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优势资源的开发与经济发展
一、新疆经济发展历程及发展战略的演变
新疆是我国西北的重要战略屏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新疆经济发展简要历史回顾
1.农业从小到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新疆虽然有优越的发展农牧业生产的条件,但解放前农业生产却非常落后,经营粗放,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畜牧业是逐水草放牧,靠天养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差。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长期实行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到1980年新疆实有耕地面积为4772.55万亩,粮食总产量仅为386.13万吨,棉花总产量仅为7.92万吨,种植业总产值仅为16.42亿元。
20世纪80年代以后至90年代中期,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依靠政策、科技等因素和农产品短缺及价格上调的拉动,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经济总量的巨大增长和农村生产力水平的第一次飞跃。1995年新疆实有耕地面积达到4692.39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730.16万吨,棉花总产量达到93.5万吨,种植业总产值达到315.01亿元。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是新疆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1995年至2003年,新疆农业进入巩固提高阶段。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新疆农业克服了农产品价格长期在低位徘徊、农业效益下滑的困难,坚持加大农业基础地位和结构调整,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轻农民负担,坚持发展特色产业不动摇,特别是大力实施棉花发展战略,大力推广多项综合科技,提升农业的综合技术水平,使新疆农业的产业规模、经济总量、单产水平、综合效益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优质棉花基地,瓜果园艺初具规模,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迅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饲料饲草业势头强劲,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第二次飞跃。2003年新疆实有耕地面积达4970.99万亩,比1980年扩大198.44万亩。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688.32亿元,其中种植业482.76亿元,比1980年翻了四番多。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6元。[31]
2004年至今,新疆农业生产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已经初步形成现代农业的雏形。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逐渐增加,中央和自治区各项惠农政策和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已经建成粮食2400万亩、棉花2500万亩、林果1300万亩及现代畜牧业四大基地。从2003年开始降低农业税率,至2006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实行小麦良种补贴、小麦收购价补贴、小麦农资综合补贴、小麦农机具购置补贴、棉花良种补贴等农作物综合直补政策。农业具备了年产800万吨以上粮食、250万吨棉花、1000万吨以上果品和园艺产品的生产能力。200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176.69亿元,其中种植业784.19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3元。新疆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32]
2.工业从无到有,初步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解放前新疆的现代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一公里铁路,没有一座像样的工厂和矿山,简陋的官办“工业”只有14家,产值176万元,职工总数不到1100人。新中国成立后,王震将军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节衣缩食,白手起家,在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兴建了六道湾煤矿、七一棉纺织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汽车修配厂、苇湖梁发电厂、八一面粉厂、新疆水泥厂等企业。到自治区成立的1955年,全新疆工业总产值达到4.06亿元。主要产品年产量为:布0.28亿米,纱0.37万吨,原盐2.25万吨,水泥1.59万吨,原煤64.5万吨,原油3.29万吨,钢材0.66万吨,发电量0.55亿千瓦时。从此,新疆的工业开始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起步。
自治区成立后,得到国家在投资、外贸、财政和金融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工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回顾走过的路程,大致经历了起步发展、曲折发展、全面发展、深化改革、新型工业化发展五个阶段。
1955—1965年为起步发展阶段。这十年中央和自治区用于工业建设的投资达18.38亿元,重点建设了冶金、电力、石油、化工、纺织、轻工、建材、机械等行业,为新疆工业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个时期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到196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3.77亿元,是1955年的3.4倍。其中重工业6.39亿元,轻工业7.38亿元,分别是1955年的5.31倍和2.59倍。大中型企业已经发展到41个。[33]
1966—1975年(“三五”和“四五”期间)为曲折发展阶段。这期间工业总投资19.74亿元,主要是进行“小三线”和“大三线”建设,建成了一些军工企业和一批“五小企业”。到1975年底,工业总产值21.41亿元。十年平均递增2.2%。[34]
