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人物的反面伎俩
作为省部级高官,田凤山大权在握,呼风唤雨,然而他却口是心非、阳奉阴违,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是冠冕堂皇的一面,即阳面,而公众平时看不到的田凤山,却有着见不得人的另一面,即阴面。
阴面一:用权力来敲山震虎
人们都知道“国贸城案件”,也更明白此案件的幕后黑手就是时任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田凤山。当时,田凤山得知揭发检举的是国贸城的副总经理于新华以后,气得他一连几天几夜都没有睡好觉。
于是,田凤山便把几位当事人找来,研究一下如何应对这一匹“黑马”。当场,有人建议用重金堵住于新华的嘴,还有的人建议去找黑社会的人来教训一下于新华。可田凤山否决了这两个建议,他说:“坛子嘴可以扎住,人的嘴那是封不住的。如果用金钱开路,在这个时候那是不起作用的。还有,利用黑社会来吓唬和教训的话,那更是适得其反啊!”
一时,在场的人没有了主意。沉默了几分钟后,田凤山慢条斯理地说:“我看,唯一的上策,那就是利用我们手里的权力给于新华施压,让她在政治上名声扫地,在经济上一贫如洗。”
田凤山的妙计,使得这些当事人的担心由“阴”转“晴”,由沉默变成了活跃,随即,每个人都有了分工。从那以后,全国反腐英雄于新华的日子是一天不如一天了。前天,于新华的职务由副总经理变成了部门经理;昨天,于新华的党员活动也被取消了;今天,于新华家中半夜三更就有人打来莫名其妙的恐吓电话。
没有办法,于新华只好被迫离开了她的国贸城。当田凤山调往北京国土资源部任部长时,于新华感觉心里压抑已久的石头似乎有些松动了。可是,于新华想错了,也估计错了。因为她得罪了哈尔滨官场上方方面面的人。虽然最后当事者都已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被人起了绰号“于老臭”的于新华依然是麻烦不断!
阴面二:用亲信来东遮西掩
田凤山从小学教员到县委书记、再到省长,最终成为掌控25万亿国资的“中国首席土地大管家”,仕途之路虽不是很平坦,但还算是很顺利的。当田凤山气喘吁吁地爬上官场巅峰时,也就预示了他要下山的必然下场。在他下山之前,他对自己受贿的每一笔巨款、行贿的每一个人,都一一地进行了安排。为此,就在他赴京接任之前,把受贿得来的巨款都换成了自己亲属和亲信的名字。
对于马德送来的巨款,田凤山换成了自己司机的名字。然后,他不声不响地向司机暗示了一下自己的动作。心领神会的司机,什么也没有说,用一种常人难以琢磨的默许,表示了同意。
对于曹国辉送来的巨款,田凤山换成了自己身边工作人员的名字。同样,他悄无声息地点拨了一下对方。聪明过人的对方,只是用微微的一笑,算是回答了田凤山。
对于王慎义送来的巨款,田凤山换成了自己多年最信得过的朋友的名字。同时,他利用相互交谈的方式进行了通知。两肋插刀的朋友,摆了一下手,又点了点头,意思是说:你就把心放到肚子里吧!
对于C某的大额巨款,田凤山换成了自己内弟的名字。可是,他并没有告诉他的内弟。他认为,所有的所谓亲信和朋友,只不过是看中了我手里的权力罢了,他们和我只是一时的合作,而最最可靠的,莫过于自己的内亲了。所以,田凤山没有与他们过多地打招呼,就放心大胆地赴京接任了。
阴面三:用赠予来寻求保护
1999年12月,时任黑龙江省省长、59岁的田凤山赴京任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2000年3月,田凤山担任国土资源部部长。
就是从那时起,田凤山心里不停地想:既然自己已成为掌控国资的大管家,那么,我就在这里面大做文章。他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来寻求自己的保护伞,掩盖自己在黑龙江省的丑事。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他终于想出了一条聪明过人的“妙计”——以国务院建设的名义,对沿海地区、江南地区的国土部门搞一个协议:在开发建设中,要留出部分住宅,留给国土资源部、国务院办公厅、中央统战部,来安排“有特殊贡献者”和“革命老同志”。
田凤山的建议得到了国土资源部部分同志的赞许。于是,就在2000年至2003年3月,经田凤山一人之手,以市值百分之二至三的价格,为这些人物在上海、青岛、苏州、杭州、深圳、珠海、武汉等地建造了大批豪宅。
田凤山此举那可真是一箭双雕啊!表面上是鼓励“有特殊贡献者”、“革命老干部”的情绪,实质是寻求政坛上的保护伞。结果,田凤山事件曝光后,北京立即传出了各种传言。经有关方面证实,2004年11月初,那些“有特殊贡献者”、“革命老干部”已向有关部门退回的住宅、别墅就有80多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