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题班会竞赛设计与组织技巧

主题班会竞赛设计与组织技巧

时间:2023-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我们一天天长大,父母想要抓住我们,我们却又想要挣脱父母的管束。

昆明市第十四中学 赵 剑

班会课是班级德育实践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班主任与全体同学共建班级发展愿景并同心协力使之实现的一个重要平台。组织与实施好主题班会课是班级管理的一项基本技能,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因而,在学校内部和教育系统中,不同级别的主题班会竞赛也越来越多。但由于师范院校的教育对如何开好班会课的研究甚少,甚至是空白,年轻的班主任经验缺乏而不知如何准备;从事了多年班主任工作的老师,如果不注意平时的积累和研究,开班会时仅凭自己零星的经验和片段的感觉,就会出现主题班会弱化、异化、片面化的现象。一遇到表演性或竞赛型的主题班会,就感觉到无从下手,花了很大的功夫却效果甚微,无法实现主题班会所具有的特殊德育功能。

作为班主任,给自己的学生上一节班会课应该说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开好主题班会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开好竞赛型主题班会更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竞赛型主题班会,从得知主题、接触学生,到抽签决定顺序直至上完班会课,给老师准备的时间往往很短,这的确是对老师能力、素质、体力乃至精神的综合考验。

那如何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简单、高效、系统地设计和组织好一节主题班会课呢?

一、认清班会课的性质

班会作为课表上独立的一门德育课程,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级成员共同参与的以明确的教育目的、灵活的教育时间、严谨的内容而设计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因此,首先班会课是一堂“真”课,是师生之间真情、真实、真意的交流互动沟通和分享,容不得半点“虚情假意”。其次,班会课是一堂“实用”的课,不但要启迪学生思考,更要引领学生成长;不但要指出问题,更要找到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办法。然后,班会课是一堂“享受”的课,鲜明的主题、活泼的形式、深刻的素材、融洽的关系,会直接引导学生和教师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认知上达成共识,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性情的熏陶、人格的滋养。最后,班会课不是“忽悠”课,不是“批判”课,更不是“花哨”课,班会课应是走进学生灵魂的那扇门,是浇灌师生情感的那场雨,是沟通心灵的那根线。

二、迅速有效了解学生

什么是班会课?我们为谁开班会?我们为何开班会?如果回答了这几个问题,就会发现,当我们站在学生的视角上来看问题时,如何上好班会课给我们带来的难题往往就会迎刃而解,就会破除迷雾、融化冰霜、雨过天晴、云开月朗。要克服思维的限制,很显然一节班会的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充分地了解学生,是正确设计班会内容,恰当驾驭课堂情景的关键。对于每一位参赛的选手而言,环境是全新的、学生是全新的,甚至连名字都叫不上来。这对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也是很公平的竞争。

通过抽签得到课题后,在准备材料、构建思路的同时,比赛前有可能的话要尽量抽时间去比赛地点熟悉场地和接触学生。具体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了解学生情况。

(一)通过班主任了解

根据课题的要求,带着一些具体问题与相关班级的班主任交流,如班级中有无有特长的同学?新近有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件?家长能不能一起来参加?班级学生有没有以前搞活动的影视资料等?

(二)直接与学生见面了解

教师良好的精神面貌,亲切和蔼的教态和语言会瞬时拉近自己和学生的距离,对自己简单的介绍,利用各种形式增加班级同学对自己第一印象的美誉度。另外,适当地鼓励和激励也有利于学生第二天跟自己的配合。一般来说,承办学校和班级的学生都会很积极地配合老师,对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应有充分的估计,注意临场的激情碰撞。

可以带着相机、录像机,对一些班会的“资料”进行“收集”,如“导入”部分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走”入视频中,对准备的问题提前录制一些视频,既能有所准备,又能体现出新颖的形式。也可对班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统计”等材料收集,为第二天的班会做准备。

