨了体成分指数(FMI和FFMI)与血压水平的内在关联性,FMI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高于FFMI,为控制体脂肪、预防高血压提供了基础依据。

儿童期的血压水平与成年期高血压之间存在密切关联[7,8],儿童青少年中存在着部分无症状、无明确病因的血压持续偏高者,其偏高血压和成年期高血压间有密切关系[9,10],预防成年期高血压必须从青少年做起。儿童青少年FMI的快速增长及肥胖流行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1,12],肥胖是血压偏高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研究结果提示,控制儿童FMI的快速增长,是预防儿童血压偏高乃至成年期高血压的重要措施。

高血压的诊断应按WHO专家建议,以3次以上非同日复测结果为依据,故本文对血压在P95以上的个体冠以“血压偏高”,而不是定性为“高血压”。同样,以P75作为界值,筛查“单纯FMI偏高”(FMI≥P75,FFMI<P75)和“单纯FFMI偏高”(FFMI≥P75,FMI<P75)也是相对分组,而非绝对意义上的高FMI和高FFMI。

(张迎修)

参考文献

[1] Heber D,Ingles S,Ashley JM,et al.Clinical detection of sarcopenic obesity by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Am J Clin Nutr,1996,64(3):472-477.

[2] Vanitallie TB,Yang MU,Heymsfield SB,et al.Height-normalized indices of the body’s fat-free mass and fat mass:Potentially useful indicators of nutritional status.Am J Clin Nutr,1990(52):953-959.

[3] Nakao T,Komiya S.Reference norms for a fat-free mass index and fat mass index in the Japa-nese child population.J Physiol Anthropol Appl Human Sci,2003,22(6):293-298.

[4] 姚兴家,刘春荣,陈琤,等.7~12岁儿童体脂含量研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4,28(4):213-214.

[5]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3-198.

[6] 冯宁,马军,张世伟,等.青春发育期儿童非脂肪组织和脂肪组织指数变化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23-925.

[7] Eepar L,Josep R.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the future.J Hypertens,2000,18(10):1 351-1 354.

[8] Klumbiene J.The relationship of childhood to adult blood pressure:longitudinal study of juvenile hypertension in Lithuania.J Hypertens,2000,18(5):531-538.

[9] 季成叶.中国血压偏高青少年的地区分布特点和体格发育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97,18(6):401-403.

[10] 张迎修,王淑荣,张朋才.血压偏高儿童的生长发育和体质特点.中国学校卫生,2006,27(8):669-670.

[11] Zhang YX,Wang SR.Distribution of body mass index and the prevalence change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adolescents in Shandong,China from 1985to 2005.Ann Hum Biol,2008,35(5):547-555.

[12] 张迎修.山东省7~12岁儿童体成分指数1995~2005年变化趋势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5):446-44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