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人看不起“西路家”。他们所谓的西路家,就是指离大城市更偏远、交通更不方便、山上没树、地上没草、生活更困顿的临县、离石、方山、柳林、石楼、岚县一带。这些地方大部分山没有树,走大半天偶尔有
一株,孤零零地长在山顶,像是语文课本里描写的那种消息树。在某种程度上,山西晋中平原县份的农民,比起薛公岭以西的山区农民,生活相对还是富裕些,普遍有优越感。
我们虽然不这么想,但鬼使神差,我家下放后一年多,居然真的搬到了离石,搬到了他们小瞧的“西路家”中心所在地。
我在一个设施简陋的学校里待过半年。
学校只有一名女老师,实行的是“四部制”教学法。当时别的地方,学校因为缺少教师,顶多也就是“二部制”。离石老少边穷,教育上竟敢创新,来这种奇奇怪怪的东西!
四部制,说白了,就是在一间教室里,同时放进去1至4年级的20多名学生,通道将学生分开,一个年级占四分之一个窑洞,一个全能的老师,同时给四个年级学生授课。你信吗?黄土塬上,半山腰,学校设在一个土墙围着的院子里,总共三眼窑洞,一眼老师住,一眼当教室,一眼当仓库兼厨房。窑洞顶长满酸枣荆棘,校铃是挂在枣树杈上的一节铁轨。
女老师姓王,身体修长,头戴蓝色干部帽,鼻子上架着一副琥珀黄石头眼镜,镜片布满尘埃,口衔长烟袋,手持大茶缸,背后是反光的破黑板。她给一年上语文课的时候,要求其他年级学生低头做作业;给二年级上算术课的时候,又要求其他年级做作业。以此类推,每班每天只能上一堂课。
王老师上体育课,最具发明创造:中午她要做午饭了,就安排一节体育课。没有教具,更没有场地。校门口门槛,权作起跑线。老师站在人群中,扬手向远处小山一指:“孩儿们,看见没有?山上有一棵树,我发口令,你们就跑,看谁摸到树,再用最快的速度跑回来。懂了没有?”
老师喊过“跑”,掉头进了厨房。
我们四个年级的20多个学生,就像一群绵羊出圈一样,你追我赶,冲下山坡,越过田埂,脚下扬起阵阵黄尘,摸树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