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尔温·托夫勒(美)
成书时间:1970年
推荐版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
【作者简介】
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1928-),美国知名的未来学家和经济学家。
托夫勒在经济学和预测学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绩,并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掀起了未来学的研究热潮。托夫勒所撰写的《未来的冲击》和《第三次浪潮》两部书都是具有国际影响的未来学著作。1970年,《未来的冲击》问世后,美国思想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此书也一举成为世界性的畅销书。在法国,此书曾经获得了最佳外国书籍奖;在美国,一些大学将它纳入课程内容。今天,这本书已被译成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托夫勒的主要作品有:《未来的冲击》、《第三次浪潮》、《权力的转移》等。
【内容提要】
作者于1965年在《地平线》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里使用了“未来的冲击”一词,用以形容人在短时间内遇到过激的变化所引起的紧张情绪和迷失感。此后他5年中奔走了几十处大学、研究室、实验室、政府机构之门,阅读了无数的文章和资料,访问了几百位有关变化和应变能力问题的各科专家。作者见到的人中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有嬉皮士、医生、精神病大夫、哲学家、商界、教育界,以及职业未来学家,这些人对变革的关切,对适应的烦虑,对命运的悚栗让作者吃惊。作者说,这段时间的收获,可以归结为两点不易之论,都是惊心动魄的:首先,现在可以看得很清楚:未来冲击已经不再是一种遥远的危险,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时症,有越来越多的人染上了它。这种心理生物学上的现象,可以用医学和精神病学的术语呼之为变革症;其次,使作者吃惊不已的是,大家对应变问题,知道的太少了。也有一些严肃的知识分子高唱“教育人们适应变革”,“让大家为未来作准备”,然而,怎样去做,却不甚了了。人类正经历有史以来最是瞬息万变的境遇,可怜我们却依旧昏昏然不知所措。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认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急遽变革,使人类面临有史以来最为瞬息万变的境遇。过快的社会变化对人身、心理、乃至社会无不产生巨大的影响,给人带来茫然无所适从的迷失感,使社会上所有的人和组织都越来越窘于应付,因而产生适应能力的危机,作者称之为“未来的冲击”,并且认为它可能是今后社会最主要的病症。作者以大量生动的事例分析了快速变化的未来社会的三个特点:短暂性、新奇性、多样性,以及它所产生的影响和给人们带来的冲击,指明要想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就必须善察未来,预测未来,面向未来。为此作者以大量篇幅阐述了他的独特见解。
作者所叙述的,大多是日常的平凡事物,诸如我们始用终弃的产品,行迹所至的地方,企业,普通人。它探讨友谊、家庭的前途,五光十色的文化流派和生活方式,以及政治、体育、低空跳伞、性事,等等。使这种种汇聚在一起的,是变革的潮流。作者说,变革来势之猛,实已到了足以溃决庙堂、否定价值、毁拔根基的地步。变革,就是未来入侵我们生活的征程,必须加以密切注视,不但要从历史的高度来纵览,也要从生于斯食于斯的芸芸众生的立足处来仔细体察。我们时代变革之速,本身便是一支最根本的力量,锋镝所及,对于人身、心理,乃至社会,无不施其影响。对此,本书有详尽的论述。作者在书中着力指出,除非人类能很快学会控制个人和社会的变化速度,否则,我们在适应形势上,难免要吃大亏。作者认为,我们的心理学家和政界人士,对于某些人和某些集团之一味反对改革至于不可理喻的程度,往往大惑不解。决心整顿机构的公司首脑,立意革新教学的教育专家,倡议和平解决种族纠纷的市长,或迟或早总不免遇到顽固的抵制。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一边有人力避变革,一边却也有渴望变革、为之大声疾呼的。这又是为什么?因为,作者说,我们对于应变问题根本就没有一套像样的理论。因此,作者称本书的目的便在于帮助我们同变革打交道,也就是说,通过进一步认识人对变革的反应,使我们得以有效地应付个人和社会双方的变革。
为此,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种视野宽阔、立意新鲜的适应变革的理论。关于这个理论,他同时提醒大家注意一个往往忽略了的重大问题,这就是:人们研究变革,几乎毫不例外只集中于变革的前景,而绝少涉及发展的速度。作者在书中指出,变革速度的某些问题,有时竟与变革方向无关,但重要性则每每过之。要理解应变论,非掌握这一点不可。凡谈变革的“内容”,必须把变革速度也作为一条来谈。社会上的不同阶层,由于面临的变化速度不平衡,因而产生种种社会难题。未来冲击的概念,以及由此派生的应变论都强烈主张:不但社会各阶层面临的变革速度必须取得平衡,就是环境变化的步调和人类反应的步调,也必须如此。这是因为,未来冲击恰恰产生于两者之间日见扩大的差距。
