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合作学习成为欧美国家一种极为流行的教学模式。约翰逊兄弟及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最初仅把合作学习理解为一种教学模式的革新。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比较常用并且已经得到教学实践认可的有共学式(LT)、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STAD)、小组—游戏—竞赛法(TGT)、学术讨论(AC)、小组调查法(GI)、切块接拼法(Jigsaw)、小组辅个人法(TAI)、合作性读写一体化(CRIC)等方法。尽管这些方法的操作流程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包括通过在学生中建立团队组织来促进成员间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充分发挥集体的亲和力,使小组成员在协作过程中共同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团队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责任,认识并体验到只有小组的目标达成,小组其他成员的目标才会达成。大量的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也证明,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两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约翰逊兄弟却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高质量学习的发生绝不是孤立的结果,[1]高质量学习的发生应是团队努力的结果。他们在实践中也深深感觉到:如果一所学校只有一两名或极少数教师在实施合作学习,难度就很大,而且很难坚持下去;如果要想使合作学习更有效地得以实施,“就必须能在课堂、学校与学区三个层面、在教学活动与组织结构两者之间保持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合作学习效用的真正发挥,不仅与教师、学生相关,也与学校校长的领导理念、领导方式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学校的校长如果能够把合作学习的思想和理念推广到包括行政决策、教师管理等各项学校管理活动之中,那么,就可能推动全体教师为了实现共享而一起工作,实现工作方式由单独工作向共同工作的转变;就有可能建立起一支有凝聚力、富有朝气的工作团队,就可以充分激发教师与学生持续改善其工作质量的激情。[2]在此背景下,约翰逊兄弟提出创建合作型学校(cooperative school)。
何谓合作型学校?用约翰逊兄弟的话来讲,“合作型学校即以团队为基础的高效能学校”,换句话说,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高绩效组织结构的学校就被称为“合作型学校”。不难发现,合作型学校最突出的理念是强调通过发展学校内部成员的合作性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3]合作型学校是合作学习的思想和策略扩展到学校管理层面的一种结果。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罗宾斯指出,“通过团队授权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发展的动态”。而合作学校的倡导者约翰逊兄弟也明确表示:“今天的学校需要采用那种在工商业中正在显著提高其生产性的以团队为基础的高效能组织结构”。因此,合作型学校的思想除了源于约翰逊兄弟在社会心理学方面深厚的学养之外,还源于他们对“合作”与“竞争”这对互动方式长期深入的实践研究,事实上,企业管理新动态也对它产生了显著影响。
合作型学校是一个大的系统,团队(或小组)是合作型学校的基本组织形态,是学校领导向师生员工进行授权的组织基础,也是建立合作关系、传播合作精神的组织载体。合作型学校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子系统。单从内部系统来讲,它又可分为若干个子系统,主要包括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性学习子系统,以教师为主体的合作性教研子系统,以管理人员为主体的合作性领导子系统。[4]因此,合作型学校至少应当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合作型学生、合作型教师和合作型的管理[5]。合作型学生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合作的要领;学校中要真正形成合作的文化氛围,不仅需要若干合作型的学生,更需要一大批合作型教师,英美等国以及我国的课程改革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学校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必须要创造机会,让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必须依赖教师之间的充分合作;一所学校有了合作型学生和合作型教师,并不意味着这个学校一定就会发展成为合作型学校,关键在于还要有合作型管理。因此,约翰逊兄弟指出,作为一所合作型学校,需要在三个层面实施以团队为基础的合作性互动。
合作学习论者以为,高质量学习的发生绝不是孤立的,传统学校课堂教学的失败原因之一就在于其运用了个人主义的或竞争性的互动模式,而合作学习所采用的则是团队这种以合作性互动为主要特征的组织形式,这为获得高质量学习结果提供了组织保证。正是通过团队合作,才能使团队成员的学习成果最大化。同时,团体合作也为各类教学改革搭建起了一个组织平台,为其取得预期效果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
教师团队也是改进教学质量、提高学校范围内决策的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建立教师团队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1.建立同事教学小组以改进教学质量
正如学习的核心是合作学习一样,合作型学校中教学的核心是同事教学小组。所谓同事教学小组,就是由2~5位教师组成的一种小型合作团体,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知识和教学成功率,其重点在于改进教学,特别是增加小组成员运用合作学习的专业知识。
2.组建教师任务组以提高学校决策质量
