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联系群众、纪律严明、富有战斗力的坚强堡垒,始终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为了加强和巩固党的基层组织,提高党的战斗力,党中央在建国初期相继开展了整风和整党运动。一些地区和部门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和开展全部工作的落脚点。新中国成立后,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联系群众、纪律严明、富有战斗力的坚强堡垒,始终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从两个方面着手同时进行的。一方面,对老区和半老区的党组织进行整顿、巩固和提高;另一方面,在新解放区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

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党的基层组织陆续在各解放区建立起来,党员队伍也随之得到迅速发展壮大。据统计,截止到1949年底,全国党员总数已达450万人以上,其中,1949年一年内就发展新党员140万人左右。党员队伍的迅速发展壮大,反映了党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威望,同时也给党的自身建设带来一些严重问题,主要是新党员的质量下降,起不到党员的作用或作用不大,甚至有少数投机分子混入党内。此外,也有一些党员干部居功自傲、思想退化,甚至腐化堕落。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党的形象和战斗力的发挥。为了加强和巩固党的基层组织,提高党的战斗力,党中央在建国初期相继开展了整风和整党运动。

1950年5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当年夏、秋、冬三季在全党全军开展一次整风运动,要求各级党组织结合总结工作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党内首先是领导干部中的居功自傲、命令主义作风,以及少数人贪污腐化、违法乱纪等错误,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5月21日,又发出《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要求党的发展工作必须采取严格审查的方法和稳步前进的方针,并提出“公开建党”原则(即在人民群众中公开地宣传党的纲领和章程,考察入党对象不仅听取介绍人报告、本人意见和党内反映,还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以求把党放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帮助和监督之下,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随着整风运动的开展,党内思想不纯和组织不纯的问题暴露出来。1951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从当年下半年起,用三年时间对党的基层组织进行一次有计划、有准备、有领导的普遍整顿。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党内通报中要求,“对新区建党采取慎重的态度”。“城市着重在产业工人中建立党的组织。乡村须在土改完毕始能吸收经过教育合于党员条件者建立党的支部,在头两年内乡村支部一般不要超过十个党员。”[67] 为落实整党的决定,做好城市和新区建党工作,党中央于1951年3月28日至4月29日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和《关于发展新党员的决议》,分别提出了新形势下共产党员的八项条件和着重在产业工人中吸收新党员、建立党组织的任务。“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开始后,党中央于1952年2月9日、5月30日先后发出《关于整党工作必须与“三反”运动相结合的指示》、《关于在“三反”运动的基础上进行整党建党工作的指示》,要求在“三反”运动的基础上,按照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对党员进行登记、审查和处理;强调“三反”运动对共产党员来说是一次严格的考验,对党的组织来说是一次实际有效的整理,同时又大大地创造了建党的有利条件,要求在党、政、民各级机关,在工厂、矿山、企业、学校以及农村中做好接受优秀分子入党的工作,清除混入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妥善处理丧失党员条件及不够党员条件的党员。截止1953年6月底,有23.8万人被开除党籍,有9万人被劝告退党。到1954年春,整党工作基本结束。这次整党,纯洁了党的队伍,提高了党员的政治素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使党经受住了执政的考验,对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对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严重破坏的基层党组织进行了多次整顿。在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中,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得到恢复,党的组织生活开始健全,党内政治生活开始转入比较正常的轨道。同时,在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干部政策、整顿和调整领导班子以及纯洁党的组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妥善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增强了党的团结,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然而,由于受长期“左”的错误的影响,党内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严重不纯的问题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地区和部门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为此,根据党的十二大精神,1983年10月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确定从当年冬季开始全面整党。《决定》对这次整党的任务、步骤和基本方法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并且强调:“全体党员要无例外地积极参加整党”,“党的每个组织经过思想、作风和组织的整顿,在处理了必须处理的问题的基础上,最后要郑重地进行党员登记”。[68] 通过这次整党,全党在思想、作风、纪律、组织四个方面有了明显进步,党内存在的思想、组织、作风不纯的状况有了较大改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化,党内一度出现了要把党政职能分开变成“党只管党”,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由村民自治组织来取代,企业党组织学习前苏联、东欧党的做法退出企业等错误主张和做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中央认真总结苏东剧变和国内政治风波的教训,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强调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形势复杂、越是风险和挑战增多,越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的坚强战斗堡垒。1989年8月,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明确规定:党在企业的基层组织处于政治核心的地位,企业党委要参与讨论企业的重大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对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等群众组织实行思想政治领导,定期讨论群众组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支持群众组织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并协调厂长与职代会、群众组织之间的关系。高等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无论实行何种领导体制,党委都是学校的政治核心,全面领导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干部,同时支持行政领导独立负责地工作,力戒包揽行政事务。《通知》还指出,党政机关要为机关党组织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切实改变机关党的工作薄弱的状况;农村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对那些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不起作用的基层党组织,地、县委要加强领导,组织专门力量,分期分批地进行整顿,尽快改变落后面貌。为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1990年6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确立了党的基层组织设立的委员会任期届满应按期进行换届选举、党的基层组织设立的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选举应尊重和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等基本原则,并就选举代表、委员会的程序和实施办法做出了具体规定。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团结和带领群众进行改革和建设的战斗堡垒,农村要进一步搞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全民所有制企业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十四大后,全党上下卓有成效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大力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新的进步。党中央相继颁发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及《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各个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各级党组织按照中央的部署,坚持分类指导,以农村、企业、街道社区党的建设为重点,同时毫不放松高校、机关和其他事业单位的党建工作,不断拓展新领域、扩大覆盖面,整体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农村,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中心任务相适应,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不断增强。从1994年起,全国各地共派出300多万名机关干部驻乡进村,连续6年分期分批对后进村党组织进行整顿和建设,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的状况明显改进,“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创建“五好”村党支部、“六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为内容的“三级联创”活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以构建健康、和谐的农村“两委”关系为目标,积极探索农村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途径、办法,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不断完善。

