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探索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山西省委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夯实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重视探索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的有效途径,从而有力地保障和推动了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群众生活不断改善。“文化大革命”期间,山西省的基层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思想、组织、作风上造成了极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山西省委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夯实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重视探索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的有效途径,从而有力地保障和推动了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群众生活不断改善。

一、在全省农村集中整党,调整与整顿农村基层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和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及时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从1978年到1989年,全省各级党组织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了认真的调整和整顿。

(一)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集中进行整党

“文化大革命”期间,山西省的基层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思想、组织、作风上造成了极大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西省委认真总结“文化大革命”期间“学大寨”运动中“大批促大干”、搞“穷过渡”、取消自留地、搞“大寨工”(大概工)、关闭农贸市场、乱扣“反大寨”帽子等教训,彻底纠正了“学大寨”运动中“左”的错误。

1980年,中共中央83号文件转发了山西省委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经验与教训的检查报告,指出“绝不能用大寨这样一个典型的经验硬性指导农村所有地区和不同行业的各项工作”。为此,全省农村党组织和党员群众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并对“文化大革命”期间开展的农业学大寨运动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反思。

为了解决全省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山西省委根据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作出的整党决定和具体部署,在全省地、县整党结束的基础上,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到1986年4月,在全省农村集中进行了整党。

这次整党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做法,一是依靠基层党组织自己的力量,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派驻工作组;同时注意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坚持走群众路线。二是组织了联络员、巡视员、宣讲员队伍深入基层,对基层党组织掌握政策,引导群众,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整个过程自上而下,分期分批进行,边整边改,相互促进,保证了整党的顺利进行。

经过集中整党,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提出的“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四项任务,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有所增强,使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这次整党收到的成效是:在统一思想方面,一是继续清理“左”的影响,冲破“一大二公”的禁区,促进全省农村改革。二是深入进行了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教育,增强了党性,消除了派性,巩固和发展了全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三是普遍进行了理想、信念和宗旨的教育,改变了一部分党员干部共产主义理想淡薄、缺乏为人民服务观念,不懂得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知识的状况。在纯洁组织方面,进行了党员重新登记,对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党员进行了组织处理。在整顿作风方面,对乡村领导班子和村级财务进行整顿,收回各种款项4.77亿元;对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多吃多占等问题进行了查处,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在加强纪律方面,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引导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党章,进行纪律教育,提高了广大党员执行党的纪律、同各种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

总之,这次整党尽管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搞得一般化,甚至有个别地方走过场,但从总体上看,解决了不少问题,使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都有很大转变,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二)调整、充实和整顿农村基层党组织

从1981年开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逐步在全省广大农村推开。在这场伟大的变革面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不能适应,曾一度出现了“土地分到户,用不着党支部”的错误认识,全省有1/3的农村党支部处于软弱涣散甚至瘫痪半瘫痪状态;半数以上的党支部不能坚持正常活动;相当数量的党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中共山西省委先后发出了《关于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和《关于组织干部到基层蹲点帮队的通知》。省、地、县、乡各级党委分别派出大批干部,深入农村蹲点,帮助基层实行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同时,对在实行生产责任制过程中软弱涣散、领导不力的基层党组织进行了调整和整顿。

从1983年到1985年,共抽调了数万名省、地、县乡机关干部,连续3年对全省3.15万个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了调整、充实和整顿,使2/3以上的村党支部有了较大转变,软弱、涣散和瘫痪的党支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转化。调整后的农村党支部成员比原先减少了13%,支委的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5.5岁下降到40.5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由原来的40%上升到57%。

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村生产责任制在山西全省农村普遍实行,要求对农村党组织的设置加以改革。1984年1月,中共山西省委召开了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在继续完善和深化农村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省委组织部针对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农村生产队取消以后,要注意在没有建立党组织的自然村,逐步建立党组织。对于改革以来农村发展起来的一些乡办、村办企业,也要求根据实际,建立党的组织。在此基础上,根据中组部1986年“一号文件”精神,又对农村党组织设置作了进一步的改进。这样,改变了过去大队建支部、小队建党小组的模式,实行以村设立党支部,分行业设立党小组;在经济联合体中按行业设立党支部;外来党员多的城镇,在农贸市场中设立党支部或由县(市、区)工商局党组织直接管理,使农村党组织基本上适应了农村改革的需要。

