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建立面向新世纪的全方位外交格局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建立面向新世纪的全方位外交格局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先后邀请几十位发展中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访问中国。随后,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也相继取消了对华制裁。美国带头制裁中国使两国关系陷于严重困难。应美国总统克林顿邀请,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前往出席。其间,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举行正式会晤。这表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已经被彻底挫败。世纪之交,我国基本建立起全方位的外交格局。

三、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建立面向新世纪的全方位外交格局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国内政治风波的干扰和苏东剧变的影响,我国外交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的局面和压力。面对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和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邓小平提出的指导方针,坚持独立自主,顶住西方压力,通过开展睦邻外交和打破西方国家的制裁,成功开辟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平息国内政治风波本来是中国的内政,然而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却借机对中国实施“制裁”,使中国在外交和对外开放方面遇到极大的困难。当中国政局趋于稳定之时,国际形势又接连发生重大变化。1990年11月,被视为冷战标志和东西方分界线的“柏林墙”被推倒。随后,在东欧各国长期执政的工人阶级政党纷纷下台,苏联局势也出现急剧变化。1991年底,十月革命后夺取政权的苏联共产党,在执政74年之后丧失了执政地位。苏东剧变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持续几十年的东西方冷战格局也宣告结束。

面对国际上的复杂情况,邓小平反复强调的基本指导方针就是要保持稳定和坚持改革开放,并及时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一系列指导方针。他告诫说,西方国家向中国施压,根本点就是要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对这股逆流要旗帜鲜明地坚决顶住。不能因为有西方国家的压力,中国就不坚持社会主义,也不能因为西方国家另有企图,中国就不搞改革开放。对于西方国家,“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友好往来。朋友还要交,但心中要有数”。“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251]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策略方针,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通过一个时期的冷静观察和缜密思考,提出了对国际形势的基本看法。这就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尽管目前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充满各种矛盾,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根据这个总判断,党中央明确提出,我们要继续执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外交政策,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为扭转局面,争取主动,中央对90年代初期的外交工作确定了两个重点:一是开展睦邻外交,稳定和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二是打破西方国家的制裁,恢复和稳定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当国内局势恢复平静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便走出国门,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此同时,先后邀请几十位发展中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访问中国。从1990年到1992年,短短三年,睦邻外交取得丰硕成果,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得到极大改善和发展。到1992年8月底,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154个。中国不仅没有因西方国家的制裁而被孤立,而且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在解决海湾危机的过程中,在推动柬埔寨问题政治解决的进程中,中国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积极开展睦邻外交的同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也逐渐被打破。所谓制裁,就像一把“双刃剑”,固然给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带来严重困难,但对实行制裁的国家、包括美国在内也带来了不利影响。实际上,在宣布对中国实行制裁不久,西方国家内部就暴露出种种矛盾。针对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采取政治和经济结合、官方和民间结合的方针,把推动日本改善对华关系作为打破西方国家制裁的第一步。结果,日本率先在1990年取消了对华制裁,决定恢复对中国的第三批日元贷款。随后,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也相继取消了对华制裁。到1991年底,中国同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关系基本回到正常轨道。美国带头制裁中国使两国关系陷于严重困难。但双方高层一直保持着接触。1993年11月,首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美国西雅图举行。应美国总统克林顿邀请,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前往出席。其间,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举行正式会晤。中美建交以来关系最困难的局面由此得到改变。

在西方国家宣布对中国实施制裁后,中国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一度有所放缓。但仅过了一年多,情况就发生了转变。1991年,中国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2978个,比1990年增长78.4%;协议外商投资额119.77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81.6%。[252] 到1992年,中国已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这表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已经被彻底挫败。

从90年代中期起,中国外交工作主要面临三项任务:一是应对随着多极化趋势发展带来的国际关系的种种变化,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格局;二是反对各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行径,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三是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和高科技迅速发展给我国带来的影响。

世纪之交,我国基本建立起全方位的外交格局。在构筑面向新世纪的对外关系格局时,我国既保持了同大国和发达国家关系的稳定与发展,也加强了同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既重视发展与各国的双边关系,也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既重视与各国政府之间的关系,也注重发展中国共产党同世界各国政党的关系;同时还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民间外交。

稳定和发展同大国和发达国家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外交的重点。90年代中期,我国领导人提出,要积极致力于发展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根据这一原则,我国先后同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和加拿大及欧盟建立和发展了面向21世纪双边关系的基本框架。

中国和俄罗斯互为最大的邻国。1991年苏联解体,中俄两国随即建交,实现了从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两国关系从此进入相互尊重、睦邻友好的新阶段。1996年4月,中俄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决心发展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关系的稳步发展促进了两国间遗留问题的解决。1991年到1999年,中俄经过谈判较好地解决了大部分地段的边界问题,在经济、军事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不断加强。

中国与美国关系健康、稳定的发展对整个国际局势具有重大影响。中国领导人一贯以战略眼光和长远观点来审视中美关系,坚持以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作为发展双方关系的基础,主张按照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精神,正确处理两国间的分歧,积极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1997年10月,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宣布将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尽管中美之间存在一些矛盾和分歧,但两国关系总体上保持了稳定与继续发展。

中国同西欧的关系在1991年基本恢复正常后,发展平稳。1994年9月,江泽民主席在访问法国期间提出了中国与西欧关系的四项原则,表示愿面向21世纪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1997年和1998年,中国与法、英两国先后宣布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对于欧盟这个重要的地区性组织,中国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中欧关系发展的举措。1998年,中国与欧盟发表联合声明,强调中欧愿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随后,欧盟决定,把对华关系提升到与美、日、俄同等重要的水平。在双方努力下,中欧合作显示出良好前景。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1972年实现邦交正常化和1978年签订和平友好条约以来,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进展。1998年,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访问,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宣言》,宣布中日两国将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关系”。同时,日方首次承认了对中国的侵略,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并与中方共同确认,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基础。

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维护和平与稳定,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目标之一。90年代初,中国同周边所有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此后,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不断发展。中国与中亚诸国建交,并和中亚诸国及俄罗斯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促成了旨在建立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中、朝、韩、美、日、俄六方会谈,为维护半岛及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中国与南亚各国的关系取得进展。1996年11月,江泽民主席在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提出了中国与南亚各国共同构筑面向未来的长期稳定的睦邻关系的五点主张,两国决定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面向未来的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随后,中国和巴基斯坦也宣布共同构筑面向21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为我国营造了有利的周边环境。

中国非常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关系。1996年,中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1997年底,双方发表了《中国——东盟首脑会议联合声明》,确定了双方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目标和指导双方关系的原则。在南海问题等存在争议的问题上,中国明确表示,愿同有关国家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及其他原则和法律制度,通过和平谈判妥善解决有关争议。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向有关国家提供援助,并履行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受到国际上的广泛赞誉。这些努力为中国与东盟在各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进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是90年代中国多边外交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历史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没有参加关贸总协定。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86年7月,中共中央作出申请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决定,并随即成立专门机构统一组织对外谈判工作。在历时15年的谈判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三项原则,即:世贸组织作为一个国际组织,没有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参加是不完整的;中国只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参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其权利和义务一定要平衡。经过不断努力和艰难谈判,中国最终同有关各方达成了协议。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中国的加入,使世贸组织向真正成为全球性贸易组织迈出一大步,并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加强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同时,中国还注重在联合国和各种国际性组织中发挥作用。通过一系列外交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