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烟台市~岁城市学生身体素质调研报告

年烟台市~岁城市学生身体素质调研报告

时间:2023-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水平不容乐观,尤其是近10年各项素质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立定跳远反映下肢爆发力素质。男生随年龄的增长立定跳远的成绩明显提高,女生在7~10岁逐渐提高,10岁以后增长缓慢,出现一个“平台期”。与全国2005年测试数据比较,除了8岁男女生立定跳远成绩稍优于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各年龄组均低于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坐位体前屈是反映学生柔韧素质的指标。

2010年烟台市7~18岁城市学生身体素质调研报告

2007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强调,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儿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体质与健康水平不仅是国家的财富,而且也是每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根基。

身体素质是反映体质强弱的重要指标,是指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外部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及柔韧性等方面的能力。许多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水平不容乐观,尤其是近10年各项素质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影响素质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身体素质不仅与人体形态、机能和遗传因素有关,最重要的是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本文对2010年烟台城市7~18岁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了解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及特征,发现问题,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体育、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依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实施方案》对烟台市7~18岁的在校学生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构成检测样本,每岁为一个年龄组。总样本量为1 437人,其中男生733人、女生704人。测试指标为50米跑、立定跳远、握力、坐位体前屈。测试严格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检测细则》的要求实施,检测人员均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检测前均经过统一培训。检测器材均为国家调研组审定后统一指定产品。

2 结果

2.1 50米跑

50米跑反映学生的速度素质。各年龄组男生的50米跑成绩均优于女生,说明男生的速度素质整体上好于女生。男生速度素质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女生则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7~14岁期间逐渐提高,14岁以后逐渐下降。与全国2005年的测试数据比较,7~10岁高于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10岁以后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2 立定跳远

立定跳远反映下肢爆发力素质。男生随年龄的增长立定跳远的成绩明显提高,女生在7~10岁逐渐提高,10岁以后增长缓慢,出现一个“平台期”。整体上男生的下肢爆发力素质明显优于女生(P<0.05)。与全国2005年测试数据比较,除了8岁男女生立定跳远成绩稍优于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各年龄组均低于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

2.3 握力

握力是评定学生上肢力量的指标。男生的握力成绩明显好于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的上肢力量逐渐提高,7~14岁提高最为明显,14~18岁增速较为缓慢;女生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与男生基本一致。与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各年龄段都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学生的上肢力量发展较为理想。

2.4 坐位体前屈

坐位体前屈是反映学生柔韧素质的指标。女生明显优于男生。女生柔韧素质随年龄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先提高后降低再提高,12岁时柔韧素质最差;男生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与女生基本一致,13岁时柔韧素质最差。与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男生除7、10、13岁3个年龄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年龄组都高于全国水平;女生除7岁和12岁两个年龄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年龄组都高于全国水平。

3 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学生身体素质在性别和年龄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速度、力量、爆发力素质方面男生整体上优于女生,女生在柔韧素质方面好于男生。速度、力量、爆发力素质整体上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长的趋势,柔韧素质表现出先提高后降低再提高的变化特征。与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除上肢力量外,其他方面都处于劣势。

3.1 原因分析

3.1.1 社会方面的原因 首先,《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已颁布17年,《体育法》已颁布12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已颁发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8年。然而,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一直在持续下降,究其原因就在于社会对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未给予足够重视,尤其是教育及相关部门缺乏真实的督导检查,没有将这些法规落实到实处。另一方面,有些教育部门对初中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主要以文化课为核心,通过评估成绩分配中考升学人数,从而导致学校体育教育既缺位又缺量。人才的培养上不仅忽视体育,而且在人才的录用上也忽视体育,譬如在人才招聘会上,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应聘者的文化成绩,很少听说哪个用人单位要看一看应聘者在学校的体育成绩。其次,1995年出台的体育法规定:小区应该有配套体育设施。建设部也规定: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小区,必须免费配套相应面积的体育设施,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开发商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为了躲避社会责任,钻了各方面政策不协调、不配套的空子,致使许多社区很少或根本没有体育设施。有的社区虽然有体育设施,但是这些体育设施是按成年人的标准设计的,不适合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缺乏和不合理,以及许多社会体育场馆设施没有向青少年学生开放,使有体育锻炼意识的青少年因这种客观原因无处进行体育锻炼。