(三)加强和改进对党员的教育管理

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后,特别是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农民进入流通领域,使农村经济“活”了起来。但另一方面给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和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了困难,出现了“活动无阵地,党员难集中,时间难保证”的现象。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对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是摆在各级党委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1984年,临猗县委针对全县部分农村在实行生产责任制时集体财产统统被“分光吃净”、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既没有场所又没有经费的状况,开始在七级乡试办乡党校,开展对全乡农民党员的集中教育。这一做法,得到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的重视。随后,1985年,山西省委又在怀仁县进行了乡镇党校试点,取得了经验,得到中组部的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截至1986年,全省乡镇基本上先后建立起乡镇党校,约80%的村党支部建立起党员活动室或党员之家,一些村民小组有了党员活动点,在全省初步形成“校、室、点”相衔接的新时期农村党员教育网络。

img46

1986年的晋城市西巷村党员活动中心

为了把党员教育与发挥党员作用紧密联系起来,全省农村基层组织还组织党员开展“党员奉献日”、“支部办实事、党员办好事”、“我为党旗争光辉”等项活动。把党员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员、“创先争优”评比表彰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党员教育的内容得到了充实,使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地、县两级党委组织部门,还积极利用电化教育的手段开展党员教育。选择本地有代表性的农民党员的先进事迹制作成专题片,到乡村巡回播放,用身边的人和事对党员群众进行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山西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逐步加强,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也逐步进入有计划的健康发展轨道。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省各级党组织根据中组部《关于妥善处理突击发展党员的意见》精神,对一些地区和单位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程度不同地存在的突击发展党员的问题进行了有效清理,对发展党员进行了控制,对有些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的农村基层党支部暂停发展。

从1986年开始,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在制定“七五”期间发展党员规划时,认真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特别是“六五”期间发展党员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按照中组部关于新时期发展党员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总方针,突出了从农村优秀青年和青年妇女中发展党员,适当增加了农村发展党员数量,从而使全省农民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构成有了明显改善。截至1989年底,全省共有农村基层党组织36515个,农民党员583382名,占全省农业人口总数的2.69%。

从“七五”期间发展党员总的情况看,由于各地普遍重视了在农村青年以及党组织力量薄弱的单位中发展党员,使党员分布更趋合理。“七五”期间共发展农民党员42332名,占发展总数的23.63%,比“六五”期间提高了4.47个百分点。但是,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截至1989年底,全省没有党员或仅有个别党员的行政村仍有243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0.75%,其中没有党员的行政村11个。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民党员文化水平偏低,年龄老化的现象仍较为突出。

(四)建立和完善党组织制度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级党组织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注意了建立和完善党内各种组织制度。

1986年,中组部“一号文件”对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和加强外出党员管理作了规定,并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组织制度。

中共山西省委根据中组部的有关规定精神,在整顿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新时期党员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建立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比如:党员议事制度、党员联户制度、党日活动制度、党支部和村委会联席会议制度、党员干部廉政守则等。

1988年,中共中央批转了中组部《关于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意见》。根据中共中央精神,1989年5月,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制定了在全省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的方案。首先在农村进行试点,然后逐步在全省推开。方案明确提出今后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一年进行一次的制度。同年10月,省委组织部召开了全省农村民主评议党员和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座谈会,会议总结了全省1987年以来农村进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试点的经验。

(五)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1980年开始,全省在基层党组织中普遍开展了“创建先进党支部,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的“创先争优”活动。要求党员积极开展“党员联户,帮贫致富”活动。1986年又提出了“党员带头、扶贫包户,支部领路、共同致富”的要求,使“创先争优”活动日趋深入,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许多共产党员在改革的实践中或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危急关头,冲锋在前,显示出了共产党人的本色。

二、依法民主管理,全力整顿农村后进党支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已不仅仅是领导广大农民解决温饱的问题,而是要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带领农民群众奔向小康。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省委对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标准。

(一)坚持不懈地整顿农村后进党支部,促进后进村改变面貌

1990年8月,中共中央在山东省莱西县召开了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突出确立了农村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地位,提出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

为了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更有效地指导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1990年,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根据新的历史时期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出的新要求和全省各地的实际状况,制定了《农村党支部分类标准》,在全省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摸底工作。

据摸底统计,全省当时有6000多个农村党支部处于后进状态,占全省农村党支部总数的18.9%。在此基础上,省、地、县三级层层搞了整顿农村后进党支部,加强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的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1990年,省委组织部在交城县召开了全省整顿农村后进党支部工作经验交流会,作出了整顿农村后进党支部工作的总体部署。

从1990年至1994年10月,山西全省先后7批,从省地县乡机关抽调了10万多名干部,驻村帮助整顿后进党支部。这些工作队,帮助后进党支部查原因、选干部、调班子、办实事、抓管理、订制度,做出了成绩,受到基层群众的欢迎。省委驻平顺县寺头村工作队副队长温谦,为改变该村面貌抱病工作,最后光荣牺牲在该村,被村民们誉为“新时期的焦裕禄”。

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作,到1994年10月底,全省先后对6000多个农村后进党支部进行了整顿,全省农村后进党支部由1990年的6000多个下降为1994年底的3000多个,后进党支部所占比例由18.9%下降为约10%。

在1994年召开的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上,中共山西省委交流了全省坚持不懈抓好整顿农村后进党支部工作的经验。