(三)通过学校网站等了解

可以通过学校的网站等的介绍,明确比赛学校有无与主题相类似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深化。

三、根据主题确立题目

比赛时往往给出的是一个主题,如“诚信”“养成教育”“理想与奋斗”等,主题往往比较宽泛,不太适合直接当做题目。教师要根据主题的内涵适当延伸其外延,根据学生的实际(小学、初中、高中等)选取小的视角或身边的实例,确定班会的题目。“人人眼中有,人人笔下无”,好的题目和教育的切入点对开好班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如:

我骄傲我的名字(爱国主题);

清点自己的财富(期中总结);

共建一个温暖的家(班集体建设);

聆听,让美丽如花(沟通)。

通过题目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班会的主题或线索,主题班会的题目要对班会主题做明确的阐述。不用太过“花哨”或“时髦”,让人看了也不清楚中心的意思。要符合教师的年龄、性别、性格、气质特征,班会的题目最好简单明确。

同样的主题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而言,因其认知水平和年龄结构等的差异,题目的选择也不尽相同。

如对于高中学生而言:

高一:尽快帮助学生实现由初中生到高中生的角色转变,培养或强化养成教育的培养;

高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成人教育、公民教育、责任教育;

高三:加强励志教育、促使学生成长和飞跃。

同样的“目标教育”,可产生这样题目的主题班会:

高一:成功从这里开始;

高二:目标引领成长;

高三:拥抱高三,成就梦想。

选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一个突破点,以点带面,以小见大,自然切入主题,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来做文章。

(四)巧妙创设合适情境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班会课也同优质课一样,导入的巧妙和自然对提升评委对整节课的评价至关重要。创设恰当的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而又不留痕迹,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的高低立分高下。

案例一:用活动体验引入主题

游戏:捉手指。

教师:同学们,首先让我们做一个小游戏——捉手指。

游戏规则:请伸出你的左右手,左手掌心朝下,右手食指朝上,将你的左手掌放在左边相邻同学的右食指上,你的右食指放在右边相邻同学的左手掌下。

教师: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听清要求,一会儿当老师说到“父母”两个字时,请用你的左手掌抓别人的右食指,而你的右食指要缩回躲避。

教师:我们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和母亲,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给了他们希望,我们是他们翅膀下的小鸟,而他们坚毅的翅膀是我们最好的避风港,但小鸟总有一天会长大,总有一天会离开自己的父母展翅翱翔。

游戏结束。

设计意图:通过“捉手指”的小游戏,揭示了那种亲子之间,父母的控制和孩子的反控制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许多同学都意犹未尽呢!其实你们知道吗?刚才的游戏情景,就像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亲子关系。当我们一天天长大,父母想要抓住我们,我们却又想要挣脱父母的管束。由此产生了许多矛盾。而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阳光少年,就要健康、积极、向上,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今天我们先来解决如何与他人沟通的问题,你认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和谁沟通呢?

案例二:预设场景,“请君入瓮”观察捕捉,现身说法

学生入场前,教师将桌凳摆乱,废纸丢到地上,门口一侧竖一把拖把,课桌下随意扔两把笤帚,讲台上凳子倒在中央,垃圾桶放在一角,水盆和抹布放在讲桌上……(模拟出一个杂乱无序的班级环境)

组织学生进入教室,教师观察学生的表现。(教师观察有没有同学主动放好身边的卫生工具或者随手捡起垃圾,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若没有经过长期、正确的教育,多数学生会视而不见)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水平的初测,了解学生已有的道德水平,便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教育。

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非常的真实,那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做?(学生思考后回答,“把教室打扫干净”等。)

老师想让大家知道的是:同学们还可以做得更好!老师重新恢复大家进门时的场景,请5名同学去门外重新走进来,看他们是不是做得更好了呢?

