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与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与实事求是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小平同志看来,解放思想本身就意味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才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首先是解放思想”。小平同志认为,这是确定无疑的。

邓小平——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2]/张 牛

邓小平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归结到一点,就在于他能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当代中国在理论和实践上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课题。

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

改革开放是和解放思想联系在一起的。粉碎“四人帮”以后,在长期“左”的影响和“两个凡是”的束缚下,人们的思想禁锢在“本本”和个人崇拜之中,解放思想显然具有了重大的政治意义,其紧迫性和严峻性是毋庸置疑的。历史的发展要求思想的解放,邓小平支持和领导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核心正是要不要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问题。他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正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随着实践的发展,小平同志不断倡导解放思想,对解放思想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作了许多解释和发挥。

那么,是不是解放思想就意味着思想的自由自在,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就放弃实事求是了呢?在小平同志看来,解放思想本身就意味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这就是说,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实事求是指的是从实际出发,从事物的实际中去寻找事物本身的规律性,内部和外部联系,以及事物运动发展的方向和条件,力求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当思想僵化。束缚在各种迷信之中时,实事求是就要求人们勇于解放思想,冲破各种思想禁锢,去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敢于坚持真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才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首先是解放思想”。可见,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反之,实事求是又是解放思想的基础,这是因为思想的解放和勇于创新,并不是让人们脱离实际脱离客观规律去想入非非,凭良好的主观愿望去干客观规律不允许的事情。实事求是贯穿于解放思想过程的始终,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出发点、归宿和衡量标准。当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根本上正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也是要不要实事求是的争论。总之,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勇于创新,善于求是的风格,是邓小平思想最突出的特征,它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又是创立这一理论的逻辑起点。

二、社会主义与实事求是

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还表现在他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纠正了以往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根本任务等重大理论问题上的偏差和模糊认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特色”,即表示首先要结合中国的实际。邓小平说:“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正是在这个强调结合国家实际的前提下,小平同志明确反对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贫穷与富裕作为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标准。在他看来,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运行的机制和资源配置的手段,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可以运用,因此它们不是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独自具有的东西。同样,贫穷和富裕也不能作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尺度。正是在这种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在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几十年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实际情况的独立思考,是同传统社会主义观不同的新的社会主义观,是小平同志的巨大贡献。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其前提条件是对现阶段社会主义实践有确切的认识。从总体上说,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但是在社会主义这个过程中,是否也可以分为若干阶段或层次呢?小平同志认为,这是确定无疑的。明确我们现在所处的仅仅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他在总结建国以来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时得出的结论。1987年十三大前,他要求十三大报告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根据这一理论说清楚一系列改革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他说:“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可见,实事求是,从国情从实际出发来看待社会主义,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正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基础。

其他,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关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关于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政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关于判断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标准,关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等有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和理论观点,无一不是在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种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小平同志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强调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实事求是,正如他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的:“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

三、改革开放与实事求是

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小平同志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分析了我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地方,他说:“在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这表现在:在经济制度方面,“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在政治体制方面,“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小平同志指出,上述弊端,“同我们长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管理制度必须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有密切关系。”他认为,这是同社会化的大生产根本不相容的。因此,他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可见,小平同志改革思想的提出,首先是基于他对于我国现实情况的充分了解和调查研究,科学地把握住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具体性,从而才揭示出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正是在这个意义,小平同志才说,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可以说,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是他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际运用的光辉范例。

既然改革是不可回避的,是必然的历史潮流,那么,如何具体进行改革的实践呢?当然,首先是要解放思想,不唯“本本”。除此之外,小平同志还提出了要在改革的实践中大胆试验,也就是“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的思想。小平同志特别看重和倡导敢试敢闯的精神,他认为,只有发扬这一精神,才能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为此,他要求人们在改革的实践中采取边干,边总结,边改错,边提高的方法。他认为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这种鼓励探索,勇于试验的方法,无疑是立足于实事求是,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也是符合认识规律的。“试验”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其固有的本性就在于“求是”和“创新”。唯其“求是”,从实践出发来发现和解决改革中的问题,才能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的行动纲领、方针政策和战略;唯其“创新”,不怕“水深”和“滩险”,不怕“碰壁”,敢闯敢试,才能真正去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建设道路。

开放与改革是联系在一起的。小平同志指出:“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和开放的政策。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过去二十多年的封闭状况必须改变。”鉴于开放是如此重要,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总结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和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而小平同志之所以能够得出这一结论,正是他实事求是“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性所在。

四、发展与实事求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其实践功能和根本要义在于国家的全面发展,在于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也就是小平同志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怎样发展,如关于发展的速度、发展的战略、发展的环境、发展的机制等问题,就很值得研究和推敲。而对这所有的问题,小平同志都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给予科学的回答。

关于发展环境:发展环境是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从发展环境的角度对国际形势变化趋势作用判断,实际上是对发展机遇的判断。在这个问题上,小平同志实事求是地根据对世界形势新的观察和分析,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短期内不会打”。“我们希望至少有七十年的和平时间。我们不要放过这段时间。”在沿海地区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正是建立在对国际环境的这种判断基础上的。也正是出于这种判断,小平同志再三强调要“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这个“时机”,就是世界和平时期,就是世界各种关系发生大转折的时期,就是西方世界存在着我们可以利用的矛盾和机遇的时期。可以说,对于“机遇”、“时机”的关键性判断,没有实事求是而不是主观臆断的观察与分析,肯定是得不出来的。

关于发展战略:在此方面,小平同志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战略目标的提出,也首先是基于对我国经济现状实事求是的分析。在小平同志看来,我们的社会主义仅仅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也就是“不发达阶段”。“三步走”的总体战略正是考虑到了这样的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地制定出来的。

关于发展速度:要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是小平同志非常关注的问题。他从国家的政治独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国际竞争的压力三个方面说明加速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紧迫性。但这种紧迫性并不意味着不顾物力、财力的限制,不管总需求与总供给是否平衡而盲目加快经济发展。小平同志明确指示,要在稳定物价、币值的前提下,用适当速度发展经济。他在1988年6月一次接见外宾时说:“保持生产有较好的发展,不要追求太高的速度,当然太低了也不行。”1989年3月他又说:“我们现在的问题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得太快,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困难……我们的一条经验是发展顺利时要看到出现的新问题,发展要适度,经济过热,就容易出毛病。”这就是邓小平在经济发展方面所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为了真正加快建设速度,每年的发展速度必须适当,必须保持在社会财力、物力允许的限度内,也就是说必须把速度建立在社会总供给同总需求大体平衡,币值物价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否则超越发展可能,盲目追求高速度,必然会出现物价上涨,币值下跌,社会不稳定,欲速则不达。

综上所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蕴含着极丰富的内容,其理论基石是马列主义所倡导的实事求是。正如他所强调的:“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

(作者为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