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党性修养,需要在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下进行

加强党性修养,需要在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下进行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内不允许存在不受监督的特殊党员,不允许把自己置于组织之外,凌驾于组织之上,脱离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必然走向党和人民的反面,失去信任和支持。党外监督则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员行为的监察、督促。党内外监督是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方法。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提高监督的自觉性,自觉接受党组织和党内外群众的监督。特别是要严格执行党内监督条例。

一、加强党性修养,需要在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下进行

党内不允许存在不受监督的特殊党员,不允许把自己置于组织之外,凌驾于组织之上,脱离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必然走向党和人民的反面,失去信任和支持。只有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才能不断改正缺点,修正错误。共产党员应当自觉地参加组织生活,虚心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经常向组织汇报思想、工作、学习情况,思想作风情况,遵章守纪情况等,在组织和群众监督下增强党性。

监督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彼此协调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所谓监督就是一定的社会组织,根据既定的行为规范,对某一具体对象进行的察看、督促活动。监督按照内容划分,可分为法律监督、纪律监督、道德监督等等;按照主体的不同,可划分为群众监督、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党的监督、舆论监督等等。而在党的监督方面,又可以根据监督作用范围的不同,分为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党内监督是党为了加强自身建设,通过评价、揭露、纠偏等方式,依照党章和党纪,在其组织内部开展的协调有序的监察、督促的活动。从党的建设的现实需要以及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来看,党内监督的实质是党从人民利益出发,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而其核心问题,则是对权力予以有效制约,即通过揭露、评价、控制、约束等特有的监督形式和功能,对党内的各种权力形成有效的制约力量,保证权力能够按正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式去规范地运用。党外监督则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员行为的监察、督促。

党内外监督是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方法。党内外监督的核心是对党员权力的监督,对滥用权力的制约。因此,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能否自觉接受党内外监督,是党员党性锻炼和修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提高监督的自觉性,自觉接受党组织和党内外群众的监督。要把那些敢于批评自己的同志视为诤友,倍加信任和爱护;要敢于把监督权交给群众,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诸如住房、家属子女就业、上学等问题上,提高办事的透明度,防止随意性,减少决策的失误。党员领导干部要按照党章的要求,积极参加党的组织活动,本着“事无不可对党言”的精神,向组织敞开思想,诚恳地接受组织的监督,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明确方向。在制定政策措施、拟定工作方针、讨论决定重大问题时,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实施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对于群众的批评意见,要能够听得进,坐得住。接受监督就是要自觉接受国法政纪和各项规章制度的监督。特别是要严格执行党内监督条例。这个条例,是国际共运史上的第一部党内监督条例。这是我们党制度反腐,制度建党的一件大事,是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开党内制度监督先河的重要里程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