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体悯士卒
李愬,唐朝将军,有谋略,善骑射,能诗文,抱负大。元和11年(816年),朝廷任命他为征讨淮西的前线指挥。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集权更为削弱。内地的各路节度使各占一方,拥兵自重,对抗朝廷的号令。淮西镇是其中较大的藩镇。元和9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他的儿子吴元济因为达不到继承父亲职位的目的,便自领军务,纵兵焚掠舞阳(今河南中部偏南、洪河上游)、叶(今河南叶县南)等县,威胁洛阳。朝廷多次派兵讨伐吴元济,但唐军统师勾心斗角,懦弱无能,兵士涣散,溃不成军,吴元济十分嚣张。
李愬任淮西前线指挥后,并不急于出兵。他认为,要先把军队整顿好,严明纪律,增强军力,振奋士气,团结一心,使部队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他不摆统帅的架子,经常深入兵帐军营,了解军士的生活状况和疾苦。将士受伤生病,他总是带着礼品,亲自到军营看护、慰问,关心其冷暖,好言好语以示体悯。对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严肃检点,简朴勤直,为将士做出榜样。
对于来降的人,李愬不侮辱、不凌慢,总是善言勉慰,让他们自己选择出路。凡愿意回家的,发给粮食布帛。这些降兵降将看到李愬这样宽宏大度、仁爱有加,都受了深深的感动,不愿回家,情愿留下参战。这样,李愬的部队人数增多;战斗力增强了。兵士们都说:“跟着李将军,舍命掉头也要往上冲!”李愬的部队面貌大变,兵士们相助相爱,团结协力,军威远震。
李愬准备了半年,经朝廷批准,终于发动了对吴元济的总攻击。在一个天寒地冻的风雪之夜,他率领骑兵夜行一百三十里,千军万马,步调一致,秩序井然,军士各个摩拳擦掌,斗志昂扬,如同大江巨潮冲向吴元济的老巢——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城下,城内百姓为之呼应。敌军众叛亲离,节节退败,弃城西窜。黎明雪停之时,李愬部队攻破吴元济外宅,蔡州官吏惊呼大嚷:“城攻破了!”吴懵懵懂懂地以为手下将士来向他索讨御寒的冬衣呢!直到他亲耳听清传递李愬的号令时,才如梦初醒。在贴身侍卫的保护下,爬上院墙,准备逃命。这时,李愬的千军万马已把院墙围得水泄不通,军士齐声呐喊,声震天地,如雷电轰顶。吴元济狼狈不堪,战栗不已,走投无路。唐军给了他一把梯子,他只好乖乖地爬下,束手就缚。淮西的其他部队闻讯,也都投降归顺了。
李愬部队进城。大雪初霁,晴明寥廓,刀枪闪亮,军威肃然。百姓们听说官军平定了蔡州,活捉了吴元济,都纷纷走出宅院,奔向街头,额手称庆,欢迎官军。送水的,献酒的,敬鱼肉的,络绎不绝,塞满路口,感激李愬为民除害,并交口称赞李愬训练的官军号令一致,众心齐力,深得民心。当时,大诗人刘禹锡得知这一消息,写了《平蔡行》诗三首,诗中有两句写道:“路旁老人忆往事,相与感激皆涕零”,团结战斗,为民除害的部队,才能赢得如此的赞美啊!
心灵悟语
做善事就会有好的报应,做恶事就会有坏的报应。之所以有的成名、有的身败,只在于自己如何选择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