1976—1988年为全面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按照中央的部署,积极落实“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围绕“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三番,年平均增长12%”的战略目标,制定了符合新疆工业发展实际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从1979年开始,按照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自治区先后实行了企业基金制度、利润留成、上缴利润包干、超收分成及亏损包干等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1983年,按照国务院企业改革要求,自治区先后实现了两步利改税,选择部分重点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完善分层承包责任制;推进企业现代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深化全民所有制改革。这一时期,工业经济在改革开放中得到全面发展,奠定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1989—2001年为深化改革阶段。1989年国家《工业企业法》颁布实施。 1992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自治区同年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办法》和部分配套改革政策,积极推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从1993年以来对国有企业实施了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科学管理的“三改一加强”政策措施。1995年自治区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开始起步,共有3652家企业完成了清产核资,选择了两家企业参加国家百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8家企业进行自治区级试点。这一时期,新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获得初步进展,企业改革在一些难点、重点问题上有所突破;一批试点企业在制度上和内部管理运营机制上开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模式运作;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剥离重组工作开始起步;新疆股份制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战略方针,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自治区出台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的意见》、《推进股份合作制的暂行办法》、《2000年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脱困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采取“抓大放小”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重大举措。坚持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坚持调整布局,收缩战线,择优择强,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到2000年,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全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121户进行了公司制改革,改制面达70%,列入国家脱困目标的107户国有大中型企业有70户实现了扭亏为盈。全疆7000多家各类公有制小企业有80%进行了改制。
2002年至今为新型工业化发展阶段。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工业发展要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党的十七大又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等战略决策。
自治区在2005年和2007年先后两次召开新型工业化建设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均作了重要讲话,提出“新疆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出路也在工业”,要求“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意见》,掀起了新疆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新篇章。优势资源转换战略进一步深化,新型工业化建设工作的着力点从过去主要依赖石油天然气逐步扩大到煤炭、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非金属等其他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大批大企业大集团先后入驻新疆参与经济开发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从2002年至2007年的6年,是新疆工业经济历史上发展速度较快,运行质量最好的时期。这一时期,新疆工业经济年平均增长13.6%,比改革开放前十年的平均增长高3.6个百分点,比1989年至2001年的深化改革阶段的平均增速高4.4个百分点。2007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把新疆建设成为全国石油天然气开采和加工基地、煤炭开发储备和煤气层开发利用基地、国家急需的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基地、优势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向西出口商品加工基地以及依托内地面向周边国家乃至欧洲的出口商品基地,为新疆新型工业化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到2008年,新疆工业增加值1790.70亿元,比上年增长15.1%。[35]
3.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斐然,为新疆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近十年,新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1978年至2008年,新疆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908亿元,是改革开放前30年总和的128.5倍,其中2000年至2008年,新疆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346亿元,累计新开工项目168个,建成投产119个。其中中央投资占60%以上,建成了一批能源、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对改变新疆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支撑新疆大开发、大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水利建设成就显著。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始终把水利建设摆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坚持不懈地兴修水利,拓展了绿洲面积,创建了新疆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水利建设成绩。相继建成了塔里木农业灌排和环保一期工程、乌鲁瓦提水利枢纽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水库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座增加到485座,水库库容达到70多亿立方米,极大地改善了新疆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居民用水的条件。目前,新疆正在大力推广节水灌溉,节水灌溉面积已超过129万公顷,对解决新疆缺水问题和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36]