作者引用弗兰西斯·培根告诉我们:“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用当代的术语演绎出来,就是:在我们的社会环境中,“知识就是变化”,而知识积累的加速,为技术这个伟大火车头提供燃料,就等于变化的加速。总之,作者说,不能把生活节奏仅仅看成一句口头禅,一种笑谈、牢骚、叹息的资料或作为贬低其他民族的冷言冷语。生活节奏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变化,只是长期被人们忽视了。过去,由于外部社会的变化缓慢,人们可以不理会这种变化,他们确实也是这么做的。过去,在人的一生中,生活节奏可能没有什么变化。然而现在,加速的冲力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因为正是通过生活节奏的加快,广泛的科技和社会变化的加速度才能在个人生活中产生影响。对于所处的社会或集团强加在自己身上的生活节奏,有的人感兴趣,有的人抱敌意。而很多人的行为是由此而引起的。人们不能认识这一原则的原因,作者认为,就在于教育和心理学的无能,没有让人做好思想准备,使之在超工业社会中起到有效的作用。这种情况是很危险的。变化的迅速对人的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作者举例说,以前有个时期,人一旦学会了社会上的语言并加以应用后,一生中变化甚微。他与每个学过的词和手势的关系是长久的。今天,这种关系就不然了,其变化之大实在惊人。另外,作者说,当人与人的关系发展到更短暂更定型时,对爱情的追求就将变得更加疯狂。但对时间的期待却改变了。由于常规婚姻本身已证明越来越无法实现其恩爱终生的愿望,因此我们可以预期公众会接受短暂的婚姻。一对情人不再追求“白头偕老”的姻缘,而是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个结合也许是短命的。连续婚烟,即接连起来的暂时结合模式,是在短暂性时代里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联系,是在时间因素大大缩短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今天,汽车可以出租,洋娃娃可以换新,衣服穿一次就扔掉的社会制度里,这种婚姻方式是合乎自然,不可避免的。它将是明天婚姻方式的主流。
同时,作者对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技术的发展保持乐观的态度。他说,如果我们能大胆设想,利用关键性的“硬”、“软”的新技术,那我们现在就有潜力在民主决策方面取得巨大的突破。因此,先进的远距离通讯系统,可以使社会未来协商会议的参加者不必像以前那样聚集一堂,而只需和跨越全球的通讯网挂上钩就行了。要召开一次科学家会议、讨论研究未来目标和环境质量目标,凭着这种通讯网,就可以把许多国家的参加者立刻召集起来。
为此,作者总结道:我们正看到一场别开生面的冲刺,一场向着更科学地估价未来或然性的冲刺,一场本身就可能对未来具有强大影响的骚动。对迄今为止的足以准确预见复杂事态发展进程的科学能力吹嘘过度诚然愚蠢。但是,当前的危险并不在于对我们的能力做过高的估价,真正的危险在于我们不去充分利用这种能力。因为即使尚处于原始阶段的科学预测有严重错误,这种努力本身毕竟也有助于我们判明变化的关键因素,有助于澄清目标,并迫使我们更仔细地评价各种方针的代替方案。倘无其它途径,仅仅通过这类途径探索未来,也会使我们目前获益匪浅。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在社会生活各方面所引起的后果和发展变化的趋势,并提出对付来日的挑战所应采取的战略和策略,值得我们加以探讨。
精彩语录
1、焦虑必须在与个体所发展的整体安全体系的关系中得到理解,而不能仅仅被看成与特定风险或危险相联结的独特性现象。
2、我们不需要退到昔日的非理性主义,不需要被动地接受变化,不需要绝望和虚无主义。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新的战略。
3、当人与人的关系发展到更短暂更定型时,对爱情的追求就将变得更加疯狂。但对时间的期待却改变了。……连续婚烟———接连起来的暂时结合模式———是在短暂性时代里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联系,是在时间因素大大缩短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今天,汽车可以出租,洋娃娃可以换新,衣服穿一次就扔掉的社会制度里,这种婚姻方式是合乎自然,不可避免的。它将是明天婚姻方式的主流。
4、一句话,我们是能够胜过技术统治的。
5、一次钢铁工人、工会会员、工会领导人为讨论自动化和改进生产的目标而举行的会议,不管他们驻地多么分散,相隔多么遥远,都可以靠这种通讯网把许多工厂、办公室和仓库的参加者很快联系起来。6、鉴于可以预见到的变革速度,我们可以推测……未来的大学生必须学会摆脱过时的概念……总之,他们必须学会学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