(场景再现、表演体验)5名同学稍微商量后,依次走进教室并分头整理工具和打扫卫生。

老师:如果你欣赏同伴的做法,请你给他最真诚的掌声。(引导形成正确的群体舆论氛围。)

老师:老师也同意他的观点,这次做得更好是因为他们“主动去做”,很了不起的四个字。请一位同学把它们写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在找到问题之后及时解决问题,实现了学生从“知”到“行”的过程。改正后的思考、讨论和交流以及教师“鼓掌”建议的提出,都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群体的自我教育,正确的群体氛围是学生道德水平进步的必要条件。

这两个导入设计都很好地创设了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了“真实的感觉”。什么叫走进学生的心灵?如果整节课只是个别学生的问答,那这节课不能说是成功的。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体会,都有“切身的感触”,他自己才会有真实的体会和感想。

五、攻克班会德育难点

班会课和一节学科课一样也应该有自己的主线和重点、难点。一节班会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善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这里所说的难点不是像文化课那样的知识难点,而是“道德”“情感”难点。

“道德”的难点往往是知易行难,很多观点和认知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不用做过多的讲解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教师无需在这些地方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而恰恰是“该怎么做”才是难点,特别是在社会的大环境和学生的小环境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很多老师采取了“回避”或“弱化”的处理。

能触及难点而不回避,针对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来进行分析解答,应该说是深化主题,提升班会实用性的关键环节。体现了一个教师知识的全面性和对现实问题的处理技巧。

如:诚信班会。

对于高中生的认知程度:

1.讲哥们义气是不是诚实守信?对同学的一些“缺陷”是不是该直言相告?(应让学生清楚,诚实守信也是有条件的:区别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对别人的尊重是前提;不能做违反法律和道德的事情;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等。)

2.想到了,说到了,但是做不到怎么办?(如果做不到,不轻易许诺,但是许诺后就要尽力做到,可以把一个大的目标化解成若干小的目标一步步实现等。)

3.面对一些网络谣言或者风言风语怎么办?(如日本核危机,引发中国的抢盐潮,鼓励学生自己用地理、物理等学科上的知识去自己分析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不轻信谣言更不去传播谎言。)

六、积极打动学生心灵

班会过程要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情景一:

教师在设计的时候往往在最后要有一个“高潮”,或是宣誓,或是签字,或是歌唱等等。有的教师一开始不知道“新学生”会跟自己如何互动,而后来为了“赶”时间,甚至是自问自答。不像是在启迪教育学生,而像是教师自己的一场自我教育课。

情景二:

班会在一个又一个“小品”“相声”“情景剧”中展开,教师成了“制片人”,站在一旁,看着学生的表演,课堂气氛活跃,大家沉浸在同学“精彩”的演绎中。最后教师升华主题和中心思想,对学生提出要求。整堂课更像是一堂学生的“课外活动课”和教师的单独演讲课。缺少了与学生的沟通,怎么打动学生的心灵?

1.问题的设置上要有目的性,不要反复强化一些一般性、结论性的问题。班会的流程中要凸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在不断的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中一步步地深入主题,剖析问题,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比较强的“问题设置预见性”,问题的设置要有技巧(目的性强),不能只唱高调,只讲大道理。而应该用科学、用数据、用事实说话,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在举例方面要注意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的比例。同类型的事例不用过多地重复举证。对学生大胆的自我剖析要倍加珍视,充分利用。

2.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这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根据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适时的鼓励,这个环境是最能体现教师临场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对学生把握的能力。有的课节奏张弛有度,就是教师能恰当调动的结果。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稍加注意:

(1)没有重复学生的主要观点,就加以肯定。

(2)抓不住学生说错的机会以展开教育。要知道学生错误的回答比正确的回答更可贵,把错的经过教育变成正确的更能说明自己教育的成功。“成长就是不断的改正错误”“纠错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

(3)可以让学生帮助自己完成最后的成果,而不是自己在演独角戏。

(4)倾听后要加强引导和评价,积极和学生达成某些基础性的共识。

葡萄酒好喝,都要有一个“发酵”的过程。学生接触到一个问题,特别是“道德性的两难性”问题后,往往要经过激烈的讨论或深思熟虑后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以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阐述观点的时间,而不是教师一家之言。该放的时间要放手,放得开,收得住。