(二)开展以“两议五公开”为重点的依法治村民主管理工作,加强和改善党支部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20世纪90年代初,山西省部分农村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矛盾。有的村决策不民主、村务不公开、办事不公道,干群关系紧张、矛盾激化;农民集体上访和闹事增多,打击报复村干部的事件屡屡发生。这种情况说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随着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和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农民要求参与村务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强,农民参与村务的渠道亟待畅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改变以后,村干部面对千家万户单独经营的复杂局面,领导和管理方法亟待改进。其实质是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善党支部对农村工作领导和管理的问题。

1992年8月,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在山东章丘召开了全国依法治村民主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为贯彻中组部相关精神,同年11月,山西省在长治市召开了全省依法治村民主管理工作座谈会。

晋中地委在开展依法治村民主管理工作中,创造出推行“两议五公开”制度的经验(“两议五公开”,就是建立“党员议事会”和“村民代表议事会”,实行“财产账务公开、承包经营公开、宅基地审批公开、计划生育公开、任务负担公开”),并在全区普遍推广。

省委组织部对这一典型做法及时进行总结,并且在全省进行普遍推广。村干部普遍感到过去难办的事现在好办了。村民们说:两议五公开“清了集体的家底、亮了干部的箱底、明了群众的心底”,“给了群众个明白,还了干部个清白”。

在试点及推广过程中,各地注意因地制宜。运城地区在全区推广了“四小一公开”(“小人大”即村民代表议事会、“小宪法”即《村民自治章程》、“小民警”即治安巡逻队、“小法庭”即民事调解会和政务公开)的经验。这个经验,中组部原部长吕枫视察后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实行“两议五公开”,从一定程度上改进了山西省农村党支部的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培养选拔跨世纪的农村后备干部,保证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在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中,十分注重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1990年下发了《关于建立村级组织后备干部制度的意见》,对村级后备干部的构成、数量、基本条件、选定程序、培养措施、管理办法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各地在培养农村后备干部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比较典型的有这样两种:第一种是创建“农村干部学校”。吕梁地区首先创办了农干校,学期为一年。从1986年至1994年,连续几年分16期共培训农村后备干部1458名,其中已有210名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130名担任了村委主任。第二种是专期办班式。代县县委组织部在阳明堡镇举办了农村后备干部专期培训班,采取了“三三六”一条龙培养法(即3个月集中培训,3个月到乡镇企业和小康示范村实践锻炼,6个月到乡镇挂职,参与包村包项目),取得良好效果。

经过几年的组织实施,全省累计选拔和培养村级后备干部6万余名,其中有半数已走上村级领导岗位。

(四)努力探索党员管理教育工作更好地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兴晋富民服务的有效途径

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全省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在党员教育工作中积极探索新的有效途径。许多地方在开展“党员联户”和“党员责任区”活动的基础上,把经济工作中的目标管理引入党员管理工作中,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根据行业、岗位和个人的不同特点,制定目标、组织实施、考核评比、奖惩兑现,使党员管理逐步走上了目标化管理的轨道。在此基础上,晋城等地把民主评议党员和党员目标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以目标管理为基础,建立健全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经验,使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新形势下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实现党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各级党组织根据山西省委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探索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把党员管理教育工作同经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要求党员履行义务同尊重党员的民主权利结合起来,实行了全方位的双层双向目标管理,解决了新形势下党员管理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党员联户到党员目标管理,从以党员目标管理为基础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到与经济工作有机结合的全方位双层双向目标管理,这些经验,是在不断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为了提高农民党员致富奔小康的本领,山西省委组织部组织编写了农民党员培训教材。在注重对农民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大了市场经济知识和技术、技能教育的分量,增强了农民党员发展市场经济的能力。

各级党组织大力发展党员电化教育事业,全省电化教育网络正在形成。几年来,先后摄制了《党旗下的报告》、《土缘》等1800余部党员电教片,开展了党员电教片观摩评比活动,和省电视台共同开办了《党的生活》专栏。

与此同时,按照中组部的要求,加强了对发展农民党员工作的宏观指导,使农村党员队伍的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

(五)继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全省广大农村继续开展“创先争优”、“先锋赞”、“树红旗、争标兵”等活动,不断表彰和宣传在农村改革和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民党员学有样板,赶有目标,促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农村达小康的步伐。

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引申创建党建先进县为“三级联创”活动

1994年9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制定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建设作为新时期一项新的伟大工程,突出地提出了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这次全会后,中共中央及时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部署了大力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了积极推进这一伟大工程,搞好这一“工程”的“基础工程”,提高山西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省委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山西省先后开展了农村基层党组织3年集中整顿、创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县等工作。

(一)以整顿农村后进党支部为重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建设

山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突出成绩,就是对农村后进党支部进行坚持不懈的整顿和建设工作。

