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引滦入津两大水利工程

引滦入津两大水利工程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天津城市发展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根治海河、引滦入津两大水利工程是社会主义中国造福人民的重要之举,更是天津人民永久的记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天津市委和市人委对海河进行了三大工程改造,即在海河口建闸、污水系统改建和农田排灌系统改造等三大工程,初步改变了海河长期存在的“咸淡不分”和“清浊混流”现象,基本解决了天津市工农业生产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的水源问题。

水系津门 情暖人间——根治海河、引滦入津两大水利工程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九河下梢的天津,水更是这座城市宝贵的生存之源。在天津城市发展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根治海河、引滦入津两大水利工程是社会主义中国造福人民的重要之举,更是天津人民永久的记忆。

一、根治海河工程

1963年11月17日,毛泽东的“一定要根治海河”的题词,凝结着对海河儿女的深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人民的亲切关怀,已永远镌刻在海河儿女的心中,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追述这段难忘的历史可以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中国为民造福的创举。

海河位于华北平原的东部,由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大青河、永定河等5大支流汇合而成,由西北向东南流经三岔河口贯穿天津市区,至大沽口处注入渤海,全长70多公里。海河自古以来就养育了天津人民,对天津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海河及其支流,是天津市工农业生产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的水源,对天津市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但是,海河未经改造以前却曾经给天津人民带来过不少灾难。据记载,从1368年到1948年的581年间,海河流域发生过387次严重水灾,天津市被淹泡过70多次[5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天津市委和市人委对海河进行了三大工程改造,即在海河口建闸、污水系统改建和农田排灌系统改造等三大工程,初步改变了海河长期存在的“咸淡不分”和“清浊混流”现象,基本解决了天津市工农业生产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的水源问题。1963年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发生后,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中共河北省委、省人委制定了防洪、滞洪、泄洪的具体方案,领导上游地区和天津市协同作战,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抗洪救灾斗争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1963年11月17日,毛泽东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指示,周恩来亲笔题词:“根治海河为民造福”。从此,揭开了根治海河的新篇章。几十年来,天津人民先后治理了南运河、子牙河、独流减河、大清河,开挖了永定新河、北京排污河、潮白新河、子牙新河,使海河流域的泄洪能力由治理前的每秒4620立方米,扩大到每秒24680立方米。1998年以后,为进一步提高天津城市的泄洪能力,市水利局在永定河、独流减河一线,建立了城市防洪圈,使中心城市的防洪能力达到了200年一遇。海河这个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曾给天津城市多次带来灾害的河道,彻底改变了面貌,成为保障人民生活,促进天津城市发展的河道。

(一)改造海河工程

海河作为一条水源河道,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曾存在诸多问题。海河是一条潮汐河道,每天有两次涨潮、落潮。上游来水不足时,海水就要乘潮上溯,进入市区,造成咸水淡水不分。海河又是一条排水河道,市区和塘沽区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历来都是直接或间接排入海河,造成海河清水和浊水混流,严重影响了居民饮用水的质量。海河流域全年降水量极不平衡。每年春季降水量很少。上游来水不足以压制咸水上溯和稀释河中污水,使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受到严重影响。

海河的“咸淡不分”和“清浊混流”,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历代未能解决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市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期间,为了抗御洪水的威胁,集中力量对已有河道堤防进行了修整、加固,以增强防洪抗洪能力。先后修复西南大围堤,疏浚新开河,重点修复南运河、北运河及市区海河护岸,开挖独流减河,兴修独流减河左堤和子牙河右堤护坡,整修小淀分洪滞洪区以及加固北大港围堤等。经过整修后,天津市的河道堤防抗洪能力普遍加强,顶住了1950年、1954年等几次大的洪水威胁,大大减轻了高水位对海河干流的威胁。但由于河道淤积,一些防洪工程上得急,上得快,工程质量差,遗留不少问题,未能改变海河中下游河道狭窄、无入海出路的状况,洪涝灾害仍然不断发生。1958年夏季,天津市委和市人委决定进行海河改造工程,并决定成立海河建闸和下水道改造工程委员会,下设海河建闸指挥部和污水改建指挥部,统一领导,分工负责,以加速工程建设,决心通过在海河口建闸、污水系统改建和农田排灌系统改造等工程,使污水不入河,咸水不上溯,淡水不流失,将压咸冲污用的好水节省下来,保证工农业生产、航运和生活用水的需要。

