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虽然不是学神
觉得「学习数学很轻松」的人,一般具有哪些特点、共同点?
曾加
感觉自己的经历还挺适合回答这个问题的。我高中来自某超级中学的理科班,身边大牛无数,有 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满分金牌的,有全国女子赛第二名的,后来也遇到了即使高考失误照样拿省级状元的。然后好多大学本科都在哈佛、耶鲁、MIT、剑桥等名校。我自己虽然很弱,但是也还凑合。相信我的答案大概会有一点说服力吧。
以下是正文。就说说高中的情况。大学本人不是数学系的,暂且不论。
1. 大牛们确实从不听课,不过这个是指一般难度的课。
别说他们了,我不觉得自己很强,但是听普通的数学课简直是浪费时间啊,一学期的课自己看看一周就差不多了。不过,我们高中时基本是专门开数学竞赛课的,这个课难度很大,大神们会听,不过大神们依然听得不太认真,一堂课中真正的关键点可能只有 5~10 分钟,剩下的其实都是废话。
实际上,到了一定的层次,听 99%的数学课都不如「自学—答疑—举一反三」的流程有效。就我个人而言,即使进了大学以后,与其认真听课,不如花一半的时间自学,剩下一半的时间做些别的想做的事情。
2.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勤奋。
即使是那位 IMO 满分的同学,他高中时也做了不止一遍的《高中数学精编》,而且每一页的题都会做,这里面有很多基础的题,也有一些难题。真正强大的人,基础都非常扎实。他们只是做题更快一些而已,比如一两个星期刷一本 200 页的书(这并不难,参见第 4 条)。
3. 大神们做数学题都是自发而自然的。
他们从不觉得自己要勤奋学数学,因为热爱,感觉不到刻意地追求勤奋。讨论数学问题是大家茶余饭后的爱好而已,互相间可以争得面红耳赤,只为追求正确漂亮的结果。不知道旁人看来是不是觉得有些二,不过我们都乐在其中。
以我自己为例(我不是大神),高中时我觉得自己很懒很不勤奋,但现在进了大学以后回头看,自己当时居然无意识地做了那么多题!
总结一下,与其说天道酬勤,不如说天道酬「痴」。
4. 举一反三,详略得当,十分重要。
个人建议:千!万!不!要!盲!目!采!用!题!海!战!术!题海战术是破坏思维体系的!
正确的方法是:认真地做一点经典的题目(基础题的话《高中数学精编》就很推荐,竞赛的话《走向 IMO》足够经典),多思考,多拓展。以后在非考试状态下遇到类似的题目,可以不必完整地做下来,脑海里过一遍就好!做了题只会让我们拘泥于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的细节,浪费时间还破坏体系!
详细地讲,我们所谓的「做了很多题」,除了完整做完的以外,还有两类:
(1) 觉得该题的思路比较重要,于是在脑海里过了一遍过程,不知道结果,但知道自己一定做得出。Ok,不用继续做了。可以省下 70%的时间。
(2) 一眼就看出答案了,虽然知道过程解释清楚可能比较复杂,但是确信自己一定能做出来。Ok,也不用继续做了。(以我个人为例,讲课时,很多组合数学的竞赛题,老师题还没抄完,我就看出结果了,然后感觉过程写下来大概会比较麻烦,但是自己一定能写出来,于是就无视了。)
现在的高考训练方式根本不适合天赋很好的人。我自认天赋还行,刚刚进入高三的时候数学水平稳稳地 140+,被迫进入高考模式,题海了一年以后经常上不了 140 了,高考也考得不好。唉,说多了都是泪啊~
5. 大神们的学数学之路是不能复制的。
希望之前说的东西没有误导大家。虽然爱迪生曾经说过曾有「天才是有 1%的灵感和 99%的汗水」,但是后人指出这 1%其实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不同的牛人,学习的方式还是大有区别的,打好基础后,有些人喜欢刷难题,有些人喜欢空想一些有趣的问题,有的人喜欢思考一道题的多种解法,有些人喜欢不求甚解,但这并不影响他们都成为大神。作为普通人,我们还是应该多思考,脚踏实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盲目地模仿大神会死得很惨的。
2014-03-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