全省各级党委对这次整顿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省、地、县、乡都成立了由书记挂帅的整顿工作领导组,层层签订了责任状,并实行了“逐乡逐村调查摸底填表登记,县乡党委书记签字上报,漏查失实者追究书记责任”的具体办法。

根据省委的部署,各地普遍采取了“四查一报一评”的办法,“四查”,即乡村自查,信访排查,问卷调查,派人调查。“一报”,即公开设置举报电话、举报信箱,直接接收干部群众的举报。“一评”,就是围绕集中整顿的主要内容,开展民主评议活动,包括群众评议党员、党员评议村干部和村干部评议乡干部。

经过半年集中整顿,首先,整治了一批性质严重、社会关注、难整难治的突出问题。一是集中治“恶”。查处了一批乡村组织中专横霸道甚至欺压群众,但过去动不了的“霸道人”,纯洁了基层组织。二是集中治“瘫”。转化了一批乡村组织中过去多年曾经反复整顿,但长期啃不下的“硬骨头”,引深了3年“整后”工作。三是集中治“乱”。打掉了一批农村基层组织中的恶势力,促进了农村稳定。四是集中治“贪”。清查了一大批财务混乱村多年的“包包账”,查处了一批不廉洁的乡村干部,密切了干群关系。全省共有13443个村清理整顿了财务,占到全省行政村总数的41.8%。其次,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

随后的几年,以领导班子为重点,继续抓了农村后进党支部的整顿工作。1999年,全省共整顿农村党支部2697个,占农村党支部总数的8.4%。经过整顿,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

山西省在整顿农村后进党支部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条:一是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整顿农村后进支部工作的出发点。二是把选准选好党支部书记作为整顿农村后进党支部的关键。

在重点抓好整顿农村后进党支部工作的同时,省委组织部还下功夫抓了整个面上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各地进一步合理地设置和调整了农村基层党的组织机构,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建设。

此外,省委组织部会同省教委、省农业厅作出了从1996年起,在全省农业中专学校每年招收培养1000名乡村干部的规划,以提高基层干部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培养一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奔小康目标、具有优良素质、能带领群众治穷致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二)引申创建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县活动,充分发挥县委在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后,1994年10月下旬,中共山西省委召开了六届八次全体会议,及时传达学习了四中全会精神,并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实施意见。为了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和省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山西省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省委组织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95年4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提出要继续搞好创建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县活动,要进一步完善县(市、区)委抓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制。与此同时,省委研究制定了《县(市、区)委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制及考核奖惩办法(试行)》,要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

早在1993年初,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党建先进县(市、区)试点工作的意见》。各地市委按照《意见》精神,选定党的建设和经济工作基础都比较好的14个县(市、区)进行了试点。省纪检委、省委组织部和省委宣传部还直接抓了翼城县的试点工作。这一创建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县试点活动在全国实属首创。

1995年初,山西省委组织部本着先易后难、逐步推开的原则,把创建党建先进县(市、区)试点活动调整为创建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县(市、区)活动,创建活动的范围由试点扩大到面上。各地市按照省委要求,进一步理清了思路,制定了规划,落实了措施,开展了抓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制的建立健全和落实工作。

创建基层党建先进县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评选出16个“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县(市、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进一步增强了县委在工作中坚持“两手抓”的自觉性,强化了县委抓党建尤其是抓基层党建工作的主动性,有利于改变一些地方尤其是有的县委存在的“党不管党”、“治”党不严和“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产生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和较大的推动作用。

到1998年上半年,全省共有29个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区),100个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乡镇,1000个高标准红旗党支部,约1/3的农村党支部基本达到“五个好”要求。在全省农村,一个以党支部为核心,村委会和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共青团为助手,妇代会,民兵等组织共同配合的村级组织新格局正在形成。

1999年,以创建农村基层组织党建先进县为载体,进一步落实农村党建责任制。为此,在1998年中组部通报山西省开展创建农村基层党建先进县活动的经验的基础上,省委组织部督促各地市委组织部对全省119个县(市、区)落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责任制的情况进行了严格考核,按排名次序上报。坚持“不下指标、不搞平衡照顾、不搞终身制”创建原则,进一步完善验收标准,改进验收方法。全省共申报了包括首批命名的7个先进县在内的33个县(市、区),经过初审和验收,命名表彰了19个先进县。

在1998年中组部通报山西开展创建活动经验后,山西省委又探索将县、乡、村三级创建活动联结起来,开展了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即县、乡、村三级党组织分别争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县、“六好”镇党委、“五好”村党支部)。