海河口建闸工程包含防潮闸、拦河坝、渔船闸和引河等工程。防潮闸是在海河左岸挖一条引河,在引河口上建闸,平时防止海潮上溯,汛期调节海河水位。防潮闸长188米,宽64米,高18.5米,闸上是公路桥,两端为具有民族风格的4层建筑。拦河坝紧靠着防潮闸,在海河的古道上,坝长300米。它可以挡住海水灌入海河,又可以使河水不流失入海,使“咸淡分家”,海河变成一条河道水库。在防潮闸、拦河坝建成以后,再设渔船闸,就可以解决渔船从海河出入渤海的问题。污水改建工程是根据“清浊分流”原则,使污水不入海河,并除害兴利,进行综合利用。污水改建工程是根据天津市的地形和原有下水道分布情况,将流向海河的600多个污水口,分为7个系统5个出水口,分别由南北排污河排出。农田排灌系统改造工程,主要是在海河两岸各挖一条入海的排水河道,全长60余公里,与这两条排水河道相连的还有许多支渠,使城市污水和农田洗碱沥水直接入海。

改造海河工程规模之大,施工时间之短,在天津城建史上是空前的。全部工程投资达8000万元,相当全市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市政建设总投资的1.3倍。下水道埋管总长度200多公里,相当于天津市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埋管的总长度。仅建闸和污水改建两项工程,就要用各种建筑材料70多万吨;工程土方量达800多万立方米。海河改造工程的施工条件也很复杂。污水改造工程遍及全市,影响面很大,有30多公里长的管道要同时开工,许多条道路要断绝交通,还要拆迁许多房屋。建闸工地地区狭窄,土质不好,每天又有两次涨落潮,强潮流量达3000立方米/秒,对施工非常不利。

为了迅速完成这一工程,天津市委和市人委决定,从1958年7月1日开工,1959年3月基本完工;以后又决定提前在1958年底基本完工。当时正处在工农业生产全面“跃进”的形势下,劳动力、建筑材料、运输力量都比较紧张,施工准备时间也较短,从确定方案到开工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但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兄弟城市和地区的大力支援下[54],市领导、工人、农民、学生,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部队、居民委员会,组成了浩浩荡荡的义务劳动大军,建闸和污水改建工地义务劳动人数最多时达到10万人。这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职业的劳动者同心同德、艰苦奋斗。1958年12月28日,海河闸工程全部竣工。整个施工期间涌现出1309个先进集体和23923名劳动模范[55]

img24

根治海河劳动大军奔赴海河工地

12月29日,污水改建工程基本完成,市区168公里下水道干管和15座配套抽水站竣工放水,使市区每日31万吨污水归纳到5个出水口排向郊外。至此,由于防潮闸和下水道改建工程的完成,海河改变了长期存在的“咸淡不分”和“清浊混流”现象,成为清水河,城市水源紧张的状况得到明显的缓解。

开挖南、北两条排污河工程,于1959年3月10日全面开工。天津市委、市人委组织起5万人的义务劳动大军,于1959年底,将南排污河全部建成,排水能力达到9立方米/秒;北排污河完成自赵沽里至山岭子的部分,长21公里,排水能力达到3立方米/秒。1962年完成北排污河自山岭子到永和闸的部分,长11.7公里,排水能力达到13立方米/秒。至此,市区污水和农田咸水、沥水的最后出路也得到了统一解决。

中共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河北省和天津市的抗洪斗争,立即做出确保天津市,确保津浦路,力争缩小灾害面积的战略决定。天津市委、市人委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华北局、河北省委、省人委的指示,本着“从最严重的情况设想,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的精神,制定了各个阶段的治河计划。连续发出“给全市人民的公开信”,详细阐述这场斗争的成败是关系到河北省和天津市社会主义建设、关系到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中之重,动员全市人民与洪水搏斗。

全市近百万人参加了这场空前的抗洪斗争,50万人开赴前线保卫了长达600多里的堤防。在抗洪斗争中,全市广大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和各方面群众争先恐后报名上堤,出现了许多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上堤、全家齐抗洪的动人事迹。抗洪大军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在25孔桥泄洪工程的施工过程中,7昼夜遇到了3次暴风雨,道路泥泞,取土困难,但是人们高唱着《团结就是力量》,齐心合力,坚持战斗。天津市依靠这些人力、物力、财力,与洪水鏖战了一个多月,终于夺得了抗洪斗争的全部胜利,保住了天津市的安全[56]

