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物使”的相对矛盾性
文/张晴川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我并非完全同意这句古话,嫌它似鬼而非人,不带着一丝烟火气,因而不太适应人间的环境。但凡是人,总有所念所贪所惧所嗔,圣贤有之,凡人更有之,有弱点就总能寻到克制弱点的手段,受制于物,如此说来,这“君子”实在太难为了。
君子之称,古已有之,最初是指地位高下,随后才有品行优劣之别。荀子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人生而知学,学而后使万物,故人为万物之灵,这是天性。古代时便己有伐木为舟,铸石为铜,现代人更是升天入地,无所不能,算是把“使物”发挥得淋漓尽致。倘若人失去使物的能力,只能在食物链中敬陪末座,被狮虎豺狼所吞噬,由此观之,“君子使物”之说,诚不欺我。
然而“不为物使”在整个人类活动的范围内却是难以企及的。古语云:“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今人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倘若每天随性所之,社会就组织不起有效的生产,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就没有了文明,这无疑是毁灭性的。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而为实现“完成幸福”的目标,为了填饱肚子,或只是为了不被野兽所吞食,都必须抗争,都必须奋斗。追求幸福者,受使于对幸福的界定而产生的攀比;追求生存者,受使于果腹的本能;追求活命者,受使于人类天性对生命的珍惜。倘若什么都不抗争,什么都不奋斗,除了餐风饮露、六根尽断的仙人,又有谁能做到“不为物使”呢?
缩小一点范围,将基本的生存需求剔除在外,管子教导我们的是少生欲念,一旦有欲念,就会想千方百计来满足自己。俗话道,欲壑难填,在不断膨胀的欲望中,人就如同行尸走肉,失去了本来的因缘, 酿成悲剧,在这一点上倒是与佛家受落戒贪戒嗔戒痴相通,含有禅机于其中。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在各个社会环境下都能有不同解释,虽然在现阶段不完全适用,但在未来发展的旅程中,古人的思想必将焕发更亮的光芒,这是先人的智慧,是理当谨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