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公路建设逐步推进,先后续建、新建了国道312、314、217、216线新疆境内段及68条省道和一批县乡公路。到2008年底,新疆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4.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08公里。相继建成了我国最长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和阿拉尔至和田的沙漠公路、吐乌大高等级公路、乌奎高速公路、奎赛高等级公路、和硕——库尔勒高速公路,结束了新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全疆15个地州市和所有县(市)全部通柏油路,99.8%的乡镇和98.7%的行政村通了公路。
高速公路与风力发电相映生辉
铁路运输从无到有不断发展。1962年兰新铁路铺轨到乌鲁木齐,结束了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六五”期间建成了全长475公里的南疆铁路吐鲁番——库尔勒西段,结束了南疆没有铁路运输的历史。“七五”期间兰新铁路向西延伸到阿拉山口。架通了亚欧第二座大陆桥。“八五”期间完成了兰新铁路复线建设。“九五”期间完成了南疆铁路西延工程建设。“十五”期间,新疆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精伊霍铁路开工建设。2005年后,新疆迎来了铁路建设快速发展的黄金期,目前在建的铁路共有10条,这在新疆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其中2004年底开工建设的精伊霍铁路是新疆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建成后将成为继兰新铁路后新疆向西开放的第二条国际铁路通道。
民航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已开辟航线155条、通航16万多公里,连接27个国家、42个国际地区(城市)和49个国内城市,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向东西两扇辐射的四通八达的蓝天丝路网,成为我国拥有航站最多、航线最长的省区。
管道运输逐步延伸。1958年建成了当时全国最长的克拉玛依——独山子原油输送管道,之后又相继建设了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双线)、轮南——库尔勒、鄯善——乌鲁木齐等输油和输气管道。2004年建成投产了目前中国距离最长、投资最多、运输量最大的“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全长4000公里,年输气量120亿立方米。中哈原油管道、乌鲁木齐——兰州成品油管道、鄯善——兰州原油管道相继竣工,“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又开工建设,到2007年,新疆油气管道总里程已达到6793公里,是全国管道运输里程最长的省区。一条重要的国家陆上战略能源大通道初步形成。[37]
电力工业迅速发展。以电源建设和扩大电网覆盖为重点,建成了玛纳斯二电厂、红雁池第二发电厂、伊犁火电厂、哈密二电厂、达坂城风力发电厂等一批骨干电厂,全疆发电设备装机容量由1955年的2.32万千瓦扩大到2008年的1090万千瓦,比1955年增长469倍。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东至哈密地区、西至克拉玛依、南至库车县、北到吉木萨尔县的220千伏主力电网。实施了全疆电网联网和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2008年发电量480.64亿千瓦时,比1955年增长872.9倍。
邮电通信建设突飞猛进。目前,新疆所有的乡镇都已经开通电话并进入长途自动网,92.1%的行政村通了电话。固定电话普及率由1989年的每百人0.54部上升到2008年的30.3部,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50.2部,固定电话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均居西部之首。互联网用户超过158万户。
工业园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以后,新疆才有了第一个开发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截至目前,全疆“两级政府”(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审批的工业园区(开发区)39个。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发展格局。截至2007年年底,自治区工业园区累计入驻企业6906家,就业人数达到20万人,企业累计完成投资772亿元。2007年,自治区工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93亿元,占全疆工业增加值的14%,同比增长37%,增速高于同期自治区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已经成为带动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38]
(二)新疆经济发展的战略演变
改革开放前,新疆主要是贯彻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没有形成自己的区域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在国家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新疆开始探索自己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新疆经济发展战略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完善,大致经历了以下演变历程:
1.基地建设战略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央帮助新疆制定发展战略,于1982年首次提出了新疆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把农牧业、煤炭、石油、教育和科技等确定为自治区的战略重点,并提出在2000年把新疆建成全国的石油基地之一和煤炭基地之一。1983年,中央确定加快新疆开发的步伐,提出了开发建设新疆的整体战略设想,即:“开发新疆、开发大西北,使新疆和整个大西北成为21世纪我国一个重要的经济建设基地”,并考虑优先发展新疆。1986年,自治区党委制定了《新疆“七五”后四年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方针》,这就是:“要使新疆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从长远来讲,出路在于全面开发丰富的地下、地面资源。但是在‘七五’期间国家还不能大规模开发新疆地下资源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着重开发地面资源,大力发展农牧业和农牧业产品为原料的轻纺、食品工业,并以轻纺、食品工业为带头产业,带动其它各行各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必须加快地下资源的勘探……为促进新疆早日实现大规模开发建设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七五’时期(1986—1990年),新疆第一次提出了“三大基地”计划,即初步建立经济作物基地、畜产品基地、石油和能源基地。建设生产基地战略思想的提出开辟了对新疆经济发展战略认识的新时期,将原来的“农牧大区”的定位转向生产基地建设。
2.对外开放战略
1989年,自治区党委提出“全方位开放,向西倾斜、内引外联、东联西出”的发展战略方针。这个方针既强调了全方位开放,对外贸易多元化,又根据新疆的地缘优势提出“向西倾斜”,十分符合新疆实际。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继第二座欧亚大陆桥贯通,特别是国家实施沿边开放战略后,自治区又提出了“两线开放,贸易先行”和建设西北“国际大通道”,“联合走西口”发展对西贸易的新思路,勾划了以边境沿线为前沿,以铁路沿线为后盾,以“两线”城市开放为重点,形成点线结合、以点带面、辐射全疆的开放格局,明确了以地缘优势带动资源优势,贸易先行促进产品联动,把新疆建成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重要的商品生产出口基地的对外开放战略。