在天津市全市人民奋力抗洪的紧要关头,全国18个省市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北京、上海、吉林、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山西、武汉、广州、福州、旅大等省、市给天津送来了大批防汛抗洪物资。当天津急需草袋的时候,北京立刻把自己备用的10万条草袋支援了天津。为把防汛物资及时送到天津,吉林省组织13个县、市的20多万工人、干部和居民,昼夜突击把100多万条草袋装上火车,三四天内就全部运到天津。为了保卫天津,铁道部指示运送防汛物资的车皮贴上红签,优先发车,各站对开往天津的火车都大开绿灯,一路畅行无阻。除了物资以外,北京等地还派出汽车队和潜水员、报务员等大批专业人员来天津,直接参加抗洪斗争。

为了保卫天津,河北省内外海河上游地区的人民胸怀大局、抢挑重担,主动分洪、泄洪,承担了极大的困难。庄稼、土地、房屋、财产遭受到巨大损失。

解放军在抗洪中更是立下了卓越功勋。投入抗洪的人民解放军陆、海、空部队达数万人之多。他们不怕困难,不避艰险,哪里出现险情、哪里任务最艰巨,他们就出现在哪里,为保卫天津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经过全市人民50个昼夜的奋力拼搏,于9月24日,终于解除了天津市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洪水的威胁,取得了防汛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在这次防汛抗洪战斗中,解放后修建的许多水利工程、特别是海河改造的三大工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海河上游新建的许多大型水库,在这次防汛抗洪期间,拦蓄洪水达几十亿立方米,削减洪峰2/3,大大减轻了洪水对下游的压力。解放后在市内各河修建的钢筋混凝土护岸14000多米,普遍加高培厚的各河堤埝,也大大增强了抵御洪水的能力。这些改造和治理海河的工程在这次特大洪水面前经受住了考验。

(二)根治海河工程

1963年8月初,河北省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等地区连降暴雨,引起海河上游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等地区上游山洪暴发,奔腾下泄,河水猛涨,并与平原沥水交汇在一起,直逼天津,形成天津历史上空前的洪水威胁。

虽经全省乃至兄弟省市和解放军部队的齐心努力,取得抗洪斗争的胜利,但这场特大洪涝灾害使海河上游的河北省遭受到巨大损失,也给国家增加了很大负担。

海河流域的治理是一个关系到全局的问题。海河流域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级领导都迫切要求下大力度根治海河。1963年9月21日,中央救灾会议决定全面治理黄河、淮河、海河。中共中央、国务院认为,“对于黄河淮河和海河这三大河系,必须制定一个上中下游全面治理的规划,列入国民经济建设长期计划,在若干年内,分批分期地逐步进行。并且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直属国务院,统一领导这项工作”[57]。1963年9月25日,河北省委、省人委《河北省今后15年至20年治洪规划初步设想》提出:要经过15年至20年的努力,达到完全能够抵御像1963年的甚至比1963年更大一些的洪水,以彻底改变河北省洪水为患的局面,为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58]

1963年12月13日,河北省抗洪抢险斗争展览会在天津市新华体育场开幕。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周恩来题词:“根治海河为民造福”;刘少奇、朱德、邓小平、董必武、彭真、谭震林、陆定一等,都先后为这个展览会题词。这表明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治理海河流域水患问题,已经将根治海河提上中央领导的议事日程。国家水利电力部根据毛泽东“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在北京成立了海河勘测设计院。在院长丁适存、总工程师冯寅和副总工程师郭起光等人的主持下,于1964年9月提出了《海河流域轮廓规划意见》(讨论稿),转年又拟定了《子牙河防洪规划》、《海河流域防洪规划(草案)》。确定了上蓄,中疏,下排,适当滞洪的防洪方针。《海河流域防洪规划(草案)》主要对海河流域山区水土保持和各条行洪河道的治理和骨干工程作了详细的安排。根据《海河流域防洪规划(草案)》,1965年7月中旬,隶属于河北省管辖的天津市同邯郸、邢台、石家庄、衡水、保定、沧州等有关县、市均建立了根治海河指挥部。由此,一场群众性的大规模的根治海河运动全面展开。

