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目标用一个字概括

目标用一个字概括

时间:2023-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从语料储备、目标体系以及语用手段的适切性三个维度对语用开发进行实践突围,让文本言语得以“增值”,让言语技能得以提升。于是,课堂上出现了“比喻句”的尴尬。到了六年级,泛滥笔下的依然还是“月亮像小船”的无病呻吟。而这种单一的形式,反映的是一种应付式的“无病呻吟”。

奉化市居敬小学 葛林高

摘要:审视当下课堂,因“语用热”产生的“语料僵化、目标泛化、手段异化”等偏颇、症结违背了语用适切性的客观规律。本文从语料储备、目标体系以及语用手段的适切性三个维度对语用开发进行实践突围,让文本言语得以“增值”,让言语技能得以提升。

关键词:适切语用;实践审视;突围

静观课堂,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语用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尚处认识模糊、理解片面之中,“语用热”的背后出现了矫枉过正、顾此失彼的现象。

1.语料僵化:手法标签套用

不少公开课上,“选择典型事例”“运用修辞手法”……这些貌似专业实则随意的“鉴赏型”词汇,被语文老师当作所谓的语用亮点,高悬于黑板之上。于是,在承接了文本精读后,便有了如是的填空“作者抓住了这些细节,写出了……”“课文通过这些反问句,表达了……”

我们认为,表达方式、写作技巧不是数学公式,只需理解、背诵便能自如运用,它必须在实践中习得。为此,这样抽象理性的手法标签无疑违背了“特定语境下,特定言语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语用学前提。

2.目标泛化:年段文体模糊

《课标》中尽管规定了三个学段有各自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也明晰了不同文体要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但实践中,为了找到语用点,却不管年级和文体。于是,课堂上出现了“比喻句”的尴尬。一年级说“月亮像小船”是比喻句。到了六年级,泛滥笔下的依然还是“月亮像小船”的无病呻吟。

我们认为,学段和文体不同,语用点的考虑和遴选也是千差万别,但是当下语言目标出现越位和不到位现象比较普遍,消弭了文本作为文学作品的美感和情味,使语用策略“水土不服”。因此,这种高位低就的边界不清是对语用的泛化。

3.手段异化:满堂练笔横行

既然需要实践,于是,语用又摇身一变,在不少老师的眼里成了满堂练笔。于是,面对不同文本,由教师解读过度向“习作”靠拢,语文课程成了习作课,语文能力成了习作能力。于是学了《五花山》,写写家乡的山;学了《生命,生命》,写写身边哪些小动物让你肃然起敬……

我们认为,写是语用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全部,语用的外延还包括体悟、探究、链接、比照乃至发现等等。而这种单一的形式,反映的是一种应付式的“无病呻吟”。因此,满堂练笔仿的只能是“没有经历心灵体悟和脱离情趣”的形。

以上罔顾一切的为语用而语用的案例,我们不仅要叩问,是什么导致我们的语用课堂“伊人如旧”“面目全非”这两种极端,关键还在于不少教师对于语用的边界认识偏颇,缺少适切的指向维度。这种偏差从某种意义上说,导致语用成了阅读教学的点缀之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