(三)大力开展依法治村、民主管理活动

山西省在抓村级组织配套过程中还着力推进农村的综合治理工作,并把开展依法治村、民主管理活动作为推进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教育和引导农民逐步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运城地区从1994年起,在全区农村实施了“基层自治,村民治理”的“双自”工程,发动村民积极参与各项村务管理工作,较好地体现了干部管理群众,群众监督干部的“双向”治理机制。他们的经验,受到中央综治办领导同志的重视。晋中地区制定了《依法治区的实施方案》。全区实施依法治理的村达3084个,学校3601所,村办企业480个。依法治村的覆盖面达到84%。吕梁、朔州、临汾等地、市在300人以上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在党支部领导下,村民依法治村,积极参与村政事务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大同、晋城、忻州等地市在农村普遍推行了“两议五公开”制度。有效地维护了农村的稳定。

到1997年底,全省绝大多数的农村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国家法规,制定或完善了村规民约,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并通过建章立制,使各项村务管理工作从无序到有序,逐步走上了依法治理的轨道。与此同时,各地还积极组建各种类型的群众自治组织,如党员议事会、村民议政会、民主理财组、红白议事会、道德评议会。通过发挥这些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了广大农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阵地。

1999年全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经验交流会之后,省委组织部召开全省农村政务公开朔州现场会,及时传达贯彻全国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山西省引深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到1999年底,全省已有28965个行政村实行“两议五公开”,占总数的89%。

值得一提的是,从1994年起,省委组织部在全省推广于1992年发端于河曲县的在农村党支部换届中实行的“两票制”选举办法。其基本做法是:按照规定职数和任职条件,首先由村民或村民代表以无记名方式对党员投信任票,再由支部根据信任情况提出支部委员候选人初步人选,在报请上级党委批复后,召开党员大会,正式投票选举产生新的支部班子。按照这一方式选出的村支书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两委关系,减少了摩擦。

(四)开展“双学”活动,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

中共山西省委在六届八次全委会作出的贯彻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在全省163万名党员中深入开展“学党章、学特色理论”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并作出了具体部署。之后,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制定了《关于在全省党员中深入开展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活动的意见》,明确了“双学”活动的内容要求、形式方法和组织领导等问题,要求以整风精神搞好“双学”活动。

各地市委按照山西省委的安排和部署,制定了本地的工作规划,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到1995年底,全省各级党组织共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竞赛活动6000多场次,130万多名党员参加了学习竞赛。有10万多名入党积极分子也积极参加了学习竞赛活动。在此基础上经过层层选拔,有14个代表队参加了省里组织的复赛,有6个代表队参加了省委在山西电视台现场直播的“全省党的基本知识竞赛决赛暨颁奖文艺晚会”,把全省“双学”活动推向高潮。

为了解决在“双学”活动中出现的一些认识问题,1995年12月,省委召开了全省党员学习活动工作座谈会,通过领导讲话、典型发言、分组讨论,使与会领导同志真正从思想上对学习活动有了新的认识,形成了共识,进一步把全省开展的“双学”活动引向深入。

通过学习,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党性观念和奉献意识不断增强;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一些单位和部门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初步得到解决。

山西省开展的“双学”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国党员学理论学党章座谈会交流了山西省的经验。

(五)开展争创“百旗百标”竞赛活动

1995年,山西省委组织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实施的“四大战役”、“五个一工程”,在全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广泛开展了争创“百旗百标”(即100个红旗基层党组织和100名共产党员标兵)竞赛活动。通过开展这一活动,有力地激发了全省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四大战役”、“五个一工程”中创先争优做贡献的积极性,促进了“四大战役”、“五个一工程”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引深了创先争优和“树红旗、争标兵”活动,促进了全省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六)加强乡镇党委班子建设

乡镇党委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基层组织的“龙头”,是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它担负着团结、组织、联系群众,把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村的直接责任,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农村工作、农业问题、农民问题,都与乡镇党委建设密切相关。搞好农村组织建设,首先必须加强乡镇党委建设。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各乡镇党委和广大乡镇干部辛勤工作在农村第一线,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也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但也应看到,一些乡镇党委和极少数干部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还比较严重。有的决策不够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有差距;有的作风不够深入,工作漂浮,接触群众,了解群众、关心群众有差距;有的工作不够全面,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有差距,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或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影响中国共产党同群众的关系,最终将削弱和动摇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指示精神,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水平,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在农村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山西省农村改革、发展,1998年7月11日,山西省委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党委建设的意见》。《意见》强调指出,各级党委必须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深乡镇党委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分析本地乡镇党委建设的现状,下功夫把乡镇党委建设成为政治坚定,团结战斗,开拓进取,联系群众,廉洁高效,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坚强领导核心。

(七)着力实施“训万名支书、强千村支部、建百乡示范”的“万千百”工程

以贯彻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条例》为主线,在山西全省农村基层着力实施了“训万名支书、强千村支部、建百乡示范”的“万千百”工程。