为了根治海河,天津市与邻近省市继续开挖和扩挖了一系列排洪排沥河道。1966年冬至1967年春,天津市和河北省协同作战,出动40万人,开挖了从献县到海口全长134公里的子牙新河、北排河。子牙新河可下泄每秒6000立方米的洪水,排洪能力增加了10倍多,北排河可下泄每秒110多立方米的沥水,从而为子牙河系打通了洪沥水的入海通道。1968年冬至1969年春,天津市和河北省共出动30万人,扩挖了长70公里的独流减河,泄洪能力达每秒3200立方米,比治理前提高了2倍多,通过北大港直接入海。同时扩建、新建了独流减河进洪闸和海口工农兵挡潮闸,之后又加固了北大港围堤,疏浚了马圈引河,为大清河系的洪水开辟了直接入海的通道。1970年冬至1971年春,天津市与北京市共同开挖了全长92公里的北京排污河;与河北省共同开挖了全长62公里的永定新河,泄洪量可达每秒5280立方米,给永定新河开辟了新的入海通道。1971年至1972年春相继疏浚了潮白新河并加固了堤防,黄庄洼以下开辟了新道,穿七里海入永定新河。到1973年,天津市共完成挖河筑坝土方1.06亿立方米、石方45万立方米、混凝土18万立方米,建成流量为每秒1200至3200立方米的大闸和500至1000米的大桥等大中型建筑物73座,小型建筑物2015座,挖河934公里,筑堤644公里[59]

经过1963年至1973年10年的奋战,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年对海河的改造,初步解决了洪水入海通道,建立了比过去完整的防洪体系,特别是在扩大和增辟了独流减河、子牙新河、永定新河等入海河道之后,海河水系的入海口由1963年的6个增加到11个,排洪入海能力扩大了5倍多,改变了海河水系上大下小、尾闾不畅和经由天津市区集中入海的局面。经过治理后,天津市境内的主要河道包括原有的海河干流和扩建增辟的独流减河、子牙新河、永定新河等19条一级河道,大型闸12座,中型闸34座,这些骨干设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确保了天津市的渡汛安全[60]

(三)海河的泄洪、保水工程

由于海河潮汐带走的泥沙量较少,河口淤积不断增加,使海河干流泄洪能力逐年下降。原海河闸设计,当上游水位2.6米、相应闸下水位为2.3米时,泄洪量为每秒1200立方米。1959年海河闸泄流每秒2100立方米,相应闸上水位2.06米,闸下水位1.08米。1963年大洪水时,最大泄量为每秒1698立方米,相应闸上水位2.94米,闸下水位2.3米。1990年估算在设计条件下,海河闸只能泄流约每秒250立方米。为改善河口泄流不畅状况,1973年汛前在闸下700—800米范围内,1975年汛初在闸下800—1200米范围内曾用挖泥船清淤。从1977年开始,每年在闸下2.1公里范围内清淤,除采用挖泥船清淤外,也试用过拖淤的方法。1977年至1980年前两年是试用拖淤的办法,后两年主要是采用挖泥船清淤,由天津市水利局负责清淤工作。累计清淤量161.3万立方米。1981年海河闸移交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海河下游管理局负责管理,清淤工作也由该局负责,清淤土方量一般年在50万立方米,采用挖泥船清淤,1981年至1986年共清淤314.08万立方米,共投资504.63万元。1986年因闸上游淤积严重,闸下2.1公里河道原有投资每年只能清1300米左右,大沽沙位逐年上移抬高,所以采用了加长清淤长度,适当减小挖深,进行闸上清淤和打通大沽沙的方案。通过清淤改善了河口淤积状态,提高了海河干流的泄洪能力,据1989年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所的物理模型试验验证,清淤对提高泄洪能力效果是显著的。[6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海河流域中、上游的开发,水的消耗量迅猛增加,各河系下泄量相对减少,春旱时节尤甚。到20世纪70年代初,海河干流的水量锐减。但降雨季节,雨水又无处容纳,形成农业生产需水与排水的矛盾。1972年大旱,海河、金钟河几乎断流,海河干流由一条时常给人民带来洪涝灾害的河流变成了一条不能满足天津市工农业生产与居民生活用水的河流。为此,天津市在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决定引黄济津,先后于1972、1973、1975、1981年引黄河水,1982年除引黄外,还引岳(河北岳城水库)水以缓解天津水荒。为了天津城市供水,为维持河口船闸通航和保护水质,1972、1975、1980年,曾先后3次在海河干流上拦河筑坝保水。

自1991年开始,天津市逐年对海河干流一些险工险段进行治理。设计标准是海河干流治理工程等级为二级,天津市区和塘沽市区为二级,郊区为三级,穿堤建筑物与所在堤段同级,行洪能力为每秒800立方米。2002年,天津市对海河中心市区河段进行大规模清淤。为配合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构筑“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滨河景观,到2005年9月累计完成清淤土方300.54万立方米,满足2000吨级船舶通航要求。2003年海河堤岸工程开工,到2005年底累计完成堤岸结构工程11.95千米,景观工程6.6千米。