3.资源开发战略
随着开发新疆、建设新疆的不断推进,新疆面临着地上、地下资源开发和发挥地缘优势的机遇,自治区党委、政府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方针。如:“面向两个市场,抓住三大机遇,发挥两大优势,实现四个突破”。“两个市场”是指国际国内市场;“三大机遇”是指国家产业政策倾斜的机遇、第二座亚欧大陆桥贯通的机遇、石油大开发的机遇;“两大优势”是指资源优势、地缘优势;“四个突破”是指以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点,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方面有新的突破;发展大农业的同时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二、三产业方面有新的突破;继续抓好大贸的同时,在地贸、边贸上有新的突破;围绕石油勘探开发,在做好支援石油服务、发展相关产业方面有新的突破。上述战略可简称为“资源开发战略”。“八五”时期(1991—1995年),根据三大油田勘探开发的新形势,为了改变二元结构,打破中央企业、兵团、地方三足鼎立,自成体系的格局,使石油开发更好地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依靠行业主力,依托社会基础,统筹规划,共同发展”的方针,并根据塔里木油田和吐哈油田所在地巴州和哈密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发展“融合经济”的思路,强调走“融合各方优势,发展区域经济的路子”。
后来自治区党委又提出了“棉花启动、矿业开发、贸易兴边”的发展战略方针,实际上就是“一白一黑”发展战略的雏形。
4.以“一白一黑”为重点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
“九五”计划(1996—2000年)起步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对棉花、石油的需求,考虑新疆在棉花、石油生产和加工方面具有的优势和潜力,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不可替代作用,在国家的支持下,新疆进一步突出了以“一白(棉花)一黑(石油)”为重点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并把战略的重点放在依靠科技进步和对外开放,加快优势产业和产品开发上。提出要把新疆建设成全国最大的优质棉花生产基地、西北最大的优质纱布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石油和石油化工基地。
5.科教兴新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9年中央提出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新疆也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出了以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为基础,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并依据新疆实际,做出了扶优扶强突出重点,优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新疆经济发展战略思路的又一重大突破。天山北坡经济带是新疆现代工业、农业、交通、信息、教育、科技发达的核心区域,在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7年,天山北坡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占自治区的52%,地方财政收入占69.7%。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这个大背景下,新疆开始探索制定“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十五”(2001—2005年)末期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明确提出,进一步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发展的重点是:石油、石化工业,煤电、煤化工业,其他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特色农副产品加工,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发展高新技术等。
2003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从新疆实际出发,打破区域分割,实施融合发展,做出了加快推进乌昌一体化的重大决策。实践证明,把乌鲁木齐、昌吉这两块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融合在一起发展,成效是明显的。2007年,乌昌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区的31.2%,地方财政收入占32.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3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44.9%。[39]
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自治区党委、政府结合新疆发展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近年来,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加快南疆三地州发展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制定并实施了固边富民发展规划;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制定并实施了新疆较少民族发展规划,推进实施了“民汉”合校、抗震安居、牧民定居等建设工程;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出台了加快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制定并实施了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规划;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实施了循环经济试点、节能减排及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防沙、治沙、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以制定“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为统揽,提出了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全方位开放、科教兴新和人才强区、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总目标。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实施,为新疆的科学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8年,新疆生产总值4203.41亿元,比1978年增长18.6倍,年均增长10.4%,超过全国平均增速0.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改革开放之初的35.7∶47.0∶17.3调整为2008年的16.4∶49.7∶33.9。人均生产总值于2004年突破1000美元大关,达1019美元(11199元),2007年突破2000美元,达2229美元(16950元),在西部12省区中居第二位。新疆的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40]