1998年至1999年,“万千百”工程广泛扎实开展。一是训万名支书,实现有人管事。省委明确规定,每年至少要集中培训占全省三分之一的1万名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1999年全省共集中培训乡村干部44701人。二是强千村支部,力争有钱办事。在忻州、吕梁两个扶贫攻坚重点地区各抓了500个扶贫村点党支部的强化建设工作。三是建百乡示范,做到按章理好事。在全省普遍推行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村干选举和村财管理4项制度的过程中,结合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重点把全省1997年度表彰的100个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乡镇,严格规范建成4项制度建设的示范乡镇,通过样板示范,榜样带动,进一步加强了乡镇党委建设。为此,全国人大、民政部和《中国社会报》还联合在北京召开了座谈会,充分肯定了山西省基层党建经验。

四、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农村领导班子能力建设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战略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进程中肩负着重大责任。为此,中共山西省委大力开展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等,并且注重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和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新任务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措施,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共山西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等。以上一系列政策举措,有效地促进了广大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进一步增强,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的进一步改革、发展和稳定,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以选好人用好人为重点,大力加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建设

改革农村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2000年以来,在撤并乡镇的基础上,各地采取公开考试、竞争上岗、县委全委会票决等办法,加强了乡镇领导班子建设。在村级班子的配备上,80%以上的村选任支部书记采用了党员和群众分别推荐、党员进行选举的“两推一选”办法(将20世纪90年代采用的“两票制”规范完善到“两推一选”中)。2002年,经过换届选举,全省农村支委、村委班子中交叉任职干部占到村干部总数的25%,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主任“一肩挑”的占15%。

2004年,省委组织部制定出台了《关于全省农村“两委”工作规范化管理的意见》,进一步规范了村干部选任制度和村干部培训制度。特别是在2005年底,省委紧紧抓住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有利时机,采取“两推一选”办法,选好配强以村党组织书记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领导班子,大力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和村“两委”班子交叉任职制度。党员当选为村委主任的村占换届村总数的82.48%,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主任“一肩挑”的村占换届村总数的68.77%。新当选的村党组织书记中50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均超过90%,其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农村“两委”班子出现了年龄下降,文化程度、整体素质、领导能力提高的可喜局面。在此基础上,市、县党委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分层分批开展了新任“两委”干部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干部队伍素质。一些市、县还出台了关心农村党员干部的具体规定,落实了对农村干部的补贴和农村离任干部的生活保障,从制度上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党员干部干有所获、老有所养的问题,不断增强了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

继续整顿后进乡村党组织。2002年,整顿后进乡镇党委26个,后进村党组织2230个,分别占到总数的2.1%和7.1%。随后,全省各级党组织根据排查摸底结果,按照村党组织建设“五个好”的标准划分等次,分类指导,进行了以扶优先进村、扶强一般村和整顿后进村为内容的集中整顿工作。2006年,全省400多个处于瘫痪状态的村党组织得到了整顿,2300个处于维持状态的村党组织得到了加强,调整充实党组织负责人6789名。

选派机关干部驻村帮助工作。针对一些村后继乏人的问题,各地从县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中选择优秀干部到村任职,帮助工作。吕梁市村村都有机关干部驻村帮扶。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办法,全省县以上党政机关共选派35619名后备干部和年轻干部,深入农村开展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工作,帮助驻地党组织选强配齐村级领导班子、推进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不断加强。

加强乡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一方面注重从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乡镇企业骨干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的优秀党员中培养干部,另一方面公开选拔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到乡村任职。从1998年开始,山西全省每年通过公开考试选派200名左右大学毕业生到乡镇任职。2002年河曲县公开考试选拔了15名大中专毕业生到村任职。2003年晋城市招聘100名大中专毕业生到乡村任职。这一做法,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使基层班子后继乏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为了进一步解决一些农村“两委”班子后继乏人的问题,2006年初,省委确定了今后五年要基本实现一村、一社区充实一名以上大学生的目标。制定了《关于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干部的工作方案》,采取“省里规划、市里选拔、县(市、区)付薪酬、乡镇管理、服务基层”的办法,从14089名报考的高校毕业生中公开选聘了1192名优秀大学生到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任职,为新世纪新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以强化教育培训为基本途径,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

坚持把理论武装放在首位。按照中共中央的要求,结合山西省的实际,先后开展了党员“双学”活动、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和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活动,使广大农村干部、党员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思想观念有了新的转变,精神状态有了新的变化。