海河干流经过40多年的治理,现已具备行洪、排沥、灌溉、供水、航运、旅游等多种功能。天津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各海河上游兄弟省市的大力协助下,取得了根治海河工程的巨大成就,极大地提高了海河干流的防洪、泄洪能力,确保了全市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使工农业生产免遭损失;同时确保了国家干线铁路、公路交通,通信干线和大港油田的安全,为进入21世纪天津市委适时科学地提出对海河两岸进行综合开发改造,要把海河两岸建设成为独具特色、国际一流的服务型经济带、文化带、景观带,以繁荣经济,扮靓津城,造福百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条养育了天津人民的母亲河,在不远的将来,经过综合开发改造,必将实现具有经济、景观和文化活力的世界名河的目标。

二、引滦入津工程

(一)工程的决策和组织机构

天津位于海河流域尾闾,城市用水历来依靠海河。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海河上游水库蓄水能力的不断加大、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量的逐年增加,海河水量不断减少,使天津受到严重缺水的威胁。为解决缺水问题,曾数次从北京密云水库调水接济天津。1981年春夏,华北地区干旱,密云水库不能再向天津供水,天津面临水源断绝的危险,企业不得不分批停产,甚至准备紧急疏散人口。在这危机时刻,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重要决定:引滦入津。滦河在距天津几百里外的河北省迁西和遵化地区,“引滦入津”就是把滦河上游潘家口和大黑汀两水库的水引进天津市。

对于天津城市缺水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早在1972年,周恩来就曾经指示水电部:“加速兴建潘家口水库,为天津寻求一个可靠的水源”。1981年5月,万里视察天津,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确定了潘家口水库主要保城市、保工业,即主要保天津、保唐山的方针,并且由此出发提出迅速进行引滦北线(即现在的引滦入津路线)的勘测设计工作。在此之前,天津市委召开了由专家学者参加的解决天津城市用水的专门会议,对引滦问题进行研究。经过初步分析,产生了走南线、北线引滦入津的两套方案。4月14日,天津市建委组织、带领33名专家、技术负责人,对两套方案进行实地调研,提出《关于引滦入津工程路线现场查勘情况的报告》,肯定了引滦走北线的优越性。5月8日,在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讨论通过了引滦入津北线方案。8月1日,水利部以最快的速度正式批复天津市的《引滦入津(北线)设计计划书》。

为了确保这项工程的顺利完成,1981年9月,天津市委、市政府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写报告,请求中共中央将引滦入津工程任务交给天津,由天津市委对这项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等全权负责。中共中央迅速批准了天津的请求,同时提出“一要保证质量,二要加快速度,三要尽量节约”的建设总方针,强调要把工程速度作为一个中心问题,全力抓好,向中共中央负责。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由天津市全权负责引滦工程后,天津市委、市政府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及时地组织起了一个坚强的有职有权的领导机构和统一的指挥系统。

一是采用点将的办法配班子。天津市委于9月27日召开常委会议,决定立即成立引滦入津工程指挥部,由李瑞环担任总指挥,并配备20位得力的副指挥,组成指挥部的领导核心。市委要求在全市范围内特别是在基本建设战线上调集优秀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工程指挥机构。按照“一有才干,二能当家,点谁送谁,组织保证”的原则,一周内将各部、室、处的领导骨干基本配齐,又根据他们的提名,半个月内从47个区、县、局抽调121名工程技术人员和337名管理干部,从而保证了干部质量,有利于上下配合,迅速开展工作。

二是组成了结构合理的领导阵容。引滦工程的组织指挥工作有很强的综合性,领导班子必须既有较高的工程技术水平,又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更要有综合的指挥才能。引滦工程的10名专责副指挥,2名是具有组织大中型工程建设经验的领导干部,4名是具有工程指挥经历或专业领导能力的工程师(其中两名是高级工程师),其余几位分别是财政经济、物资后勤、政治工作等方面的行家。所有重大的技术决策,则由高级工程师任组长的技术领导小组全权负责。

三是实行兼职专责的领导方式。各位指挥和部、室、处的负责人,都实行兼职专责。他们的主要责任和精力在引滦工程,但是仍然担任着市里各委、局的领导职务。这样安排,从组织上形成了全市支援重点建设的有利阵势,指挥部的各项决定都能很快传递到各有关系统,变成各方面的行动。