二、新疆优势资源开发成效显著
(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1.突出棉花优势,做大做强国家优质棉花生产基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自治区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棉花生产,在科学技术上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使新疆的棉花生产迅速发展。从1991年至今,新疆得益于“八五”时期,国家把“新疆建成国家级优质棉生产基地”,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分别在“九五”和“十五”期间对新疆优质棉基地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明确提出将新疆棉区建成国家级年产150万吨优质棉生产基地;同时,自治区提出的“一黑一白”经济发展战略也极大地推动了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1986年棉花产量突破20万吨,1990年跃过40万吨,1995年增至93.5万吨,2005年达到195.7万吨,2008年达到301.55万吨。棉花生产总量的提高,使新疆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明显提高。从1994年以来,新疆的棉花实现了总产、单产、品级、人均占有量和调出量五个全国第一,并且形成了优质陆地棉、中长绒棉、长绒棉、彩色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已经成为我国不可替代的最大的产棉区和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棉花产业也在新疆的经济建设中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地位,棉花加工及棉纺织业仅次于石油,成为新疆工业第二大支柱产业。近几年,棉花及相关产业为新疆提供的税收约占新疆全部财政收入的15%。南疆棉花主产县棉花加工产值占工业产值的60%—80%,棉花加工、销售提供的利润占县财政收入的50%以上。棉花出口一度占新疆外贸出口额的40%,棉花不仅带动了纺织业、轧花业、榨油业、运输业和生产资料流通业的发展,还有效地提高了农民收入。[41]
2.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
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重视林果业的发展,始终把加快林果业发展作为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战略
棉花丰收
举措。2003年的自治区南北疆经济工作会议和2004年的自治区林业工作会议明确地提出把林果业发展成为继棉花之后新疆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4年《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出,两年内在环塔里木盆地建成1000万亩特色林果业产品产业带,把新疆尽快建成全国重要的林果产品产业基地和林果业大区,这些重大战略决策对加速新疆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新疆林果业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特别是2000年以后,全疆林果面积每年以百万亩以上的速度递增,总面积由1995年的225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450万亩以上,其中南疆环塔里木盆地已达1200万亩以上规模,初步形成了以杏、葡萄、核桃、香梨、石榴、红枣、苹果、巴旦木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主产区。2008年水果产量达到855.04万吨。林果业的产业优势进一步显现,在大农业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农民从中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一些林果业发展较早的县市,林果业收入已经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42]
3.加快传统畜牧业改造升级,促进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1979年5月,自治区党委下发了《关于农村牧区若干政策问题的补充规定》(试行草案)(即“农牧业14条”),进一步放宽饲养自留畜的限制。1980年11月,自治区党委又颁布了《关于当前农牧区经济政策的若干试行规定》,规定牧业主要推广包群到户、联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农村牧区社员饲养自留畜不受限制,鼓励和扶持社员发展家庭副业;积极试办牧工商联合企业。1988年以后,又全面放开了畜产品的经营和价格,使畜牧业生产全面与市场经济接轨,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004年作出了“新疆农村经济结构要实现以种植业为主到畜牧业为主的转变,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战略决策。2008年7月,自治区召开第三次全疆畜牧业工作会议,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新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疆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持续快速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把握“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两个方向,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四个原则,继续抓好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饲草料保障体系、动物疫病防疫体系、畜牧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将新疆建成国家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和对外加工出口基地,增强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支撑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上述一系列重大举措,有效地促进了新疆畜牧业的发展。2008年与1955年相比,牲畜存栏头数由1640万头(只)增长到4747.01万头(只),增长1.9倍;肉类总产量由6.75万吨增长到175.49万吨,增长25倍;奶类总产量由4万吨增长到209.06万吨,增长51.3倍;绵羊毛总产量由0.7万吨增长到8.4万吨,增长11倍;禽蛋总产量达到228.92万吨;畜牧业总产值318.23亿元;畜牧业占大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0%以上。新疆牧民定居、半定居户数占牧民总户数的80%以上。[43]
草茂羊肥