每一所学校在其日常管理事务中,包括教育教学、教师发展、学生管理、教学改革等方面都会出现大量有待决策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大致有两种解决途径:第一,由管理者提出对策,然后教师去执行;第二,学校领导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将有能力解决某问题的、有积极性的教师组成若干任务组。由任务组去考虑学校的一个问题,学校全权委托该任务组收集关于该问题的相关资料,对该问题发生的起因、过程等进行调查,并提出若干解决方案;第三,召开全体教师会议,通过民主程序,经由教师会议讨论,通过一个被共同认可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第四,任务组还需承担对决定的实施进行监控、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估的责任。总的来说,运用“教师会议”这一形式,某种程度上会改变领导者滔滔不绝的一言堂、而广大教师则无呼应的现象,帮助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体,发挥其主动性,自觉参与学校决策与管理活动中来。教师团队的这种做法无形中也包含有合作学校的领导者带头运用团队方法的示范意义。
这一层面的合作主要是在学区管理者之间开展广泛的交流、支持和学习,创建管理者合作小组。最主要的作用在于为合作型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更适宜的外部环境,帮助传播和推广合作型学校的经验,在学校管理领域弘扬合作精神。
合作型学校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大的学习共同体,其组织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是合作学习向纵深发展的结果,总的来讲,具有如下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在组织形态上,非常强调普遍运用团队工作模式与运用合作程序。所谓合作型学校就是一所以团队为基础的高绩效学校。在合作型学校中,团队支配着学生的课堂生活和教职工的学校生活。合作型学校在课堂中综合运用的学习团队就包括正式合作学习小组、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基层小组、合作脚本以及学术争论五种类型;而合作型学校中的教职工团队也至少包括同事教学小组、任务组以及临时决策小组三种类型。在合作型学校中,团队是学习、教学和管理的基本单元。[6]合作型学校中团队的目的在于持续改善学习、教学和管理的质量,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方法,打破个体相互隔离的障碍,发展学生与学生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的支持性的个人关系。合作型学校中各种团队的形成、培育和发展将成为影响合作型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总的来说,团队是合作型学校的组织基础和组织保障,合作精神则是团队组织的灵魂。
第二,在教学范式上,追求新教学理念,希冀实现新教育理念指导下高效能教学。旧的教学范式强调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教师的工作就是给予知识,学生的工作则是接受知识,学生被视为待用知识填满的空的容器,学生被看作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学生被依据各种标准划作不同的等级和类别。在此理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被动、安静、孤立,强调学生间的竞争,而不是彼此间的合作与共同提高。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和研究进展,新的教学范式日渐形成。合作型学校就追求教学范式由旧向新的转变,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的,学生是构建、发现、转变和扩展知识的主体,学生会主动地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一个教师的责任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努力,培育学生的才能与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个人的相互交换的关系,合作学习是新教学范式实施的一种有效手段。不难发现,新教学范式中的“培育和发展”的哲学观渐渐取代旧教学范式中的“选择和淘汰”的哲学观。人们认识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育人是受教学观念影响的。因此,合作型学校就是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学校的育人工作,追求学校教育的高效能,追求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行政管理的持续完善。
在合作学校论者看来,领导不同于管理,领导是用具有内在吸引力的组织发展前景来凝聚其教师,主动吸引下属,因此,它更强调教师的主动追随,而管理则是为维持现状,去操纵、控制教师。合作型学校不仅需要管理者,更需要的是领导者。在此观念引导下,他们提出了创立合作型学校的五步领导策略。[7]
这是领导合作型学校的第一步策略。在合作学校论者看来,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明显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组织结构过时,二是教学范式陈旧。
组织结构过时突出表现在当前学校浓厚的科层化模式特征之中,具有明显的缺陷性。第一,批量化生产。学校组织中盛行自上而下的权力等级制度,一切要求照章办事,强调教学的标准化,人为地肢解了教育工作的整体性,结果使得教师只能在相互隔离的环境中单独工作,教师和学生被视为没有个性和感情的、教育机器上可以互相替换的标准化“零部件”。第二,松散型联结。学校是由若干单元、进程、活动和松散型而非紧密型的个人间的联系结构组成的(Johnson,1970)。松散型联结型学校有着许多特殊的特征,如目标模糊,每一位教师都各有一套不同的目标,且这种目标不可测量,在学校整体、局部和个体的目标方面缺乏有机联系,从而导致方向或责任缺乏一致性;各个体间的工作相互依存性很低;个人不了解自己的工作在组织整体目标中的作用及与他人工作的相互联系,甚至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也不明确。个体之间的相互隔离导致社会技术不受重视,而组织也很少为了自身的改进而对其运行过程进行审视。第三,竞争性的组织气氛。在此氛围中,学生致力于超过其他同学,教师追求比他的同事教得更好。这样做的结果导致学生和教师都把他人的成功视为自己的失败。