3.1.2 学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在应试教育“魔棒”下,“分数就是孩子的生命、教师的命脉、学校的命运”错误观念的影响下,学校、老师、家长整天围绕分数转,结果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睡眠不足,精神紧张,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由此可见,片面追求升学的应试教育是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病原体”。第二,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或教学资源缺失,许多学校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缩水”,体育课降低难度、强度;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有些学校的体育课和活动课只有课程表上安排,然而却没有上过一次。此外,许多体育教师为避免出现运动伤害事故,上课不敢给学生增加运动量,甚至不按教材和课程目标施教,取消自认为有危险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和器材,使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譬如,小学的“跳山羊”,中学的跳箱、单双杆等,大部分学校害怕长跑出现伤亡而不敢组织……体育课逐渐“空壳化”“休闲化”“走过场”,变成“休闲课”“耍耍课”“放羊课”。第三,许多城市学校人均体育活动面积严重不足,此外一些学校还挤占挪用甚至出租体育场地,使原本就不足的体育场地更加缺乏。第四,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在教师的引进上有重智轻体的现象,政策上只有在保证语、数、英等主要课程教师过剩之后才会考虑音、体、美等课程教师缺编问题,甚至有的学校出现专业体育老师改教其他学科的现象。

3.1.3 学生方面的原因 第一,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比较懒散,心理脆弱,怕脏、怕苦、怕累、怕受伤,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甚至连日常生活的一些事情都不愿做,身体得不到充分的活动,体质也就随之下降。第二,学生缺乏良好的饮食习惯及正确的审美观,尤其是女生缺乏健康知识及正确的审美观,认为越瘦越美,于是盲目节食减肥,也是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第三,随着生活条件的现代化,学生的生活方式明显地发生了变化,如上楼电梯,以车代步,不参与家务劳动,体力劳动减少……生活方式的“静态化”使得许多少年儿童日常运动量较以前大为减少。曾几何时,捉迷藏、跳皮筋、跳房子等以院坝为活动场地、运动身体为效果的传统游戏已经不为现在的孩子所知,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脑和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吸引他们的“最大磁场”,已成为他们主要的玩耍项目。这些因素势必对学生体质造成影响。

3.1.4 家庭方面的原因 首先,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压力增大的社会现实影响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普遍具有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文化素质轻心理素质的倾向。在他们看来,“孩子没有病就是健康,没有必要花时间在体育锻炼上”“高考不考体育,能否上大学,上好大学,由文化课的成绩决定”,于是乎,为了所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周末、假期,本来是孩子放松的好机会,可是一些家长还要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从而剥夺了孩子玩耍和锻炼身体的权利。其次,许多家长不仅对孩子娇生惯养,而且缺乏必要的营养科学知识,在饮食方面太放纵孩子,孩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致使孩子摄入了过多含高糖、高脂、高蛋白、高热量的垃圾食品,造成孩子“营养过剩”,或者致使孩子养成了挑食、偏食习惯,使营养物质摄入不全,缺少必要的微量元素,造成孩子“营养不良”,因此,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及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小胖墩”和“豆芽菜”的重要原因。

3.2对策思考

政府要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并把它们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政府要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工作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和发展计划。在制定各项政策时予以充分考虑,并加大投入,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必要的支持。尤其在当前,政府应尽快出台国家和地方性城市建设规划《体育活动场地配套设施》的政策法规,确保青少年学生和全体公民的体育活动用地。政府要把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升降作为考核主管部门官员政绩的指标。

