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重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通过改革旧中国的教育制度、开展扫盲运动、开办速成学校等措施,推动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们的努力,为弥补“文化大革命”给教育事业造成的损失,为教育事业在“文化大革命”后能够迅速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以此为标志,中国的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重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通过改革旧中国的教育制度、开展扫盲运动、开办速成学校等措施,推动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更是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培养同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

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中国人民的教育水平极端低下。1949年时,全国人口中有80%是文盲,[98] 小学的入学率仅仅只有20%。[99]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教育的落后状况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

1949年12月23日至31日,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决定,立即着手召开全国高等、中等、初等、社会教育等各种会议,创办人民大学、创办工农速成中学,改造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和解决各级学校和社会教育的课程、教材、师资等主要问题,尽快改变中国教育事业的落后面貌。1950年6月,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根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提出了改革教育的总方针,即:“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100]

为了改变中国文盲人口众多的状况,上世纪50年代初期,党和政府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扫盲运动。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专门成立扫盲工作委员会。1953年11月扫盲工作委员会与教育部合并,1956年3月又成立了全国扫盲协会。中央人民政府发出一系列指示和实施扫盲教育的办法。1952年5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的通知》,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确定采取“积极准备,重点推行”的方针。这期间参加识字学习的人数逐年增加,并出现了扫盲的高潮。195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要求用五至七年的时间,基本扫除文盲;把扫除文盲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并作为文化领域的革命,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扫盲工作要与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的进程相辅而行,并切实解决好扫盲的师资、教材和组织领导问题。这项《决定》的精神是正确的,但对扫除文盲的艰巨性估计不足,因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方面,从1953年起,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国家决定对公办学校实行直接计划领导,对私立学校实行指导性计划领导。随着私立学校逐步改为公立,教育的直接计划领导也不断扩大范围。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教育领域也形成了集中统一的计划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对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的人才需要、改变旧体制的无政府状态、改造旧的教育制度都起了重要作用。

据1957年统计,全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达41.1万人,比旧中国最高年份(1947年)的15.5万人增加1.8倍,比1949年的11.7万人增加2.7倍;中等学校在校生达到708.1万人,比旧中国最高年份(1946年)的187.9万人增加2.8倍,比1949年的126.8万人增加4.6倍;小学生达到6428万人,比1949年的2439万人增加1.6倍;幼儿园入园儿童达108.8万人,比旧中国最高年份1946年的13万人增加7.3倍。[101] 旧中国的教育落后状况开始得到根本改变。

随着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加快了发展步伐。从1961年初开始,在邓小平主持下,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多次讨论,教育部党组研究制定了高等院校工作条例。形成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这一条例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既肯定成绩,又特别指出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提出了一系列调整关系、稳定工作秩序、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的政策措施,从而使教育领域的工作有章可循,教育结构趋向合理,学校数量也得到迅速发展。据1965年底统计,全日制高等学校达到434所,在校学生达到67.4万人;独立设置及工厂、农场、人民公社试办的半工(农)半读高等学校达到109所,在校学生2.9万人。中等学校达到8万多所,在校学生1430.87万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1265所,在校学生54.7万人;半工半读中学6.1万多所,在校学生443.3万人,普通中学1.8万多所,在校学生933.8万人。小学发展到168万多所,在校学生突破了1.1亿人。[102]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巨大灾难,但大批教育工作者仍在可能的条件下为维持学校的正常秩序而积极努力,许多知识青年为不荒废学业仍然尽可能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他们的努力,为弥补“文化大革命”给教育事业造成的损失,为教育事业在“文化大革命”后能够迅速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邓小平的指导和推动下,科技和教育领域率先开展拨乱反正,我国的科技和教育领域迅速扭转了混乱局面,恢复了正常秩序。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作出了于当年恢复高考制度的决策。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从1977年起,对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进行改革,恢复统一考试制度。当年冬天,570多万考生走进考场,其中27.3万人成为“文化大革命”后录取的第一批大学生。以此为标志,中国的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系统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不断推进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到2008年,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基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