始终将作风建设作为重点。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坚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整改,“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加强对乡村干部和党员的集中培训。省、市党校通过举办示范班、师资培训班等,推动了农村干部的培训工作。在培训的基础上,一些地方还积极组织乡村干部外出参观学习,帮助他们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和理清发展思路。与此同时,农村干部学历教育初见成效。晋城市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村级干部由过去的1.5%提高到18.6%。吕梁市农村干校累计办班32期,培训学员3200人,其中70%的受训人员已经进入村级班子,35%的人员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2006年,大规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大力实施农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为此,山西省委转发了省委组织部《关于实施农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的意见》,作出总体安排部署。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立足于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通过学历教育、专业培训、资格认证、“村官论坛”等方式,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以及农村实用科学技术等内容的培训学习,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特别是培养了一批“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带动农村发展经济能力强的“三带三强”村干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同时,省委组织部还下发《关于在全省开展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的通知》,对全省乡、村主要干部的培训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在全省上下掀起了大规模培训基层干部的热潮。

img47

农村党组织利用远程网开展学习培训活动

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2005年,山西省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通知》。各级组织部门十分重视农村生产一线、贫困村和偏远村的党员发展工作,使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同时,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党员活动阵地建设。为此,积极开展了农村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2005年,全省已有1400多个村级接收点可以直接接收全国远程办卫星专用频道的节目,1500多个村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设备播放辅导教材,在先进性教育活动、村级换届工作和农村党员干部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树立了一批农村党员干部的典型,从而加强了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到2006年,建立起一个上联全国下联全省能够实现自主点播、自主教育的远程教育平台。建立了一批具有集中存储、随时点播功能的终端接收站点4716个,卫星接收模式2457个,互联网点播模式2259个。

(三)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根据农村的实际,各地积极探索科学规范的农村党建制度和村级组织的运行机制。如临汾市实行了“两定一查三评”制度(年初定目标、定责任,年中进行督促检查,年底民主评议乡、村干部和农村党员),晋中市实行了“一卡双制度”(党员行为监督卡、“两委”联席会制度和村委向党支部及村民大会报告工作制度),晋城市实行了“五项制度”(“两推一选”制度、“两委”干部交叉任职制度、村务“两议”制度、财务“两审”制度、村干部集中教育和评议制度)。同时,进一步加大了民主议事和村务公开的推行力度,议事和公开的质量不断提高。忻州市2001年制定出台了《关于乡镇政权机关政务公开的实施意见》《关于村务公开规范化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市、县(市、区)、乡三级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集中核算的实施意见》,对乡镇政务公开、农村村务公开和市、县、乡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提出了具体的规范性要求。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推动全市乡、村两级公开工作向规范化、高标准迈进,2002年忻州市决定在全市范围开展“乡镇政务公开创卅星、农村村务公开树百旗”活动(即从全市190个乡(镇、办)中选出30颗红星、从全市4893个行政村中树立100面红旗),由市委、市政府挂匾授旗予以表彰,继而不断扩大战果,在全市形成你追我赶、摘星夺旗的良好态势。2006年以来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创星树旗”活动,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相关实施细则,在组织上乡、村联动,在内容上延伸拓展,在方法上求实创新,在落实上进村入户,形成了设置科学、体例完备、程序严密、运行规范的长效运作体系,做到了顺应形势、紧贴实际、常抓不懈。2006年12月,山西全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推进会在忻州召开,总结推广忻州以“创星树旗”活动为载体坚持不懈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会上,省委领导对“创星树旗”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以“三级联创”为载体,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

进入21世纪以来,“三级联创”活动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省市抓县、县促乡、乡带村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机制。通过规范引导、考核促动、表彰激励,在县与县、乡镇与乡镇、村与村之间形成了竞争态势,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活力。

2005年,山西省委组织部下发《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实施意见》。几年来,全省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着眼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大局,紧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和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不断丰富“三级联创”活动内容,创新“三级联创”活动载体,逐步形成了一级一级抓党建、一层一层抓落实和分级推进、整体提高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

为了进一步形成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合力,全省以争创先进县(市、区)为龙头,逐步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良好工作格局。

(五)着眼于巩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大力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强基固本“六大工程”建设

2007年至2008年,山西省委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关于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大力实施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强基固本的“六大工程”建设,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一是积极推进“机制创新”工程,不断深化“三级联创”活动。2007年,山西省把健全和完善“三级联创”活动的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进一步深化“三级联创”活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原有的先进县(市、区)创建标准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新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县(市、区)百分考核评价标准》,同时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县(市、区)考核评价工作的通知》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县(市、区)百分考核评价办法》。2008年,省委将激励竞争机制引入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中,健全和完善“三级联创”活动考核评价体系,丰富完善创建目标、创建内容和考核办法。积极指导各地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推行了“星级目标管理”、“帮带升级”活动、“一肩挑”等一批各地创新“三级联创”活动的做法和经验。

