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十三大到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十三大以后,党中央提出要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特别是90年代初,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几次谈话,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党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取得重大突破。党的十四大确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表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已经进入目标明确的崭新阶段。
经历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有些人对改革的市场取向提出质疑。对此,1989年6月9日,邓小平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重申:“我们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不能改。实际工作中,在调整时期,我们可以加强或者多一点计划性,而在另一个时候多一点市场调节,搞得更灵活一些。”他强调指出:“绝不能重复回到过去那样,把经济搞得死死的。”“以后还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04] 9月29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肯定了“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即“取得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繁荣市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效果”。他进一步提出:“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创造一种适合中国情况的、把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机制。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结合的程度、方式和范围,要经常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105] 11月9日,江泽民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上再次强调:“我们要在改革开放中,把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正确结合起来,切实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逐步建立计划经济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
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逐步建立计划经济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程度、方式和范围,要经常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向地方、企业放权让利,以利于搞活经济,是改革;合理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也是改革,而且是更艰巨的改革。在当前的治理整顿期间,深化和完善改革的重点,一是要根据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稳定、充实、调整和改善前几年的改革措施;二是要根据治理整顿时期应当多一点计划性的要求,适当加强集中。
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又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问题。他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106] 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系统地、完整地阐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共同认识。在十三大提出的“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基础上,《建议》进一步明确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建议》指出: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需要进一步明确和把握以下几点:(一)计划经济可以从总体上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和资源合理配置,市场调节可以发挥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和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实行两者的结合就是要把它们的优点和长处都能发挥出来,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二)计划经济不限于指令性计划,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都是实行计划经济的具体形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改善和市场的不断发育,进一步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计划管理必须自觉遵循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考虑市场供求关系,市场调节要在国家总体计划和法规约束下发挥作用。(三)属于总量控制、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的调整以及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主要发挥计划的作用;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一般性技术改造和小型建设等经济活动,主要由市场调节。(四)国家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发展的计划、规划和宏观调控目标,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地区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做好综合平衡,协调重大比例关系,综合配套地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引导和调控经济的运行。《建议》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适当发展其他经济成分,形成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的所有制结构。建立富有活力的国营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探索公有制经济多种有效的实现形式。加强市场体系和市场组织的建设,逐步建立在国家指导和管理下的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逐步理顺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理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建立和健全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的、中央与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经济调控体系。[107]
1991年1月28日至2月18日,邓小平视察上海时再次强调:“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108] 邓小平这两次谈话都是针对同一个问题,即不要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同社会基本制度直接联系起来。这是对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认识的重大突破。
在邓小平视察上海发表谈话后不久,3月2日,上海《解放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其中说道:“解放思想不能一劳永逸。就以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而言,有些同志总是习惯于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经济,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认为在市场调节背后必然隐藏着资本主义的幽灵。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同志开始懂得: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形式,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109] 应该说,这篇文章是对邓小平上述谈话精神的阐述。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10] 传统的观念就是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作为判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说到底,也就是姓“资”姓“社”的问题,这是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思想、障碍中国改革前进的问题。邓小平的上述几次谈话,特别是南方谈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这一重大认识问题,为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把中国的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时阐述了商品经济与市场的关系。他指出:“历史经验说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不可逾越的阶段。充分发展的商品经济,必然离不开充分发育的完善的市场机制。那种认为市场作用多了,就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担心,是没有根据的,也是不正确的。”江泽民还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论述了市场经济的作用:“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而建立新经济体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正确认识计划和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是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加重视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过去,我们往往只看到市场的自发性方面所带来的一些消极作用,“特别是看不到市场也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方式,看不到它对优化资源配置所起的促进作用”。大量事实表明,“市场是配置资源和提高激励的有效方式,它通过竞争和价格杠杆把稀缺物资配置到能创造最好效益的环节中去”。[111] 江泽民的这些论述,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在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探索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认识和探索,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期间有过几种提法。应当承认,认识的变化,包括出现不同意见、不同观点的讨论,这些都是正常的,说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问题,往往要经过反复认识和反复讨论,并且通过实践不断总结提高,才能达到比较科学的认识。到十四大召开前夕,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我们党对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在理论上、实践上的认识已经比较成熟,在全党也得到了统一。鉴于这种情况,江泽民在6月9日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新体制应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12]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此时,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历了14年,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已经放开,计划直接管理的领域明显缩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迅速扩大。实践证明,市场作用发挥得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的态势也比较好。因此,我国经济要想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面对这种客观形势的需求,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郑重提出:“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报告阐述了这一改革目标的理论原则:1.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精辟论断,彻底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2.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但是,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体制。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抓好几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环节:一是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所在。二是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三是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四是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党的十四大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阐述,集中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计划与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探索的科学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理论上的突破为新一轮改革指明了方向。这时,制定一个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改革规划,就显得十分迫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