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此后,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到2007年,全国实现“两基”目标的地区覆盖率已经达到99%,青壮年文盲率由1985年的20%下降到2006年的3.58%。[103] 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104]

在此基础上,我国又开始推进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07年,先是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并免费提供教科书。从2008年秋季起,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也全面免除。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一项历史性壮举,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将对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稳步发展。全国幼儿园的数量保持在10万所以上。在园幼儿人数1978年为788万,到2007年,增长到2349万人,3—5岁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2002年的36.8%提高到2007年的44.6%。2007年,我国有87.2%的儿童接受过学前一年教育,比2002年提高了6.6个百分点。[105] 学前教育的稳步发展,对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30年来,我国的中等教育规模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高中阶段(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招生人数,1980年为640万人,到2007年增长为1650万人,在校生人数从1721万人增加到4527万人,年均增长率均为3.6%。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高中阶段教育发展速度加快,1990—2007年间,高中阶段招生人数年均增长6.8%,在校生人数年均增长6.6%。[106] 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也迅速发展。到2007年,全国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4832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人数由2002年的474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810万人,增加336万人,年均增长11.3%。[107]

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令世人瞩目。普通高校从1978年的598所增加到2007年的1908所。本科、专科和研究生在校生人数从1978年的228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529万人,增长了10倍,年均增长8.7%,其中研究生在学人数从1.1万人增加到120万人,年均增长17.6%;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从86万人增加到1885万人,年均增长11.2%;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从141万人增加到524万人,年均增长4.6%。研究生招生所占比例从1978年的2.7%提高到2007年的6.9%。[108]

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全国共有1.28亿人报名参加高考,其中5386万人被录取。1978年的录取人数约为40万,录取率为6.8%;2008年的录取人数约为600万,是1978年录取人数的15倍,录取率为57%,比1978年提高了50个百分点。[109]

民办教育异军突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民办教育应运而生,已逐步成为教育领域中一支重要力量,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据统计,民办高等教育到2007年,已建高校297所。自2003年才开始兴办的民办机制独立学院,到2007年已建成318个。民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996年为1.2万人,2007年发展到350万人,年均增长67.5%,占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比例达18.6%;民办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从2002年的16.1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19万人,占普通本专科招生总数的比例已经超过20%。[110]

全民族文化素质明显提高。1979—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累计达3168万人,其中研究生累计毕业176万人,普通本专科累计毕业299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累计毕业8508万人。接受高层次教育的人口显著增加。截至2007年底,我国总人口中具备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占6.2%,比1982年增加5.6个百分点;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人口占12.6%,比1982年增加6个百分点。中国文盲人口数量明显下降。2000年,我国15岁及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为8507万人,比1982年减少近1.4亿人;文盲率由1982年的22.81%下降为2000年的6.7%,[111] 1984年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国际扫盲奖评选活动中,中国先后有11个单位获奖,其中有6个单位获大奖。[112]

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使我国不仅拥有一支数以亿计的经过各类教育的素质较高的劳动者队伍,而且还拥有一支可以参与世界各个领域竞争的高端人才队伍,这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基础。

提出和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决定》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实施“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其总体目标是: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以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其中,一部分重点高等学校和一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校和学科的先进水平,大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取得较大成绩,适应地区和行业发展需要,总体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

实施开放型教育。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不仅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派出国,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向中国派来留学生,包括大批的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于1978年首次派出了860名留学生,以后出国留学的人数逐年增长。1985年为4888人,1995年为20381人,到2006年增至134000人,同时,这一年还有42000名留学生回到祖国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13] 改革开放之初,来华的留学生人数不多,随着我国经济的壮大,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外国的留学生也逐步多起来。进入新世纪,来华的外国留学生急剧增长。2001年,共招收18201名来华留学生。2006年,招收的外国留学生已达62612人,比2001年增长了3倍多。从2004年起,中国的教育还走出国门,在韩国办起了第一所孔子学院。截止到2007年,中国已经在66个国家中开办了266所孔子学院。[114]

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完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115] 中国的教育事业正在向新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