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岛市~年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

青岛市~年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

时间:2023-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实施方案和测试细则要求,随机抽取青岛市城乡男女生7~18岁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结果表明,10年间青岛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呈下降趋势,超重率和肥胖率均呈上升趋势;总体上营养不良率和肥胖率均为中学生高于小学生,城市高于乡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青岛市近10年小学生营养不良率下降了1.02%,而超重率和肥胖率却分别增加了4.5%和3.9%。

青岛市2000~2010年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

近1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儿童营养状况变化大。为了解青岛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的变化,对学生进行营养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依据2000年和2010年青岛市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分析了10年来中小学生营养状况的变化趋势,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实施方案和测试细则要求,随机抽取青岛市城乡男女生7~18岁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2000年检测人数共3 567名,其中男生1 800人,女生1 767人;2010年检测人数共5 276名,其中男生2 674人,女生2 602人。

1.2 方法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严格按照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实施方案和测试细则要求测量身高、体重;使用技术规范中要求的身高计和体重计进行测量,并进行质量监控,其复测误差率在2%以下。根据学生身高、体重实测值计算体重指数(BMI),按照《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1]判定超重和肥胖。

2 结果

2.1 BMI总体情况

2010年与2000年相比,青岛市7~18岁儿童青少年BMI平均增长0.33kg/m2(城市男生)、0.14kg/m2(城市女生)、1.18kg/m2(乡村男生)、0.88kg/m2(乡村女生),乡村儿童青少年的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城市。见表1、图1。

表1 2000~2010年青岛市7~18岁儿童青少年BMI平均增长值(kg/m2

img407

img408

图1 2000~2010年青岛市7~18岁儿童青少年BMI平均增长值

2.2 学生总体营养状况

2000~2010年的10年间,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有所下降,由2000年的6.31%降至2010年的5.29%(x2=4.12,P<0.05);青岛市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率明显增长,城乡男女生的总超重率由10.74%上升到15.24%(x2=37.11,P<0.01),肥胖率由7.06%上升到10.96%(x2=37.88,P<0.01)。

2000年营养不良率以乡村女生最高(10.76%),2010年营养不良率以城市女生和乡村女生最高(6.28%和6.17%),女生均高于男生;两个年度的超重率和肥胖率男生均高于女生,都以城市男生为最高,2000年城市男生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9.87%和14.59%,2010年分别为18.50%和17.84%。其中,乡村儿童超重、肥胖率出现成倍增长,增长速度大于城市,见表2。

表2 2000~2010年中小学生营养状况的变化

img409

P<0.05,P<0.01。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10年间青岛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呈下降趋势,超重率和肥胖率均呈上升趋势;总体上营养不良率和肥胖率均为中学生高于小学生,城市高于乡镇。原因可能是中学生学习负担较重,体育运动不足,以及青春发育期的营养失衡;早餐、午餐和晚餐的营养摄入不均衡;城市学生高热量的零食和快餐较多,且大多有挑食、偏食的习惯,平时锻炼少而热量消耗不足等[4]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青岛市近10年小学生营养不良率下降了1.02%,而超重率和肥胖率却分别增加了4.5%和3.9%。两个年度的超重率和肥胖率男生均高于女生,以城市男生为最高,2000年城市男生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9.87%和14.59%,2010年分别为18.50%和17.84%。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乡村男生和女生的超重、肥胖率的增长速度明显大于城市,呈现成倍增长趋势,成为10年间中小学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增加的主力军。由于不少家长和学生缺乏营养知识,膳食结构不合理,追求吃高热量食物,导致中小学生肥胖率增加。调查结果显示:城乡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女生高于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男生高于女生,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5~8]。可能与男生食欲好、进食速度快,而女生追求身材苗条、自我控制意识较强有关[9]。

肥胖不仅对儿童产生多方面的健康影响,还是成人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10]。国内调查发现,学龄期肥胖儿童有42%~82%会发展为成人肥胖,肥胖儿童发展为成人肥胖的危险性是非肥胖儿童的2~6.5倍[11]。对肥胖儿童应及早采取科学的综合性干预措施,包括健康教育、科学营养指导和饮食结构调整,教育部门应制定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特点的体育锻炼科目和体育考试制度。总之,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需要学校、家长、学生、社会各方共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分析结果表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存在继续发展趋势,反映了学生营养问题未得到根本改善。提示要强化以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卫生制度的改革工作,提高教师、学生和家长等相关人员营养健康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养成率,是目前学生营养干预的重要策略之一。

(李泽民 李翠莲)

参考文献

[1]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7-102.

[2] 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1995).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0-95.

[4] 肖共兴,张麟婕.山西省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分析.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2(1):43-44.

[5] 张麟婕,肖共兴.山西省1995~2004年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动态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1 014-1 015.

[6] 李朝英,沈丽琴,陈希宁,等.成都市1995年与2004年小学生营养状况比较.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2):1 713-1 714.

[7] 季成叶.1991~2001年间中国汉族学生营养问题变化趋势和干预建议.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 杨仁名.兰州市2002年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27-429.

[9] 高爱钰.北京市东城区学生1997~2002年肥胖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21-122.

[10] Reilly JJ,Methven E,McDow ell ZC.Health consequences of obesity.Arch Dis Child,2003,88(9):748-752.

[11] 林雪梅.肥胖对儿童健康的影响.中国校医,1997,11(3):231-2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