教育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相关制度。要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的专项督导检查制度及督导结果的公告制度,教育部门在教育督导工作上要强化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督导,在综合督导的评估指标体系上,要加大群体学生体质健康和学校体育工作状况的权重。定期开展以保证体育课时,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和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重点的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督导结论作为评价各地、各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借助新闻和其他形式向社会公布督导结果,接受公众的监督。在中考升学体育考试制度完善的基础上,要建立和完善学生学年体育成绩的“抽测”制度。教育部门在认真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下,根据积累的经验积极响应高考加试体育的政策,完善高考体育考试的实施办法,将体育成绩纳入高考成绩中。建立和完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制度。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状况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地方和学校综合性的教育工作评价必须充分体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要求,在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层次的合格性评估、规范性评选和先进性奖励中要纳入反映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学校体育工作水平的关键性指标。对不能保证体育课时和学校体育活动时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下降的地方和学校,不能评为规范学校和先进单位,其负责人年终考核不得评为优秀;在学校校长、教师的业绩考核中需将学校校长和教师在学校体育工作的责任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最后,开通多渠道的监督形式,比如网上民生、邮箱、QQ、电话等举报网络,真正把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体育部门要把青少年体育工作摆在体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并为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体育部门要从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的高度,把加强青少年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摆在群体工作的重要位置,把青少年儿童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对象。体育部门要采取多种渠道和措施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公共体育设施要与学校体育需求统筹考虑、综合利用;城市和社区的“全民健身工程”要因地制宜,尽可能地与学校体育场地建设结合起来;要继续加强与教育部门的配合,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全面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最后,体育部门要加大依托学校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社区体育俱乐部工作的力度,组织和吸引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媒体宣传部门要多关注青少年体育活动,多关注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媒体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科学的营养卫生知识,使青少年学生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大力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健康观、人才观、体育观,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大力宣传群众性学生体育活动,形成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及大力宣传“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口号,使这一理念深入人心。

学校要转变教育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教育方针,切实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校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体育课的正常开展;学校要合理分配政府划拨的办学经费,从办学经费中抽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积极进行场馆设施的建设及器材的配备,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需要;学校要把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日常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学校要认真落实“园丁工程”,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学校要根据开设体育课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其次,对于兼职体育老师,学校要实现岗前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创造必要的条件。最后,学校要根据教师法保障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认真落实体育教师合理的工作量和评价,以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学校要与家庭、社会加强联系与合作,共同构建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网络。例如,学校每学年要给家长一份体质报告单,把学生的身体状况成绩数据告诉家长,使家长了解子女的体质状况,知道其子女哪些方面不足,从而促使家长与学校共同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

青少年学生要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增强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摒弃怕脏、怕苦、怕累、怕受伤而放弃运动的观念,摒弃没有时间、场地、设施而放弃运动的观念,远离电子网络游戏的诱惑。树立随时随地都可以运动的观念,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偏食、挑食的不良饮食习惯,要么导致营养不良,要么导致营养过剩,从而影响人的体质健康,因此青少年学生要深刻认识不良饮食习惯的危害性,在生活中自觉养成均衡饮食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增进自己健康、增强自己的体质创造必要的条件;青少年学生要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摒弃好吃懒做的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在平时回到家里,尽量帮助父母做些家务活,这既可以减轻父母的生活负担,又可以培养自己孝敬父母的家庭美德,还可以通过劳动增强自己的体质健康。

家长要摒弃“唯智论”的教育观,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督促孩子多劳动,多运动,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体育锻炼的习惯。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家长最好能陪孩子一起到户外去锻炼,毕竟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家长要摒弃“无病、无残、无伤”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一维健康观,树立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意义上的三维健康观,走出重学习、轻身体,重文化、轻心理的误区,重视培养孩子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使孩子通过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保持身体和心理都健康;家长要阅读饮食和营养方面的有关书籍,掌握必要的营养科学知识,以便在饮食方面指导孩子,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家长要根据营养学的科学知识调整孩子的膳食结构,使孩子的膳食结构均衡化。

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下降,不仅影响青少年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影响其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竞争力及民族的素质。因此,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齐抓共管,更需要青少年学生自身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

(孙立斌 王清辉 牟锋剑 闫秋华 朱红红 林峥利)

参考文献

[1]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中国学校体育,2006,10:6-8.

[2] 李险峰.关于青岛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3):5-9.

[3] 江崇民,于道中.1985~2005年我国汉族学生身体机能、素质的动态分析.体育科研,2008,29(3):17-25.

[4] 熊妹珍,吴文红.深圳市中小学生体质监测研究报告.福建体育科技,2005,25(3):11-16.

[5]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组.2005年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6] 梅建.青少年儿童1985~2005年体质健康发展状况和对策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7(11):22-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