四是赋予指挥部以指挥建设的充分权力。引滦工程工期要求紧,在施工过程中随时可能遇到各种复杂情况,如果指挥部没有指挥工程所必需的权力,事事等上面批,工程质量和速度就无法得到保证。市委、市政府赋予了引滦工程指挥部:基建计划管理权,施工组织指挥权,资金灵活使用权,设备材料和生活物资调配权,勘测设计审批权,征地拆迁批准权。因此,在引滦建设上,“市政府有多大权,工程指挥部就有多大权”。各位副指挥都有权机动处置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各种紧急事务,对指挥负责。

五是建立统一的指挥系统。引滦工程的168个参建单位,既有施工单位又有勘测设计单位和设备制造单位,既有天津市的单位,又有中央驻津单位和部队单位,还有为建设这项工程来津的外省、市的单位,高峰时建设力量多达17万人。为了保证这支庞大的队伍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市委、市政府设立了19个包括土建施工、机电安装、通讯配套、水文管理等不同类型的分指挥部,所有参建单位,不论担负什么工作和什么隶属关系,都归指挥部统一领导。为了实行靠前指挥,在施工第一线设立了11个前线指挥所,对重点项目派出了责任处长,他们有权根据指挥部意图和现场的实际情况,及时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对随时出现的问题作出机断处置,把问题及时解决在施工现场。

坚强的领导机构和统一的指挥系统,使引滦工程指挥部的正确决策得以贯彻到底,沟通了设计、施工、设备制造单位之间的直接联系,利于在工程各个环节上密切配合。解放军第198师总工程师深有感慨地说:“20多年来,我参加了好几项大型工程建设,但像引滦入津工程这样,在项目如此之多,战线如此之长的情况下,安排的这样有条不紊,效率如此之高,是我所没有见过的。对引滦指挥部的正确决策和及时指导,我从内心里非常佩服。”[62]

(二)打好四个战役,确保工程质量

在引滦工程建设过程中,指挥部尽可能组织多个单位参加建设,制定“长线短打,合理插入,以提前通水为总目标”的最佳总体进度。并根据打隧洞任务艰巨,建泵站技术复杂,修水库、挖明渠土方量大等工程特点,科学、合理地部署劳力,极大地发挥了各参建单位的潜能,提高了工程效率和进度。

1982年5月11日,天津市委、市人民政府在遵化县城体育场召开万人大会,李瑞环代表工程指挥部进行工程总动员,引滦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在不到16个月的时间里,以113项保水工程为重点与102项配套工程齐头并进;以四次党委会,四个大战役为核心,在燕山脚下摆开了中国北方水利建设史上最宏伟壮观的施工战场。

第一战役(1982年7月至10月),以1982年7月15日党委召开的第一次全委扩大会议为开端,根据开工以来工程进度很快的有利形势,特别是天津水源日益紧张和广大人民群众盼水心切,以及减少一次引黄就能节约两亿资金的实际情况,全面分析了“1983年国庆节前实现通水”的建议。在这次党委会决议指导下,引滦全线掀起了群众性的迎“十二大”,向国庆节献礼活动。这个战役有66项工程开始施工,其中长64公里的明渠土方工程,由各区、县和市直系统,共计组织24个义务劳动民工工团(指挥所),按连、排、班建制,参加明渠土方大会战。通过第一战役,隧洞掘进4000多米,占总长的30%,实现了隧洞进口与1号斜井贯通。

第二战役(1982年10月至1983年3月),以1982年10月7日至9日召开的第二次党委扩大会议为起点。根据第一战役的进度情况,经过周密调研,天津市引滦工程指挥部认为提前通水的可能性日趋明显,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广大建设者向新的目标进军。这次会议作出决定:“提前三个月于1983年国庆节实现引滦入津”,并制定了确保这一目标实施的具体计划和措施。这期间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做过重要指示,并亲临工地视察慰问。1983年2月1日至3日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受国务院委托在津召开引滦入津通水协调会议,提出要按照“七月完工,八月试通水,九月验收,‘十一’通水”的统一部署,制定周密计划和措施。到1983年2月底全部通水工程均已进入主题会战阶段,其中半数以上工程完工。