二是实施推进“班子建设”工程,切实提高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2007年,山西省继续坚持“两推一选”的办法,创新农村基层干部的选人用人机制,不断扩大村山西省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人兼”以及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的比例。在2006年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后已换届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68.77%的基础上,2007年又提高了1.23%,达到70%。一大批政治上靠得住、群众信得过、热心农村事业并且懂技术、会经营、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年轻党员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与此同时,认真研究总结一些地方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一人兼”的经验,积极探索在推进乡镇职能转变中发挥乡镇党委作用和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中发挥村党组织作用的具体措施。积极推行农村基层党务公开,促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实施党务公开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党务公开的办法,重点公开的内容、时间和程序等。2008年,在第七届和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采取“两推一选”办法,选好配强村级组织领导班子;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四个提倡”精神,大力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全省村级组织领导班子呈现出年龄下降、文化程度、整体素质和领导能力提高即“一降三提高”的可喜局面。2009年1月10日,全省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圆满结束,全省75.1%的村实现了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80%以上的村“两委”干部实行了交叉任职,新当选村委会主任是党员的占到83%,村干部职数减少30%以上。

三是加快推进“素质提升”工程,着力培养新型农村干部。山西省按照《关于实施农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的意见》精神,通过学历教育、专业培训、资格认证和“村官论坛”等方式,全面提高农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带动农村发展经济能力强的“三带三强”干部。为此,省委决定每年拿出2000万元用于大规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九次代表大会(2006年10月)召开以来,全省1198个乡镇的党委书记和乡镇长、1098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2000个重点推进村的党组织书记,全部在省里接受专题培训。省市县三级共培训农村干部35000余人次。引深省、市、县“四大攻坚”专家服务团活动,发挥专家的传、帮、带作用,造就农村优秀人才群体。

四是大力推进“人才储备”工程,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山西省九次党代会部署,5年内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按照“省定规划、市里选拔、县(市、区)付薪酬、乡镇管理、服务基层”的办法,从2006年起,全省连续3年从高校毕业生中公开选聘了近2万名优秀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干部。截至2009年2月,全省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的高校毕业生村干部有47名,担任副书记的有1010名,依法选举为村委会主任的有57名、副主任的有1210名,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加基层工作力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是扎实推进“阵地建设”工程,大力夯实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抽调专门力量对全省活动场所建设工作互检和督查,召开全省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推进会,从而在2007年“七一”前全省有4285个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山西省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的进度,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名列前茅。

六是全面推进“网络建设”工程,加速新农村建设进程。山西省采取先行试点、全面推进、拓展功能的工作方法,采用网络技术,大力加强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步伐,两年时间就在全省实现了网络“全覆盖”,有近20000个村安装了计算机和电视机上网等较为先进的远程教育设备,使农村的广大党员干部能够方便、快捷、普遍地通过远程教育网络接受培训。全省许多地方同联通、网通合作,整合资源,实行“三网合一”(教育网、电视网和远程网),全方位拓展网络功能,带动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为适应“大规模”党员教育数量与“大幅度”党员培训质量的要求,全省远程教育网开通以来,已经直接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2500多万人次。

此外,还推进了“基础保障”工程。从2006年起,全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将村级组织管理费补助平均标准由每村1.8万元提高到2008年的4万元。从2008年起,省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每年为每名高校毕业生村干部补助5000元;市财政每年为每名高校毕业生村干部补助2000元。全省共投入4亿多元修建、修缮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11116个。省委还决定从2009年起以不低于当地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确定村干部基本报酬;解决村干部养老保障问题,按每人每月30元的标准享受政府的专项缴费补助。山西省建立农村党支部书记基本报酬和基本养老保险两项工作,全部达到了中共中央的要求。

总之,山西省委坚持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放在全党全国和全省工作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自觉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尤其是2008年,为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全省各级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省委专门制定了《关于建立全省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实施意见》。省、市、县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全委会向党代表大会报告工作时,都把基层党建工作为重要内容,并接受委员代表评议。建立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把抓基层党建工作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范围。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努力实现山西省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建设新基地新山西进程中,特别是在完成重大任务和应对重大事件中,充分发挥出组织动员、组织保障和表率带动的作用,充分体现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供稿 孟红执笔

【注释】

[1]王谦:《劫后余稿——试办初级社文存》,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页。

[2]王谦:《劫后余稿——试办初级社文存》,第143页。

[3]王谦:《劫后余稿——试办初级社文存》,第141页。

[4]赖若愚:《关于省第二次党代表会议主要内容向华北局并毛主席的报告》,1951年3月5日,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农业合作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5]1950年9月,赖若愚接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

[6]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农业合作化》,第63页。

[7]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农业合作化》,第66页。

[8]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农业合作化》,第67页。

[9]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135页。

[10]王谦:《劫后余稿——试办初级社文存》,第141页。

[11]王谦:《劫后余稿——试办初级社文存》,第141页。

[12]《山西日报》1953年3月27日第1版。

[13]《坚决纠正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冒进倾向》,《山西日报》1953年4月12日第1版。

[14]《山西日报》1954年10月13日第1版。

[15]中共山西省委农工部:《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工作的初步总结报告》,1955年1月。

[16]卫恒:《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总结报告》,1956年7月25日。

[17]当时的“宪法”还未来得及对“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进行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