3.班会时间45分钟,应该说还是比较紧张的,往往会出现时间不够用,虎头蛇尾的情景,这也是“竞赛型”班会的难点。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表述的时间,那就要在别的时间中“挤”。比如很多老师在班会中选用视频材料,很有冲击性,但往往不加截取,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又如教师在给学生材料讨论时,采用了“分组合作分享”的模式,既能节约时间又提高了效率。再如教师可以把一些讨论材料用“资料袋”的形式发给学生,让学生能在更多的材料中,去伪存真。

实际上,只要我们肯动脑子,时间是完全够用的。而且也提高了整节班会的实效性。“走进学生的心灵”不是一句空话,要求教师找到恰当的教育点,针对有效的内容,开展关注学生心灵的多样性的活动。让最终的结论在学生的嗓子中“不得不语”。

七、打造自己特色亮点

竞赛型主题班会课既然是比赛,就不同于平时给学生上的班会课,归根结底还是要有个先后顺序、好坏的区别。在班会选择的材料上要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在班会内涵上要尽可能找到别人发现不了的“金子”,选手应该在整体设计完班会后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这节班会的特色和亮点是什么?能不能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时候,竞赛型主题班会课也是对教师的一种直接的考核,是教师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展示。不能太花哨,但是更不能和一碗白开水一样,让人感到毫无味道。一节能打动学生和评委的班会课,教师要首先兴奋起来,自己的情绪调动不起来,感染力和教育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八、班会竞赛的感想与体会

(一)降低过高的德育预设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可能会反复开设,但是德育的目标基本趋同,缺少针对本年龄段学生具体的德育目的和教育方式方法,“成人化”“成熟化”会冲淡学生或儿童的对班会的“兴趣点”,缺少吸引力。不能希望毕其功于一役,通过一节班会课解决所有的问题。多用小故事,少讲大道理,更容易贴近学生,所以在一开始的德育目标的预设上就不要定得过高。

(二)真情交流胜于空洞的升华

一些教师为了完成自己设定的教育环节,对学生的调动不积极,更多的话是自己说出来的,而不是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体悟。感觉像是教师自己的一个“德育洗礼”,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普遍做得不够,浮在面上。特别是铺垫得很好,学生也打开了话匣子,想反思自己,剖析身边的事情的时候,教师干预的多了。因为要“赶”后面的时间,完成最后的升华。让人意犹未尽,后面的升华反而不如前面学生自我的真情告白更有力度。

(三)多媒体是把双刃剑

班会课中多媒体工具的使用越来越普遍,音乐、图片、视频资料等极大地丰富了班会课的课堂容量和信息量。但是有时候不要喧宾夺主,要明确多媒体只是工具,在材料的选取上对一些不重要的材料或花边要大胆舍弃。要知道一堂好的班会课首先是思想的深度和逻辑的紧凑,多媒体的运用是辅助而不是展示。对于多媒体材料的选取应更多地在所教授班会的学校或学生中选择,容易拉近与学生的关系,起到好的教育效果。

(四)要“关注”评委的感触

“竞赛型”班会往往是同题异构的形式,选手不能不考虑评委的感受。对于一些很有说服力的实例的举证,根据自己的出场顺序作恰当的取舍或采用新的形式展示,往往能起到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班会的思想更多的是要让评委感受到或认可。所以在班会的设计和比赛的过程中,教师要换位思考,充分考虑评委的感触,用自己的特色来吸引评委的注意。把自己用心良苦的设计和预想通过班会完整地展示给评委。

竞赛型主题班会,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迅速走近学生,用真情实意打动每一个人的心灵,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课堂设计以及教育的驾驭能力是一个严峻考验。教师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实现精妙的设计、真诚的对话、热烈的气氛,最后必定会达到教育目的,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