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夫子醒来
文/张之凡
9月28日,孔子诞辰。
第一次听说有人呼吁将教师节改在这天,不知怎地,竟有些心寒。
一场汶川地震,出了一个“范跑跑”。身为人民教师,他对孩子们生命的漠视折射出人的自私冷酷,其中责任的缺失令世人叹息。试问,“仁爱”何在?
新闻上屡屡曝光,中小学教师频频“变相收礼”,并因此差别对待不同学生,似乎早已不是新闻而是家常便饭,成为一种可怕的趋势。试问,“自律”何在?
每逢六月高考季,时常有诸种舞弊现象出现。而各类学科竞赛中,也有泄题、买奖的丑事发生。这其中教师的参与,叫人扼腕。试问,“正义”何在?
如此想来,多了几分忧愤,更是不敢苟同教师节改变日期的提议。再往下想,又何止是部分教师的行为不正?社会上的孔子后人们又在做什么?
中秋节,早已是月饼商家的天下。各类裹着鲍鱼、鱼翅馅的月饼层出不穷,却没有谁还记得在月圆之夜与家人同赏天上玉盘。
七夕节,突然摇身一变,成了所谓的“中国情人节”,让又一波商品促销掀起。还有谁知道,正月十五元宵节才是真正意义上传统的情人节?
从教师的道德示范到世人对文化的冷落,师德何在?众多学者和有关组织的教育作用何在?整个华夏民族担当的社会责任又何在?
孔夫子沉沉睡去,不愿睁眼看见这个城市喧嚣而浮躁的空气中充斥着自私与贪婪的世界,没有醒来。
然而,似乎神州大地上正悄悄发生着什么,悄悄改变着什么。
我们看见了丧失师德的“范跑跑”,但也看见了用身体为学生支撑起生命蓝天的谭千秋,是他用大爱铸就时代师魂。
我们看见了收礼、泄题、买奖之流,但也看见了揭露这些现象的勇士,是他们用责任感维护时代正义。
而说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是有种欣喜在心间。譬如端午,正在今日再现重五的美丽——
广州的民间艺人自发集资,拍摄端午纪录片;《边城》龙舟赛片段入选语文课本,展现吊脚楼的端午习俗;嘉兴民俗文化节上,端午祭、包粽子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于是,我知道了元宵时仍有人吟诵“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我料想到七夕时还有人记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原来,教育中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在延续,社会上对历史与文化的珍重在复苏。
我想,当孔子学院遍布全球,祭孔大典备受期待,《孔子》电影热映引发空前关注时,有些东西也正在醒来。
此时此刻,将教师节改为夫子的诞辰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妥帖。在这个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我们仍深沉地爱着四书五经,仍深沉地爱着孔夫子身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也许这一节日的改动是一种纪念、是一种证明,也是一种启示——
仲尼并不孤独,他即将醒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