在国有企业,与推进改革攻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方针原则和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得到有效保证;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和生产经营管理开展党建工作,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发挥了较好的服务保证作用;以“四有一促进”为目标,大力抓好以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的企业党建工作,企业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城市街道社区,适应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进社区建设的需要,注重抓好社区党组织的组建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围绕精神文明建设、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区服务、提高市民素质等开展党建工作,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进一步密切。一些地方积极探索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了条块结合、优势互补,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各单位基层党组织共同参加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格局。在“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各地积极探索党的工作进入这些新领域的方式方法,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和区域统筹等方式,加快在“两新”组织中组建党组织工作的步伐,使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步入创新发展时期。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先后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中央有关部门出台了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中央拨专款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在全国稳步推进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根据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级党委立足实践、大胆探索,在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明显增强。

各地农村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中心任务,以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为总抓手,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在带领群众致富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全国参与公开承诺活动的农村党员达1413万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46.3%;参加设岗定责活动的农村党员达到1177万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38.6%。[69]

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从2004年起在国有企业开展创建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四好”领导班子活动,使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明显提高。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国有企业党组织广泛开展“保持先进性,增强凝聚力”、“叫响我是共产党员”、“创党员先锋岗,建党员责任区”等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各地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力度,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职责任务写入了党章,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作用提供了依据。据统计,从2002年至2006年,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数量由9.9万个增长到17.8万个,增长了79.8%。[70] 特别是2006年6月以来,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把推进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组建党组织工作,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工程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08年底,全国238.5万户非公有制企业中,38.0万户企业建立了党组织,占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即具有3名以上党员,下同)企业总数的99.4%;8.1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中,1.2万个单位建立了党组织,占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民办非企业单位总数的96.6%。非公有制单位在岗职工中有党员358.2万名,其中,工人163.5万名,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194.7万名。[71]

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不断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和群众组织相配套的社区组织体系,逐步形成新的格局。截至2008年底,全国7.9万个社区(居委会)中,7.8万个社区(居委会)建立了党组织,占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社区(居委会)总数的99.9%。[72] 各地依托街道、社区党组织,加大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通过设立联合党组织、党员服务站、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以及帮助组建工会、共青团组织等办法,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党的工作在城市社区的覆盖面不断扩大。统筹协调各方面的资源与力量,大力推进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城市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初步建立。

此外,各地还进一步加强了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中的党建工作,加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的力度。机关、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团体等事业单位党建工作,也得到了全面加强。

改革开放30年来,广大基层党组织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为己任,牢固树立发展意识,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使党的建设的目标始终着眼于发展,党的建设的措施始终服务于发展,党的建设的成效始终用发展成果来检验,把推动发展体现和落实到完成本单位的各项任务上,为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战胜严重自然灾害、防控重大疫情、妥善应对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等严峻考验面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基层党组织始终高扬党的旗帜,奋战在第一线,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使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只要有党组织在,我们就有希望、有依靠、有信心”,充分展示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