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槱,1917年10月出生。1997年入党。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杨槱教授主持设计“瀛洲”号巡逻艇、1.5万吨自卸运煤船等多型船舶,主持并领导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海船稳定性规范》。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水运与海洋工程系统的技术与经济论证方面的研究,促进了这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首先发起研制海洋货船设计计算机集成系统,主持编制的“主要尺度分析程序”与“型线设计程序”等已编入该系统,为我国造船科学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1世纪以来,从事船舶史和航海史研究,并出版了《轮船史》、《帆船史》等著作。
口述:杨 槱
采访:王 滢 刘 顺
整理:刘 顺
时间:2011年1月6日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浩然科技大厦
我小时候,跟随家人走南闯北坐了很多的船,在上海、广州的江面上看到很多外国船。我们都知道,侵略中国的外国列强正是从海上来的,坐的正是当时较先进的轮船。他们对中国的侵略,靠的就是坚船利炮。从那时起,我就立志要学习造船技术,将来为祖国的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立志加入中国共产党
坦诚地讲,新中国一成立,我就对中国共产党十分有信心!从小我就与共产党人士有所接触,因为我父亲最好的朋友,也就是给我取杨槱这个名字的人,是一名早期的共产党员。早年在中学读书时,有一名在华南地区负责宣传工作的共产党员教我们语文。因此,我一直对共产党印象很好,我崇敬共产党员。
中学一毕业,我就去了英国读书。当时我参加了中国海军,这是一支受国民党控制的队伍,但是我思想上对共产党抱有很大的希望。我深知,共产党是穷人的队伍,我也知道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因此,我一直坚信共产党。解放前,海军机械学校的很多同事都选择去了台湾,我坚决不去,因为我已立志要加入共产党,愿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解放后,组织上安排我到大连工学院工作。我思想上向党组织靠拢,但是没有付诸行动。因为我以前为国民党工作,况且还没有为新中国作出一点贡献,没有入党资格。抗美援朝时,我参与了援助工作。回来之后,我立刻向学院支部书记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他告诉我,我的入党志愿书和人事关系已转入上海交通大学。就这样,我的入党问题被暂时搁置了。1956年,赶上党和国家倡导民主党派大发展。当时上海交通大学最大的民主党派九三学社真诚地邀请我加入,我把这一情况主动向船舶系领导反映。领导们大力支持我加入民主党派,并善意地提醒我,加入九三学社可以接触很多知名的学者和教授,对学校和我自身的科研发展都有利,入党的问题以后慢慢谈。于是,我就加入了九三学社,很快成为干部,成为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但是,我的信念始终没有变,始终以一个中共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文革”以后,我成了九三学社上海市主任委员。这时,我又向组织提出了入党的申请。领导们都劝我说,你在党外可以接触更多船舶海洋方面的精英,对我国的造船事业更有利。他们希望我从民主党派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再考虑入党的事情。就这样,在我从领导和教学岗位退下来之后,1996年我再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中共上海市委请示中央,我成了预备党员,第二年就成了中共正式党员。虽然我入党比较迟,并不是一名老党员,但我坚决拥护党的纲领,志愿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党组织要我去哪我就去哪
我从来没有要求调整过工作,党组织要求我去哪我就去哪。
在组织分派任务上,不管我熟悉不熟悉、适合不适合、有没有把握做成功,我都遵照组织的安排努力去做。总之一句话,做一切党和国家要求我去做的。如果做成功了,我自己也感到很欣慰!作为共产党员,最重要的就是少为自己考虑,多为党和国家考虑。只要有新任务下达,我必然去承担,边干边学,知识增加了,事情也办好了,就是一种很大的乐趣呀!
我这一辈子忠诚、老实。我能在历次运动中免遭伤害,估计与这有很大关系。忠诚、老实,就能获得同志的信任,获得信任对我专业发展帮助很大。当然,忠诚老实不是自己吹出来的,我的所作所为别人是看得见的,群众的认可才是最令人欣慰的。
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
我是这么想的:尽管年龄大了,也从相关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是我还有能力为党和国家做点事情,我要为人民服务一辈子!
我曾经向别人吹牛道:尽管岁数不饶人,但是我耳聪目明、健步如飞。我想,既然目前头脑还算清楚,还可以动手做些事情,就不能浪费时间!有的老人喜欢打打麻将,有的老人喜欢画画,但我过去没有这样的习惯,所以还是从我的老本行出发贡献一些力量。我的知识面还是很宽的,加上我国的海洋意识还有待提高,我就考虑出版些海洋、船舶方面的著作。我先后写了《帆船史》、《轮船史》、《郑和下西洋史探》、《话说中国帆船》和《人、船、海洋的故事》等著作。另外,我写这些著作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国的海洋意识还很薄弱,必须号召大家关注海洋,提高海洋意识。敌对势力正是想在这方面制约我们。因此,如果我们不重视,不花力气,将来恐怕会受制于人!我国海洋历史很悠久,古代就有海上丝绸之路。我觉得,每出版一本海洋船舶方面的书,就能带给我很大的快乐!我以后还要写,要关注整个人类的发展。我正在学习世界历史,思考人类形成、成长和未来的前途,也包括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前景。我想,老有所学,有所成就,不断进步,是我最大的快乐!
杨槱在工作中
对造船来说,我一直主张利用现代技术、经济来分析什么样的船对完成某一项任务最有利,即效益最大。我认为,要造船就应该既懂技术又懂经济,不能认为效益只是经济学家的事情。过去我们工程失败的不少,浪费了国家的宝贵资源!因此,我就利用了钱学森的系统论、数学中的选优和统筹理论、现代计算机技术来分析造船,这样的话,考虑会更全面些。
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起好带头作用。作为党员,就要多挑担子,多干实事!当然,组织性和纪律性一定要强,这样我们社会主义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效果才能更好!
采访札记
永续先锋精神
杨槱作为中国造船界第一位院士,兢兢业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成就卓越。省吃俭用的他,坚持把自己毕生积蓄捐赠给学校设立奖学金,帮助困难家庭的孩子完成学业。很显然,这就是优秀共产党员的先锋精神。21世纪以来,杨老年届耄耋,他虽不再造船,却还在造梦。他开始从事船舶史和航海史研究,出版了《轮船史》、《帆船史》等多部著作。更令我这个晚辈肃然起敬的是,其中30万字的《人、船与海洋的故事》的第一稿,是杨槱教授一字一字输入电脑写出来的。可想而知,对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而言,这是多么的不容易。
对这样一位功勋卓越的科学家,我们不仅要永远铭记他的成就和贡献,而且要永续那种忠诚老实和不断学习、不断前进的先锋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