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区发展失衡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地区发展失衡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时间:2023-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部、中部、东北地区的人均GDP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35%、42%、66%。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经济发展不平衡,生产力水平多层次,制约着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这个意义上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区域发展,以区域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促进人口的合理分布,并让各个地区的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之策。

案例九 地区发展失衡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案例呈现

中国地域广阔,区域较多。有人形象地比喻说,目前的中国就像“四个小世界”,为什么这么讲?第一世界为北京、上海、深圳,占全国总人口的2.2%,相当于高收入世界的国家;第二世界为天津、浙江、广东、福建、江苏等地,占全国总人口21.8%,相当于中等收入世界的国家;第三世界为山东等地,占全国总人口的22.3%,相当于中低收入世界的国家;第四世界为中西部地区,占全国总人口的53.7%,相当于低收入世界的国家。实际地区发展不平衡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我国有56个民族,地区之间宗教不同,发展长期的不平衡,势必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因此,开发西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都带有政治因素。有史为鉴,某国就曾因为两个地域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分裂为两个国家!

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副司长曹文炼曾经在“中国金融论坛”上说,中国目前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这种不平衡首先表现在GDP总量方面。在“十五”(2001—2005年)末期,中国GDP总量中,东部地区占55.4%,东北地区占8.7%,中部地区占18.8%,西部地区占17.1%;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地区的GDP占全国的35%,三大经济圈人口占全国的15%,拥有35%的经济总量;中国人均GDP总量最高的省份是最低省份的十多倍。西部、中部、东北地区的人均GDP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35%、42%、66%。

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地,少数民族人口数占全国的近70%。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青海、西藏、云南、内蒙古、新疆、宁夏等12个省、自治区。由于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且发展速度跟不上全国的步伐,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呈扩大的趋势。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这就需要研究建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预警模型,从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系统地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趋势和问题进行监测,使西部地区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并找到构成差距的原因。

——《民族政策白皮书:我国共建立155个民族自治地方》,新华社中央政府网,www.gov.cn,2009年9月27日。

二、案例讨论

1.为什么说地区、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协调发展的主要环节和基础?

2.地区差别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影响到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三、案例点评

我国区域面积广大,由于历史的原因,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东部地区的40%。在工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份额较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我国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下降到15%,但是,还有近60%的农村人口、50%的劳动力以农为生,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发展不平衡,生产力水平多层次,制约着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由于地域和群体的不同;由于发展起点、资源条件和自然环境以及资金、人力、知识等方面的差异,发展过程中总是会呈现出相应的差距和不平衡。实践也表明,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大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一个模式、一刀切、齐步走地均衡增长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便打破了以往均衡增长的格局,让那些有条件的地区优先发展。但是,这种非均衡增长战略,既不应当是一边倒的绝对非均衡增长,也不应当是持之以恒的长期非均衡增长。因为这既有违公平正义,也不利于发展,反而会给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东、西、中各个地区之间发展的均衡性与协调性显得尤为重要。区域发展失衡所带来的不仅仅是那些经济发达城市房价趋高,还会进一步推动各种资源向那些经济发达城市的过度集中,而由此所形成的一种强者恒强和弱者恒弱的格局,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直接危害社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区域发展,以区域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促进人口的合理分布,并让各个地区的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之策。

四、教学建议

1.本案例适用于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二节中的“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问题、第二章第三节中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问题、第三章第二节中的“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以及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问题。联系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理解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本案例适用于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第三节“科学发展观”问题、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以及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本案例适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综述部分讲授“十六大以来的历史的内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问题;适用于讲授下编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四节中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

4.本案例适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第三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讲授“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问题,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

(作者 刘小英 黄沁茗 袁银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