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童话拓展性教学
童话作为一种文字浅显的儿童文学体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简单的故事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哲理,告诉孩子们真、善、美的道理,教会他们如何去爱与宽容,带给孩子们无尽的想象与启迪。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如今提倡教改新理念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好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促进语文教学。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和自身具体情况提出一些童话教学的策略,主要从教学方法、反馈与评价及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这几方面展开。
一、教学方法
1.氛围渲染,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认为,兴趣直接构成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要想让学生有阅读童话类文章的欲望,必须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类文章的兴趣,挖掘他们深藏于内在的无限潜能。一篇好的童话类文章就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在教师先示范朗读这些故事时,就应该欲擒故纵,吊足学生的好奇心。
2.朗读领悟,感受美好
童话类文章教学时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教法,而朗读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童话语言优美自然、活泼明快,词语简单重复,象声词多,非常适于朗读,而在不同的年段,童话类文章的朗读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中段学生的朗读,要带着问题思考,读出文章中蕴含的道理和含义,通过一些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感悟的基本方法,学会理性思考。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朗读形式,如分角色朗读、自由读、个别读等,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语感等方面的培养也是极有好处的。比如,一年级在学习《做什么事最快乐》一课时,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我就让学生分别读出小青蛙、老牛、啄木鸟、妈妈等角色的恰当语气,让大家都参与进来,给大家提供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读中品味童话的语言,感知文章整体,受到情感的熏陶。“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要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那根“琴弦”,让学生深入到角色内心,带着情感朗读,让美的气息渗透到教室的每个角落。
3.情境体验,再现神奇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反应和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独特见解,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经过巧妙的设计,个性化解读文本,引领孩子们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孩子们将惊奇、激动等不同情感融入到对文本的理解和个性阅读中,让孩子们到课文中走个来回,轻松走进童话类文章人物的内心深处。童话教学的内容十分吸引学生,深受他们的喜爱,但是我们并不能把它当做讲解故事那么简单,还需要让学生明白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隐藏的含义。文本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教师应该恰到好处的引领孩子们体验角色。让孩子们带着生活走进童话,带着童话赋予我们的新知重新踏入生活。
4.现实对比,体会虚实幻想、虚构
这是童话类文章最基本的特点,童话类文章故事的基础就是想象,想象是童话的翅膀。英国作家布瑞南说道:“想象意味着让脑中的小鸟飞出樊笼,然后看着它翩然入云。”因此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认识幻想与真实、虚构与现实的关系,引导学生分辨其中的真实部分与虚构部分。
5.角色表演,情景再现
童话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活泼生动的。要想让课堂更真实,更富有趣味性,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儿童的表演欲十分强烈,而童话表演就是他们非常喜爱的一个表演方式,中段的学生自控力比低段稍强些,教师更容易掌控课堂,不容易出现课堂上乱成一锅粥的局面。而学生通过表演,能更主动地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并且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了生动的语言练习,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只要能把握住度,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比如我在上《巨人的花园》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刚旅行归来的巨人和被小男孩点拨后的巨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课文中,巨人的一些语言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我就让一些学生来表演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再加上夸张的脸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让孩子们更深刻地认识了这“两位”巨人。
6.积极训练,创编内容
学习了这么多童话类文章,孩子们都有自己创编新童话的欲望,中段学生已经开始初步练习写作文了,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写作技巧,而且他们对童话有兴趣,这样就更有写作的热情了。并且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文章的逻辑感也更强,加上这段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教师们可以善于利用这一点,让他们自由发挥,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在童话世界里飞翔。比如我班上一名男生自己创作的童话,小鹿就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美丽的鹿角差点让自己送命,而丑陋的鹿脚却救了自己一命。”
二、反馈与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在童话类文章的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反馈,善于发现并肯定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采取灵活的评价方式。这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对童话产生兴趣,进而对语文和其他学科都产生兴趣,今后能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通过阅读童话作品,可以学到自然和社会知识,如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如果着眼于知识教学,可以教给学生关于青蛙的生长过程知识,即由卵子到蝌蚪再到青蛙的成长阶段。但这也并不是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而是常识课程的任务。因此,我们在童话的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其基本的,主要的功能———审美功能.通过童话教学,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生命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形式表演化童话作品一般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许多教师在教授童话作品时,喜欢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实践证明,如果使用恰当,这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有助于他们理解其中的形象。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将童话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可算得上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它能有效地弥补课文内容,向课外拓展和延伸,是课文内容的补充,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滥用表演的现象,他们只追求表面的热闹与好看,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中,表演只是做给旁人观看的。在还没有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情况下,就急于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有的表演许多学生参加,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表演得热热闹闹;还有的教学中,让每个学习小组轮番上台表演,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学生读了一遍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记住台词,思考小动物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并加入自己的想象练习表演,然后组织学生表演,让学生扮演小蝌蚪,鸭妈妈,小鸭子,青蛙,大鱼,大乌龟,大白鹅。等,颇为热闹与好看,但整个课堂缺乏一种内在的审美精神,缺乏与学生深度的心灵交流,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童话教学中,应根据童话作品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不能为形式而形式,为表演而表演。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当然,在童话类文章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不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有些教学形式并没有发挥到真正的作用;教学方法单一等等。童话类文章,作为一种在儿童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与儿童的心理特点、创造想象力密切相关的儿童文学体裁,是小学阶段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并且,童话宣扬的真善美的思想,在学生人格养成方面具有非凡的重要性。因此,这类文章理应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