第三战役(1983年3月至6月),以1983年3月9日至11日召开的第三次党委扩大会议为起点。会议认真学习了万里春节视察隧洞施工部队时所作的重要讲话,分析形势、明确重点、部署任务。在前两个战役取得重大战果的基础上,向全县发出“动员起来,决战决胜,为确保‘十一’通水,掀起大干三个月的施工新高潮”的号召[63]。按照会议的部署,经过两支部队的顽强拼搏,引水隧洞终于在3月28日全线贯通。5月17日,尔王庄水库挖土筑堤任务全部完成。至5月31日,12条大型倒虹吸工程完工。6月10日,三大泵站完成全部机电设备安装任务。113项通水工程完成92项,整个工程量完成了80%以上[64]

第四战役(1983年6月至9月),从1983年6月16日至18日召开的第四次党委全委扩大会议开始。会议在重点工程已经突破,难点工程均已全面攻克,全部工程进入后期收尾,提前通水大局已定的有利形势下提出“力争9月11日通水”的号召,要求做到高标准竣工,并对完工后验收、调试、运转、交接管理、物资回收等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到1983年7月底,113项通水工程(连同农田修复配套项目共201项)相继完工,全线具备试通水条件。从7月16日至9月1日,对引滦全线进行了分段通水试运行。8月17日14时,滦河水进入西河预沉池;14时50分和17时30分,分别送进芥园、凌庄水厂。8月24日上午10时胜利完成试通水任务,实现了全线试通水一次成功。

引滦入津工程经过广大引滦建设者的团结奋战,全市各行各业的通力协作和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力支援,自1982年5月11日正式开工后,仅用短短16个月的时间,先后克服了重重困难,全部工程开凿出的岩石达140万立方米,比国家要求提前两年实现全线通水。工程质量之好,速度之快,效益之显著,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好评。1984年8月,工程通过国家总验收,被国家质量奖评定委员会评为优质工程,获得19枚金质奖章,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邓小平为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题写碑铭,并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认为工程任务完成得又好、又快、又省,为全国重点建设树立了榜样。

(三)通力合作,八方支援

引滦工程是军民合作、地区合作、部门合作、城乡合作的榜样,是一曲社会主义大协作和全国支援重点建设的赞歌。为了确保引滦入津工程如期完成,万里受中共中央、国务院之命亲临天津坐镇,天津市副市长李瑞环担任总指挥,调集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日夜苦战,终于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国家计委、经委、水电部、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地质部、铁道部、物资局、建材局、建设银行的指导与帮助下,依靠全市人民的力量,依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依靠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特别是河北省、唐山地区、迁西、遵化等县人民的团结与协作,克服重重困难,于1983年9月11日,提前两年完成了引滦任务,把中共中央尽快通水的要求变成了现实。这一天,天津举城欢腾,许多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引滦工程解决了天津长期以来存在的城市用水问题。为纪念这一工程的胜利竣工,天津市在三岔河口树立了引滦入津纪念碑。

引滦工程的最艰巨、最关键的任务——引水隧洞的开凿,是由66军198师和铁道兵8师极其配属单位承担的,对于引滦工程的胜利竣工,他们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这两支部队1981年10月下旬接受命令,11月中旬即从四省两市的200多个施工、训练点上,挥师迁西县景忠山下。仅用4个月的时间,就在冰天雪地里完成了全部斜井的开挖和主洞掘进的准备工作。从1982年5月11日开始主洞施工,到1983年7月14日隧洞全部竣工,只用了一年零两个月,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多。在整个隧洞施工中,先后打眼放炮近100万个,穿越了357个断层、破碎带,排出470余万方的地下水。在这项最危险、最艰巨的工程中,有17人光荣牺牲,107人受伤致残。在施工过程中,两支部队共培养了各类专业技术骨干14000多名,占施工人数的70%,并涌现出大量的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先后有530个单位和3424人立功,22778人受奖,2113人加入中国共产党,2908人加入共青团[65]。他们不怕牺牲、敢打硬仗、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团结协作的精神,为引滦全线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带动了整个工程的建设,受到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

在勘测、设计和施工建设中,不仅集中了天津市和中央驻津单位的力量,还得到国家各委、办、局的帮助与支持,得到北京及各地几十个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协作。许多单位派出精兵强将参加会战,全力支援引滦。特别是河北省迁西、遵化两县人民,在修建潘家口、大黑汀水库中承担了淹地6万多亩、废除果树200多万株的牺牲,5万农民离开故土迁居他乡;在引滦入津工程中,主动承担并出色完成了50多公里的黎河整治,为引滦入津的成功做出了极为可贵的贡献。

