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

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

时间:2023-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应齐抓共管,绝不能偏废。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

焦建敏

和谐是十七大报告中十大关键词之一。报告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寓意深刻,方向明确。全国人民正在党的正确指引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的道路上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在三尺讲台与时俱进,谱写和谐之歌呢?

根据自己多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确保师生关系的和谐统一

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不再是老师高高在上,摆师道尊严,而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在生活中,老师能亲近同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与他们同甘共苦,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沼泽地,排解他们之间的矛盾纠纷。相信老师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会使他们的身心如阳光般灿烂。在课堂上,要求老师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投之以桃,学生必报之以李。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文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劳动的成功与否,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许多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是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和谐统一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它对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制约性,尤其是语文教材容量大、任务重,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选择不同教学方法。吕叔湘先生历来认为,教法应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果我们不顾及教材实际,只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地固守陈规,不对教法进行适当的选择,恐怕不只是使教学失去生动性、针对性、目的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甚至会导致整个教学的失败,与教学目的越来越远。只有当教学手段即方法和教学目的达到有机的和谐统一时,才可能产生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听说读写的和谐统一

作为新课改的执行者,我们又走进了另一极端:忽视了基础知识,只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难怪学生书写越来越潦草,错别字越来越多,文章读不通,作文不会谋篇布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应齐抓共管,绝不能偏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要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突出人文性又扣住工具性的特点。突出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狠抓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着力于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积累和运用,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谐发展。

四、智育和德育的和谐统一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好多年了,但实际上,相当部分的学校和老师还是换汤不换药,仍以应试教育为主。长期以来,我们在利益的驱使下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略思想品德的渗透。陶行知曾说:“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痛定思痛,我们应亡羊补牢,充分挖掘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既抓智育,又抓德育,既教书又育人,做到智育德育的和谐统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我们相信:只有课堂和谐了,才会有和谐的教育,才会有学生和谐的发展,才会为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三原县池阳中学校长,中学一级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