4.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新疆粮食安全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新疆粮食生产经历了几个大的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开荒造田,着力解决吃饭问题;60年代达到基本自给,略有贡献;70年代粮食生产停滞,出现短缺;80年代自给自足,恢复调出,尤其是从1984年开始结束了吃调进粮食的历史;90年代发展很快,出现结构性过剩;进入新世纪后,粮食生产出现下滑局面,针对粮食安全问题,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实施粮食“三步走”战略,采取积极措施,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实行种粮三项直接补贴,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保持了粮食总产800万吨以上的水平。近年来,新疆人均占有粮食保持在450公斤左右,除自给有余以外,还可少量调往内地省区,出口周边国家,确保了新疆粮食安全。60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一直强调粮食生产是基础的基础,始终把粮食生产摆在经济发展和农业、农村工作的首位,始终努力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力发展棉花产业的同时,仍然坚持实行“粮食自给有余,小区平衡”的方针,依靠科技的综合配套,主攻单产,增加总产,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关键性、基础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5.大力发展优势特色经济作物
新疆在大力发展粮食、棉花等重点农产品的同时,也积极发展油料、甜菜、啤酒花、薰衣草等经济作物和番茄、枸杞、红花等红色产业。
新疆油料作物生产过去比较落后,到1978年亩产只有34公斤,人均8.5公斤,长期吃调进油。后来引进油葵优良品种,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86年总产量达到41.64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3倍多,人均占有30.3公斤。油料不但自给还有较多的富余,支援兄弟省区市。2008年种植28.67万公顷,总产量60.44万吨,人均占有量居全国前列。[44]
甜菜是新疆重要的优势经济作物,甜菜制糖业曾占全疆轻工业产值的1/4以上,发展甜菜制糖业对新疆的经济有着重大影响。1988年国务院决定将新疆列为国家重点甜菜开发区,选定条件好的县场,加大投入,进行甜菜基地建设。1990年甜菜种植面积达到6.69万公顷,2008年达到7.11万公顷。新疆甜菜单产过去低而不稳。1949年亩产量仅为133公斤。1980年开始单产直线上升,1995年达到2702公斤,比全国平均高1.01倍,在全国居首位,2008年达到4115.1公斤,继续居全国首位。甜菜总产量1995年288.1万吨,占全国的20.6%,仅次于黑龙江省居全国第二位,2008年甜菜总产量438.88万吨。食糖生产从无到有,1980年开始实现食糖自给有余,1995年产糖30.18万吨,人均18.18公斤,为全国的3.88倍。2008年产糖53.77万吨。现在新疆的甜菜制糖生产已经超过黑龙江省,居全国第一。[45]
新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非常适宜啤酒花生长,啤酒花业已经成为新疆特色产业之一,2008年面积5054.9公顷,产量1.5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居全国首位。[46]
薰衣草油是香料工业的重要原料,产量在20世纪70年代前不足1吨,1989年接近20吨,占全国的90%以上,已经成为我国香料的主要产地。2008年种植面积达1200公顷,薰衣草油产量64吨,已经成功开发伊帕尔汗、解忧公主等知名品牌化妆品打入全国市场。
新疆的番茄制品业过去发展缓慢,1998年至今,一直保持高速发展势头。目前,全疆已建成番茄加工生产线137条,年生产能力达80万吨以上,继美国和意大利之后居世界第三位。2008年新疆工业番茄总产量683.03万吨,加工番茄制品47.26万吨,占全国番茄制品产量的90%以上,出口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4以上,已经成为全国工业番茄种植与加工规模最大、出口最多的生产基地。
新疆的枸杞1966年从宁夏引进,1980年自治区确定精河县为枸杞生产基地,1998年精河县被国家农业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枸杞之乡”。经过多年辛勤培育,已经先后培育出十余个枸杞优良品种,并推广到南北疆的广大荒漠平原。目前新疆枸杞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31万公顷左右,年产枸杞1.46万吨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居全国首位,已经成为全国四大枸杞主产区(宁夏、河北、内蒙古、新疆)之一。
新疆是全国红花主产区之一。1979年至1981年种植面积2万公顷以上,总产红花籽1.2万吨左右,收购干花800吨左右,均居全国首位。目前,新疆红花品种资源占全国50%以上,年产量达6万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47]
(二)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1.加快建设石油天然气开采和加工供应基地
20世纪50年代,在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发现了新中国第一座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进入80年代,塔北沙参2井的重大发现,展示了新疆具有形成大型油气田的前景。1984年,中石油在塔里木盆地北部打出一口高产油气井。根据国家“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方针,在准噶尔、塔里木、吐哈三大盆地展开了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现已发现80多个油气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8.2亿吨,居全国陆上石油储量第二位。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4万亿立方米,居全国陆上天然气地质储量第一位。建成了准噶尔、塔里木和吐哈三大油田,以及克拉玛依、独山子、乌鲁木齐、库尔勒、库车、泽普等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石油化工产品加工基地。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油品、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化肥、轮胎等多种石化产品生产能力。近年来,新疆原油产量年均增加100多万吨,原油增长量连续18年居全国第一位。2008年原油产量2722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原油加工量1771.42万吨,居全国第七位;天然气产量236.0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位。自2006年以来,实现了产量、增量、外输气量三项全国第一,已由天然气资源大区转变为生产和输出大区。油气产量7794万吨,已超过大庆油田,跃居全国第一位。石油天然气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占新疆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1.6%和62.9%,已成为新疆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最具资源优势及发展潜力的产业,同时,也为保障国家能源供给作出了积极贡献。[48]
全国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工程独山子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项目、乌石化大化肥改扩建项目、联合化工4万吨聚甲醛项目等一大批工程正加快建设。新疆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和加工基地。
新疆独山子炼油厂夜景
2.建设煤炭开发储备和煤层气开发利用基地
新疆煤炭资源丰富而集中,而且品质优良,煤炭预测资源量2.19万亿吨,占全国预测资源总量4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疆煤炭工业已形成煤田地质勘探、设计施工、煤田灭火、应急救援等门类齐全的煤炭工业体系,建成了乌鲁木齐、哈密三道岭、艾维尔沟三大煤炭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昌吉硫磺沟、塔城铁厂沟、拜城铁力克、和田布雅等18个中小型矿区。2008年,新疆煤炭产量达到6063.92万吨。[49]