教学范式陈旧则主要表现在受“白板说”等的影响,认为学生的大脑就像一张白纸,被动地等待着教师用各种知识去填充;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把自己的知识转变为学生的知识;而评价规则是根据分数对学生进行分类,以确定学生中的胜利者和失败者。对教师而言,有价值的仅是内容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不是怎样教的专业知识。
上述两大问题严重地禁锢着人们的头脑,严重地阻碍着当前学校效能的发挥。要想有所突破,对当前学校的组织结构和教学实践进行小修小补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思路,向批量生产的学校组织结构和竞争性、个体化的教学方式的现状发出挑战。
这是领导合作学校的第二步策略。现代领导观认为,领导的力量源于制度、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和具有凝聚力的组织目标三者之合力,其中,组织目标是本源性的,是最核心的要素。当领导者把自己的办学理念转化为组织目标,转化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目标,即共同愿景时,它就会产生强大的动力。W.爱德华兹·戴明及其他管理专家曾说过,组织成员85%以上的行为可直接归因于组织的结构,而不能归因于参与组织的个体的性质(Wolton,1986)[8]教育的成效取决于组织背景所提供的机会与限制,教师的行为与教学发生的组织背景密切相关。因此,领导者要积极唤起教职工对以团队为基础的高绩效的学校的共同愿景。
领导合作型学校的第三步策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策略就是创建合作型团队,并向团队授权。合作性团队决非个体的简单集合,它必须具备如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明确一致的目标;第二,积极的互依性;第三,具备合作所需的人际关系技术和小团体技术;第四,团体分析技术。
没有高效能的团队,高质量的学习、教学和行政管理是不会发生的。在合作型学校中,改进学习的基本团队是合作学习小组,改进教学的基本团队是同事教学小组,改进行政管理的基本团队是同事行政管理小组。
约翰逊兄弟认为,创建合作学校最好的办法就是领导示范、以身作则。作为领导,不失时机、满腔热情向其下属宣传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固然重要,但领导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示范对使用合作方法和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的作用会更大。如果管理者希望教师在其课堂上使用合作学习和参加同事教学小组,管理者自身必须在教师会议上运用合作方法。从决定开始使理念变为现实的行程起,管理者就要向教职员工作运用这种方法的示范。教师会议是使用合作方法的最佳场所,可以通过各种合作方法的综合运用,使教师会议本身就成为合作学校的一个缩影。
提供领导的第五步策略是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使之不懈地致力于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力争持续改进合作学习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一项艰辛的过程,教师常常会感觉疲惫、受挫,甚至有时会试图放弃,这就需要领导者去激励教师继续努力。
为了使教师保持继续探索的勇气和希望,领导者有许多方法可用,如想方设法帮助教师意识到个人对共同愿景的贡献,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能够经常对个人的和共同的成就举行集体庆祝会,做出积极的反馈等。
创建合作型学校是一项组织变革,是学校管理的创新。这对我国中小学深化素质教育的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9]。
第一,教育改革不仅要求观念更新,同时也要求在学校管理、组织结构方面进行变革,去探求更适宜于实现教育目标的管理模式与组织形态,以使学校保持组织文化的一致性。
第二,学校在保持当前基本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我们应积极思考如何引入“团队”这种新型组织,并使之与我们倡导的集体主义精神共存。
第三,我们要认真研究在学校中建立团队组织的基本要素、形式和方法,探索在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管理层面运用团队组织、发扬团队精神以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民主管理的途径。
总的来说,任何一项改革,最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应当是领导观念的转变。合作型学校所展现的一些新的领导理念:如愿景领导、榜样示范、情感激励、参与式管理以及通过团队授权等都非常值得我们的学校领导者去思考、探索和实践。
[1] [美]戴维·W.约翰逊,罗杰·T.约翰逊.领导合作型学校.唐宗清,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
[2] 唐宗清.解读合作型学校.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4):32.
[3] 唐宗清.解读合作型学校.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4):34.
[4] 刘福泉.“合作型学校”初探.天津教科院学报,2010(10):59.
[5] 刘福泉.“合作型学校”初探.天津教科院学报,2010(10):61.
[6] [美]戴维·W.约翰逊,罗杰·T.约翰逊.领导合作型学校.唐宗清,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54.
[7] [美]戴维·W.约翰逊,罗杰·T.约翰逊.领导合作型学校.唐宗清,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4.
[8] [美]戴维·W.约翰逊,罗杰·T.约翰逊.领导合作型学校.唐宗清,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1.
[9] 唐宗清.解读合作型学校.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4):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