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事是“自己的事”
苏茜的学习成绩在上了初三以后有了明显的进步。有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她有两门成绩都到了95分以上,总分在全年级第一,回到家,苏茜得意洋洋地对爸爸妈妈说:“我给你们考个了年级第一,各单项成绩也都是年级前三,你们给我什么奖赏?”
相信很多家长都被孩子问到过这样让人感到尴尬又难以回答的话,本来好好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学习成绩好也是为了他们自己的未来打基础,而在孩子心里,读书学习好像是在为父母读。
这个时候,有的家长因为孩子在学习方面表现好或许给孩子什么什么奖励。但也许这并不是明智的做法,孩子会觉得好好学习是为了让父母高兴,好像自己就是父母得分的机器。
还有一些孩子平时学习成绩不好,家长急得不是给孩子报补习班就是给孩子请家教,而孩子却没事人一样,不仅不着急补习,还跟父母讲条件。苗辉就是这类孩子的典型。
苗辉马上就要上初三了,但成绩平平,妈妈对此不太满意,就想在暑假里给他请个家教,每天为他补习两小时。苗辉得知后很不高兴,妈妈就承诺,如果他在暑假里坚持每天上两个小时的课就在初三毕业后送他一台高配置的笔记本电脑。苗辉心动了,与妈妈达成了协议。
家教老师来为他上课了,苗辉开始动了小心眼,他一会儿要求妈妈来倒水,一会儿叫妈妈帮他收拾房间,一会儿又叫妈妈给他削苹果。结果,两个小时的课很快过去了,苗辉还邀功似的跟妈妈说,“我已经上过第一天的课了”。
妈妈还赔着笑脸,毕恭毕敬,似乎面带感激地对苗辉说:“只要你认真坐下来学习,妈妈为你做什么都行。中考时你可一定得给妈妈考个好成绩啊!”
苗辉很不情愿地拿起书来,嘴里念叨着“为了妈妈考个好成绩”,好像在他的意识里学习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在替妈妈做事一样。
为什么许多孩子总是把“自己的事”当成“为别人做的事”?
孩子会有这种畸形的认识,相信这与家长平时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甚至把孩子当成实现人生目标的手段,使得孩子总是感觉到自己的路都被父母安排好了,非常茫然地前进,好像自己是个局外人,而自己做的这些事好像也就是在为父母而做一样。就连父母本人也觉得孩子以后功成名就就是自己最大的成功,所以他们也把培养孩子、照顾孩子当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任务。因此,孩子的事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家长的事。
日常生活中还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
“妈妈,我的校服哪去了?”
“你自己的东西,你应该知道在哪里!”
“我不知道!”
一句轻松的“不知道”,孩子便理所当然地把责任推掉了。
接下来,如果妈妈不是严厉地警告孩子“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自己的东西自己得保管好”,而是团团转着去寻找这件校服,那孩子就很可能会若无其事地去看电视,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认为帮我找东西是妈妈的事,而渐渐忘记了那是“自己的事”。
再如,有时候孩子写完作业没收拾,父母就去代劳,那么孩子可能永远也不会主动去收拾,如果哪一天父母没有去帮他们收拾,可能还会觉得有些愧疚,孩子还可能会抱怨,“为什么今天没有帮我收拾桌子”。本来是孩子的事,就这样一点点变成了家长的责任。
可见,孩子对“自己的事”认识不足,缺乏责任心,导致事事喜欢推到家长身上的这种坏习惯往往是父母教育方式不妥造成的。那么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帮助孩子养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任”的好习惯呢?
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认识到:凡是与自己有关的事情,都是“自己的事”,包括学习,未来的规划,良好的习惯等,不要给孩子“我学习(锻炼、弹琴、画画等等)是为了家长”的错觉。家长对孩子各个方面的培养都是为了孩子,而孩子接受各种培养也是为自己的将来打基础,毋庸置疑,这都是孩子“自己的事”。其次,不要为孩子“代劳”,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唯有此,才能让孩子深刻地意识到什么是自己的事,才能培养出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当然,家长少不了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越权”,更要时时监督孩子,使孩子“我自己来”的自主愿望逐步转化为独立做事的能力和习惯。
心灵悟语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许多家长常常教育孩子的话。但许多孩子都把“自己的事”定义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比如,自己吃饭,自己洗衣服等日常生活的琐事,而对其他一些事则并不明确,明明也是孩子“自己的事”,但孩子却没有“为了我自己”的自我负责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