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新疆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并成立了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充分利用新疆煤炭、水、土地和环境容量等资源组合优势的基础上,自治区编制了《新疆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新疆伊犁伊宁煤化工基地总体规划》。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走煤——电——化能源利用产业一体化道路,建设我国特大型煤电煤化工基地,促进煤炭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十一五”期间新疆将重点建设吐——哈商品煤东输基地、准东煤电煤化工基地、伊犁煤化工基地、库——拜煤焦化基地和克拉玛依——和丰煤化工基地。同时,积极推进煤层气勘探开发,实现煤炭勘探开发、加工转化和煤层气产业的有序发展。
丰富的资源优势、优惠的开发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着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大投资商纷纷涌入。仅仅两年时间,国内一大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如神华、鲁能、华能、新汶、潞安、徐矿、华电、开滦、兖矿、大唐等进入新疆,勘探开发煤炭资源,建设煤电一体化、煤化工基地。2007年6月12日,投资60亿元的准东煤电、煤化工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帷幕。新疆煤炭外运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兰新铁路双复线和“一主两翼”运煤专线即将开工建设。
3.建设国家其他急需的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基地
新疆地质构造独具特色,成矿条件得天独厚,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在全国现有的167种矿产资源中,新疆就有138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119种,目前已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95种(含亚种),有44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其中24种居全国前5位,6种居全国首位,是我国矿种最多的省区。已探明保有资源储量的矿产中,天然气、天然沥青、钠硝石、蛭石、铍、白云母居全国第一位,石油、镍、铯、钾盐、膨润土居第二位,煤居第四位,锂、铬、铜居前十位。
新疆已发现5000余处矿产地(点),其中已上储量表的矿产地3695处,广泛分布于“三山两盆”。已开展勘查评价的矿产地969处,其中勘探175处,详查259处,普查246处,预查289处。
截至2008年,全疆非能源固体矿产矿山企业2720个,开发矿种97种,矿业产值117.7亿元。其中铁、铜镍、铅锌、金、稀有金属、钾盐、钠硝石、膨润土、蛭石、饰面石材矿山企业394个,矿业产值49.58亿元,占全疆非能源固体矿产矿业产值的81.16%。
4.建设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近年来,随着新疆农业农村经济蓬勃发展,新疆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也突飞猛进,已成为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主要有以下特点: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速度加快。目前,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842家,资产总额651亿元,实现营业收入755亿元,占全疆工业的19.9%,出口创汇7.6亿美元,农产品加工从业人员23.84万人,占全疆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49.7%。目前,新疆拥有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186家,其中国家级23家。资产总额370多亿元,销售收入290亿元,上缴税金9.03亿元,带动了订单农户近190万户,基地种植面积1750万亩,基地牲畜养殖近300万头(只)。
产业技术水平提升,产品质量有所提高。新疆目前有研发机构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94家,国家或自治区认定的高新科技企业29家。全疆特色农产品加工产品有10个获国家名牌产品称号,58个获新疆名牌产品称号,占全疆名牌产品总数的36%,位居新疆各工业行业之首。94家企业139个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55家企业101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65家企业77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204家企业292个产品通过QS认证。
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新疆杏种植面积320万亩,核桃种植面积305万亩,红枣种植面积299万亩,葡萄种植面积134万亩,番茄近100万亩,香梨75万亩。[50]
5.构建国家陆上能源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大通道
构建能源资源陆上安全大通道是我国打破能源资源瓶颈、突破“马六甲困局”、缓解西方敌对势力对我海上能源安全通道钳制与威胁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矿产资源需求的激增,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原油进口对外依存度高达45%以上,是世界上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到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预计将达60%以上。而一些战略性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已经接近或超过50%。目前,经过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全球敏感地区输入中国的石油,已占我国进口石油总量的80%以上。国内石油需求对中东和海上通道的依赖已构成我国能源安全的巨大风险。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中亚及俄罗斯能源资源极为丰富,其中中亚石油天然气资源量仅次于波斯湾,为世界三大成矿带之一,是举世公认的21世纪全球最具开发潜力的能源资源宝库,也是我国最直接最安全的能源资源战略供给区。我国与中、西亚国家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经济互补性,尤其是近年来新疆与中亚周边国家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对接上优势日益凸显,周边国家的资源已经成为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局面逐步形成。新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通过新疆构建我国能源资源陆上安全大通道,是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战略格局变化的必然选择。面对我国能源资源短缺的现实,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快我国陆上能源资源安全大通道建设,把和平利用周边国家能源资源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
