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Takes a Village.”是约鲁巴的谚语,它的意思是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好的社会环境,需要一个社区的共同的努力。
Karen出了书,书中描述的是我们关心的问题,主人公又是我们这一代留学生的后代,我也为她感到骄傲。可是Karen写书的事,我也完全陌生,我实在没有能力谈如何“教育孩子”,甚至写这篇文章,我也觉得自己有点心虚。我和先生都感恩,我们和孩子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幸运的“Village”(社区)里,无论是学校、老师、朋友还是邻居,都非常好。孩子出生的时候,我们刚刚从学校出来,远离我们的父母和亲人们。那时候,是朋友的父母帮助我照顾婴儿时期的Karen;是周围的邻居帮助我照看下午放学的孩子们。当时,我们还觉得自己是临时生活在异国他乡,可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令人感恩至今的“Village”,也让我们慢慢地安下了家。
我们的两个孩子都是在先生公司的幼儿园长大的。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句话是跟幼儿园的阿姨学会的,每天和阿姨在一起的时间比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多得多。记得Karen3岁时,她最喜爱的老师来自布鲁克林,结果Karen就说着一口地地道道的纽约布鲁克林口音的英语。孩子小的时候,我常常有负疚感。现在回过头来看,我非常感激这所幼儿园。我们的两个孩子在那个大家庭长大。他们得到了许许多多幼儿园老师的爱,得到了许许多多小朋友的友谊。没有亲人在身边,但他们并不缺少爱。
在Karen就读的公立小学,她幸运地遇到了很多热爱教育的好老师。在她1年级时,库克女士看Karen学习超前,无聊时常常在自己的手上和腿上画画,但库克女士不但没有责备她,反而给她出了个主意,让她自己带些纸,上课时在旁边随便画。然后,又帮Karen用订书器订起来。让她带回家一本“书”。前一阵,Karen开玩笑说她是小学一年级开始创作的。慢慢地,班里其他孩子也开始自己画“书”。后来,老师们还申请到一笔钱,为每个孩子印了两本书。那是Karen的“第一本书”,在她6岁的时候。时隔14年,她出版了这本《月球人》。在访谈中,她常常提起这位小学一年级的恩师。
我们自己独自生活在美国,思念国内的亲人朋友,但也庆幸周围有与我们一起成长的大家庭。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与周围几个家庭相处非常好,逢年过节,孩子们都在一起;夏天度假,也一起开车去;暑期时,我们轮流值班带孩子;有了困惑,大家常常一起出主意。去年夏天,Karen回到她从小长大的图书馆做活动,她一同长大的小伙伴,也努力赶来参加她的书会。几个孩子站在一起,个个都比我们大人高。看到这些一起长大的孩子,我非常感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