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脑出血主要护理诊断及措施

脑出血主要护理诊断及措施

时间:2023-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积极接种“流脑”菌苗,儿童在7~12个月龄做好基础免疫,2、4、7岁时分别加强免疫1次等措施。目前国外已制备出预防流脑的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A、C、A+C、W135及Y群多糖菌苗,在现场使用中均有较好的保护力,可以有效地控制流行。在护理暴发型流脑患者时,观察病情极为重要。

一、流脑的传播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临床表现是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伤。

传染源

带菌者和流脑患者。

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传播,主要通过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

流行季节

流脑全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冬春季(11月~5月),3~4月为高峰。

二、流脑的表现与治疗原则

√流脑的表现

● 轻型病例主要是咽痛,伴扁桃体炎、发热、头痛、流涕等,不易引起注意。

● 典型病例发病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常突然高热,畏寒、嗜睡,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皮肤上可见针尖大小出血点,用手压不退色。治疗不及时,病情发展可出现抽风、烦躁不安、血压下降等。病情继续加重,可出现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如能及时发现患者,早期治疗,大多可以治愈。

√流脑的治疗原则

● 早期诊断,及时给以抗菌治疗。

● 早期发现休克,尽快采取抗休克措施。

● 早期发现脑及水肿,及时应用脱水剂,防止脑疝和呼吸衰竭。

● 磺胺嘧啶、青霉素G钠盐或氯霉素仍是目前国内的首选药物。

三、流脑的预防

因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性强,受染者众多,又易传播,加之病原菌在外环境中存活能力很弱,人受染后皆可获得免疫力,所以,对本病的预防应采取以预防注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重点预防的对象是易感人群。

√预防流脑的具体措施

积极开展冬春季爱国卫生运动,注意教室、宿舍空气流通,经常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常晒被褥。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提高机体抵抗力。对患者做好隔离和室内消毒工作。消毒可用食醋熏蒸法。流行季节对儿童少年密切观察,如有上呼吸道症状或皮肤出血点,可按“流脑”患者治疗服药,并送医院诊断治疗。对密切接触和一般接触过患者的少儿,早晚用盐水漱口,吃生大蒜预防。必要时服用长效磺胺(按0.5克/次,首次加倍,3天或1周1次)。积极接种“流脑”菌苗,儿童在7~12个月龄做好基础免疫,2、4、7岁时分别加强免疫1次等措施。

√预防流脑的菌苗

目前国外已制备出预防流脑的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A、C、A+C、W135及Y群多糖菌苗,在现场使用中均有较好的保护力,可以有效地控制流行。

四、流脑的护理

注意面色和皮肤的变化

对重型流脑患者,护理时首先要注意面色和皮肤的变化。如果皮肤色泽正常,面色红润,提示毛细血管舒缩功能正常,周围阻力变化不大。如果面色由红润转为苍白或发绀,皮肤由温暖干燥变为湿冷,指(趾)末端毛细血管充盈延长,均提示毛细血管痉挛或灌注不足,即将发生休克。测量肢端与躯干之间温差,也有助于判断休克的轻重。如果温差大,说明休克尚较轻,反之则重。轻度休克一般只有指(趾)末端发冷,如果发冷的范围扩展到肘和膝部,提示休克严重。如果全身厥冷,额部及四肢出冷汗,属交感神经极度兴奋并趋于衰竭,病情危重。如果面色转红,出汗停止,四肢转暖,说明微循环改善,病情好转。

观察流脑患者的脉搏和血压

流脑患者的脉搏和血压的变化,是极有价值的体征。在护理暴发型流脑患者时,观察病情极为重要。流脑患者休克早期,脉搏的变化先于血压波动有一定实际意义。休克早期往往只有心率增加而无血压降低。因此对可能发生休克的患者,应每隔10~20分钟或1~2小时测量血压及脉搏1次,密切观察其变化。如果脉搏由快转正常,脉压由小变大说明周围血管阻力降低,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提示病情好转。如果脉搏突然变慢、变细,血压进行性下降,说明心肌收缩无力,趋于衰竭,休克将进行性加重,应紧急采取措施,积极抢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