6.实施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自治区实施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对推进新疆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自治区国资委先后引进15户代表我国先进生产力水平的大企业大集团与监管企业实施战略重组,引进股权性投资160多亿元。仅2008年,就有国药集团、葛洲坝集团、华融资产公司、中国物流公司、青岛建设集团等一批有实力、有信誉的大企业大集团进驻新疆,分别重组了新疆药业集团、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局、国际信托公司、医保实业公司和新通集团等新疆国有企业。自治区经贸委按照“鼓励和支持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以资产为纽带,对我区的各类企业进行改组改制改造,建立战略联盟,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优化整合资源配置。重点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持续盈利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和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立足本地资源和地缘优势,以招商引资为重要抓手,大招商、招大商,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全面参与自治区各项经济建设。
目前,新疆已经引进大企业大集团160多家,不仅有效解决了自治区国有企业规模小、自我发展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后劲和活力,有力促进了石油石化、煤炭煤电煤化工、冶金、有色金属、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自治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了生产力布局,提高了产业集中度,为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建设增添了动力。
三、新疆优势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区情出发,是探索符合新疆区情发展路子的重要法宝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先导。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每一个重大进展,都是解放思想,冲破僵化体制和陈旧观念束缚的结果。解放思想是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新疆各项事业新局面、取得新成就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更加自觉地把新疆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之中,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确保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在新疆的贯彻落实,始终坚持把中央精神与新疆区情实际紧密结合确立,把外地经验与新疆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统筹兼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发展的平衡性与协调性,才能在实践中走出具有新疆特色的发展路子,使新疆各项工作充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造福各族人民群众。
(二)深化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开拓创新,大力推进各方面各领域的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措施,努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违背科学发展观的矛盾和问题,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不断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发展融合经济,坚定不移实施以“一白一黑”为重点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快速提升新疆新型工业化的整体实力,集八方之力,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必将贯彻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并且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才能推动新疆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新疆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没有发展,特别是没有科学发展,什么问题都会出现,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立足新疆实际,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深化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狠抓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理念与模式,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保证经济实现长时期的又好又快发展,逐步缩小与沿海和内地发达地区的差距,始终保持了发展速度比周边国家快、人民生活比周边国家好的优势,赢得了各族人民群众的广泛赞同。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繁荣富裕和谐新疆必须长期坚持、贯彻始终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更是硬道理。
(四)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是推进新疆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
新疆的稳定事关全国大局,实现新疆长治久安,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各项重大决策,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不动摇,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坚决打击“三股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必须始终着眼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眼于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团结稳定,凝聚全区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坚定不移地开展反分裂斗争,坚持标本兼治,不断加大治本力度,进一步巩固维护新疆稳定的政治基础、组织基础、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的主动权,才能够确保新疆社会政治大局的长期稳定,才能够营造良好的改革发展环境。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吴筠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