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简略地重述一下兴趣观念对教育理论的重要意义作为本书的结束。如前所述,兴趣有各种各样的;每一个冲动和习惯,凡能产生一个目的而这个目的的力量又足以推动一个人去为实现它而奋斗的,都会变成兴趣。但是,尽管有这种千差万别,在原理上各种兴趣都是一样的。它们都标志着在行动上、因而也在欲望、努力和思想上自我与客体融为一体;即是说,与活动所终止的客体(目的)融为一体,与活动赖以向目的前进的客体(方法)融为一体。从情绪的意义上说,兴趣这个词是自我从事于、忙于、着手于、关心于、倾心于、迷醉于客观的教材的程度的证明。实际上,对兴趣的一切误解,不论是实践上的还是理论上的,都是来自不了解或排除了兴趣的活动的、发展的性质;它们将活动变成停滞不前的,将活动的继续不断的生长割裂成一串静止的横断面。这样一来,除了把兴趣看作是客体所激起的一瞬间的兴奋以外,就什么也不剩了。客体与自我之间的这种关系不仅没有教育性,而且比没有教育性更坏。它浪费精力,养成依赖于这种毫无意义的兴奋的习惯,一种对持续的思想和努力最有害的习惯。凡是以兴趣的名义采取这种习惯的地方,就是恰恰败坏兴趣的声誉。仅仅引起注意是不够的,必须掌握它。激起活力是不够的,活力发展的方向、它所产生的结果才是重要的事情。
但是,因为活动、甚至那些本能冲动性的活动都或多或少是继续不断的、持久的,这种静止的、没有发展的兴奋不是兴趣,而是一种反常的状态。兴趣这个观念对教育理论的积极贡献有两方面。首先,它使我们避免仅仅是心理的内部的概念;其次,使我们避免仅仅是教材的外部的概念。
(1)任何人只要把兴趣理解为向目的前进的活动,看作是在不断思考这个目的并寻找达到目的的方法时发展着的,他就决不会错误地把心理(或自我)看作是孤立的独自存在的内部世界。显而易见,心理与理智的、有目的的活动——与意味着某种事情而其意义又是活动发展的一个因素的那一种活动是一致的。有一种观点认为,心理是用抽象能力的增长来衡量的,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确切地说,抽象性是危害教育的最大的祸害。对抽象的错误理解是和把智力活动看作是可以脱离客体或脱离人和事的世界而完全独立地进行的某种东西这种看法相联系的。去掉了真实的教材,就必须代之以某种其他的教材,使心理有所事事。这样的某种其他教材必须仅仅是象征性的;即是说,不是表示任何事物的东西,因为赋予事物以意义的第一手的教材被排除在外,或者至少被忽视了。不然,如果介绍客体——具体的事实等等——也只是把它看做心理锻炼它的各种能力所需要的——正如哑铃、滑车和举重的重体只是锻炼肌肉所需要的一样。于是,学习的世界变成了一个陌生的、特殊的世界,因为它是一个与学生在其中作为人生存、行动和体验的世界隔离的——从中分离出来的——世界。没有“兴趣”,没有支配注意力和激起思考的力量,都是不真实的事物与这个学习领域相伴随的必然结果。于是,作出结论说,儿童或人们的“心理”一般是不愿学习的,都是和理智有关的事漠不关心的。但是这种漠不关心和不愿意往往证明——或者是直接地证明,或者是作为前述的不良条件的结果证明——没有锻炼心理的适宜条件——证明此种条件被排除了,因为没有提供必须理智地处理事物的情境。在学术的、抽象的、正式的、理论的这些名词的普通用法上所产生的各种分歧都根源于此。44
(2)假定的教材的外在性不过是所谓心理的内部孤立状态的对应状态。如果心理意味着它自身所具有的某种能力或才能,它只需要通过所提供的教材加以运用或运用于所提供的教材,那么,所提供的教材就一定完全是某种现成的、不变的、支离破碎的东西。如果不把地理、历史和科学的对象、事实和真理看做经验的理智发展的方法和目的,就会被看做只是要学习的资料,读、写、算只是要掌握的外部方法。甚至艺术——绘画、唱歌——也会被看做意味着要从外部产生和复制的许多现成的事情,如图画、唱歌。于是,就出现了本书的开头部分所描述的情况:必须找到一些方法以克服心理和教材的割裂;教学方法问题归结为克服隔膜的各种各样的方式,这种隔膜只是因为一种十分错误的教学法已经先入为主才存在的。兴趣的学说不是达到这类“教学法”的捷径。相反,它只是一种预告:要提供条件,使凡是合乎需要的本能的冲动和获得的习惯能得到教材和各种技巧,使这些本能冲动和获得的习惯达到它们要取得成就和成效的合乎本性的目的。兴趣、心理与一种发展着的活动的材料和方法之间的融为一体是这种情境出现的必然结果。
因此可以说,认为兴趣本身就是目的和方法,必将一事无成。兴趣不是靠考虑它和以它为目标就可以获得的,而是靠考虑和针对在它的背后和激发它的条件才能获得。如果我们能发现一个儿童的迫切需要和能力,又如果我们能提供一个有材料、有用具、有资源的环境——自然的、社会的和理智的——以指导它们恰当的运作,我们就不需要去考虑兴趣。他会自己关照自己。因为心理之所以成为心理,就在于它碰到了它所需要的东西。教育家、教师、家长和国家的问题就是要提供一个能促成教育性的和发展性的环境,哪里出现了这种环境,教育所需要的唯一的事情就具备了。
(任钟印译)
39 埃默森(George Barrell Emerson,1797—1881),美国教育家。——译者
40 诚然,兴趣这个词也在一定的贬义上被使用。我们说的是与原则相对立的兴趣,是行为动机只考虑个人私利的自私自利;但是这些既不是使用这个词的唯一的意思,也不是占主导地位的意思。完全可以怀疑是否这不过是对这个词的合理意义加以狭义的或贬义的使用。不管是什么情况,由于一方是在公认的价值或全神贯注的活动这种更广阔的、客观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而另一方是在把它等同于自私动机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个词,于是产生对兴趣这个词用法的争论,这似乎是确定无疑的。——原注
41 听说有人曾认真地主张放学后要孩子留校学习常能获得以前所不能有的对算术或文法的兴趣,似乎这证实了与兴趣相反的“训练”的功效。当然,实际情况是,更多的闲暇、提供的个别讲解的机会有助于使教材在儿童的大脑中产生适当的关联——他“得到了”它。——原注
42 用通常的术语说,就是对“具体”数字的兴趣转变为对“抽象”数字的兴趣。——原注
43 参阅《教育中的道德原理》。——原注
44 当然,这里所说的意思决不是要贬低在更多直接处理事情的条件具备以后在对事物的富于想象力的实验中包含的惊人的各种可能性。——原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