在设备制造上,全线有1300多套设备是由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60多家企业承制的。不少企业在生产计划已经排满的情况下,热情承接引滦工程的订货,优先安排。所有承接企业都严把质量关,提前或如期交了货。有的企业还派出服务小组,到工地配合安装和调试,为实现提前通水创造了有利条件。

img25

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

在物资、设备运输上,全国有12个铁路局组织了近300个专列,公路投车12万台班,为引滦入津工程安全、及时运送货物380多万吨[66]

社会主义大协作,特别是跨省市、跨部门的协作离不开中央有关部门有力的指导与协调。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水电部部长钱正英曾多次来天津,对涉及天津、河北共同有关的问题组织协调,解决了征地、迁建、施工部队提前进入现场等重大问题,保证了工程的进度。指挥部先后16次派人向中央有关部委汇报,都得到了及时的支持和帮助。为了感谢广大农民为天津引水做出的贡献,天津市政府主动把一些在天津市场上还很紧缺的工业品送往沿途各县供应农民,加深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感情,使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协作更加积极。

(四)引滦工程造福人民

引滦工程的竣工,使干渴的天津重新得到了甜水的滋润,为天津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造福子孙万代的伟业。

引滦入津工程,为天津市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靠的水源和完整的输水系统。据引滦入津后5年的统计,天津工业生产平均以每年递增9%的速度向前发展,工业总产值增长了42%。按每吨水平均产值64元计算,可增产40多亿元。引来滦河水后,造纸行业满负荷运营,仅1984年统计,比前一年增加产量14.3%,增加产值14.8%。印染行业用了滦河水后,产品色泽鲜艳、染色牢度普遍提高,回染率降低到零。发电、纺织、食品加工、饮食行业等成效均十分明显,使农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据统计,天津的粮食产量自1979年后,由于连续4年干旱缺水,下跌两亿公斤。市民吃菜凭本限量,吃鱼更加困难。引滦通水后,大大缓解了城乡争水矛盾,农业用水相对增加,每年能为近郊供水3000万—5000万立方米,粮食生产连年增长,到1987年总产量达到16.8亿公斤;同时传统优质小站稻也恢复生产,播种面积从1983年的36万市亩,扩大到1988年的70万市亩。此外,近郊商品菜田生产,从1983年的7.3亿公斤提高到1988年的近8.3亿公斤,不仅产量增加,品种繁多,质量也大为提高,可保证四季供应,常年不断。淡水养殖面积也由1984年的17万亩,扩大到1988年的31万亩,淡水养鱼产量由1.3万吨,增加到4.8万吨,市民吃鱼难的局面得到改善。

引滦通水大大促进了天津的航运、交通事业的发展。海河干流专门作为天津水源河道的作用宣告中止以后,加上修建了海河二道节制闸,为进一步开发海河下段航运潜力创造了条件。3000吨以下的货轮,可直接驶进海河,使海河下段14个泊位能够充分利用,缓解了压港、压船现象。据通水后5年当中的统计资料,进出船闸的中、外货轮和各种船舶共35700多艘次,装卸进出口货物452万吨。由于港口吞吐量大增,促进了外贸事业的发展。

引滦入津为塘沽经济开发区的振兴创造了条件[67]。减少了地下水开采,有效地控制了地面沉降。引滦前因地面水资源严重缺乏,被迫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天津市区地表大面积沉降。引滦入津后,严格控制打井,并封闭了市区和近郊近400眼生产用水井,每年少采地下水4000万吨,有效地控制了地面沉降。

引滦入津工程为国家节省了投资。引滦工程的提前竣工,避免了1983年引黄济津的巨资消耗,同时也避免了引黄给河南、山东、河北3省引黄沿线带来因土地返碱而造成的农业损失,消除了在引黄前清理河道泥沙的负担;工程总计投资10.73亿元,按每年收水7亿立方米计算,每立方米基本建设投资1.53元,但1981年和1982年为解决天津用水问题,两次引黄,平均每立方米代价为0.7元,两次引黄河水的代价,相当引滦一次性长期的基本建设投资。此外,引滦入津工程比原计划提前两年竣工,建设周期缩短,使国家节约两年利息1.785亿元;同时,国家减少了两年的引黄济津投资,又为国家节约了4亿元。

引滦入津的成功为天津各行各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带来了勃勃生机,为天津的经济腾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今天,完善引滦入津工程,最大限度地提高收水率,保护水质,严密控制和消除污染的任务还很重。水仍然是制约天津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因素。引滦建设者所付出的辛劳和智慧,乃至宝贵的生命,天津人民永世不忘。他们所创造的引滦精神,将激励着天津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征途上不断开拓前进!

中共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刘小荣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