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农村学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李 兵
农村学校是农村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在农村学校“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工程。
一、农村构建和谐校园的内涵和要求
农村学校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是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和谐校园就是要达到这种目标。同时建设和谐校园也是实现农村学校发展目标的需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的发展,既需要硬实力,也需要软实力。软实力建设是文化建设、精神建设和凝聚力建设。学校师生员工如果人际关系和谐,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目标就会较快地实现。最后农村学校构建和谐校园也是培养农村现代人的需要。和谐的环境培养美德,给人以前进的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而这正是新农村建设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环境。
二、如何实现农村学校的和谐校园
1.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学校寄宿制的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与保障。随着农村生源结构的变化,一些地方农村学校出现“空校”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成本高,财政效益低的问题。为此,各地均采取精简、压缩公办学校和师资以降低财政开支。但合并学校也给那些居住分散、离校较远的学生上学带来困难。因此,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成为顺理成章的事。寄宿学校可为“留守儿童”上学创造条件,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或隔代看管),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和外出创业人员的“后顾之忧”。面对这种情况,各地政府及农村学校更应加强对学校的寄宿部投入与建设,为农村和谐校园建设做好保障。
2.创造条件促使教育环境和谐发展。
所谓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为:(1)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2)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当农村孩子的父母纷纷奔赴城市打工或做小本生意时,其监护人的角色完全缺位了,那么家庭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这一重要的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有关教育资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能及时、有效、长期地提供帮助。为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做好弥补,努力创设农村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3)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还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教学因素”指的是以课堂为主渠道的诸种因素;“非教学因素”指的是学校的校园环境、办学理念、制度建设、校风校貌等校园文化方面的育人因素。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是形成和谐校园整体效应的关键性因素、决定性因素。
3.构建和谐的教育主体关系。学校的校长、副校长、中层行政领导、包班行政、班主任及各科任课教师等共同构成了学校的教育主体。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注重教育主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农村学校的教育不像城镇与城市学校。它要受到更多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资讯环境等所限,而且因历史的原因农村学校的教师自身素质又良莠不齐,使得在教育过程中农村学校的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智力和体力劳动。所以,农村学校应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出发点,以科学教育发展观为基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师的管理体制,将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利用教师管理机制激发、保障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人尽其才的用人制度,使每个教师在自已喜欢和擅长的岗位上工作,使不同类型的教师都可以获得实现个性化专业发展的空间。真正促进农村和谐校园建设。
作者:宁强县庙坝乡九年制学校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