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

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一是人民是实践的主人,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只能靠人民自己创造。在党和人民之间,选择的主动权掌握在人民手里。三是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唯一保证。如果没有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不仅丧失了执政基础,而且自身的团结统一也会遭到破坏。二是群众中间的意见和不满在逐步升级。

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

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这是党在执政六十年之际的庄重承诺,彰显了党绝不改变的坚定性质,展示了党绝不动摇的根本宗旨,表明了党永远与人民在一起的坚强决心。在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领会,积极践行。

一、牢记生命之基,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被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的真理。目前,有些党员干部甚至包括有些党员领导干部,似乎已经淡忘了这个基本观点,这不仅错误,而且危险。因此,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过程中,应该使每个同志都牢记,我们夺取政权和革命的胜利,靠的是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我们要巩固政权、取得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也只有靠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一是人民是实践的主人,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只能靠人民自己创造。我们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拥有7500多万名党员,这是其他政治组织无法比拟的,但与全国13亿人口相比,不到6%,显然占少数。在中国,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那党就很难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长期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战胜各种考验,取得巨大的历史性成就,靠的就是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一定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是人民掌握着历史选择的主动权,我们决不能在历史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在党和人民之间,选择的主动权掌握在人民手里。毛泽东同志曾把党和人民的关系比喻为鱼和水的关系,这个形象的比喻能够让我们对人民的最终选择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党的领导,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但这种选择不是一劳永逸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这个充满历史辩证法的清醒认识告诉我们,党要战胜各种风险,永远赢得人民的信任,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勇于创新,永不停滞,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三是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唯一保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没有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不仅丧失了执政基础,而且自身的团结统一也会遭到破坏。苏共就是最好的证明。有材料说,苏共在失去人民支持后,内部发生了严重分裂,至少公开出现了10个以上的派别,半年时间不到,苏联境内出现了20多个全国性的政党、200多个地区性政党、9万多个非正式政治组织,一年时间不到,退党人数超过500万,这些政党或政治组织的骨干分子,大多是原来的苏共党员或党员领导干部,结果执政74年的苏联共产党就垮了。这是前车之鉴,值得我们深思。江泽民同志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就必然垮台。”因此,在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人民这个政治的根本,坚定地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使党始终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二、常怀忧党之心,深刻认识党群关系中的突出问题和产生原因

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告诫全党同志要常怀忧党之心,自觉做到为党分忧。在党群关系上,我们也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现在,党群关系总的来说是好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为党群关系新的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群关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突出表现在三个问题上:

一是影响党群关系较大的三类冲突呈上升趋势。最近10多年来,劳资冲突在加剧,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材料说,2008年前十个月全国范围内的劳动争议案件比上年同期上升了93.52%;贫富冲突日益严重,许多研究表明,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并呈扩大之势,不同收入群体由此产生的分歧和对立在增加;干群冲突也不断凸显,有些地方的干群关系已经变得比较紧张。

二是群众中间的意见和不满在逐步升级。目前,已有部分群众对党和政府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意见,而且对抗的程度有所升级。如从个体向群体发展,共同的遭遇和利益要求,使一些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到一起,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组织程度不断提高。有材料说,2009年上半年全国群体性事件的总量同比上升了8%,其中500人以上的群体性事件上升了78%。又如从经济性要求向政治性要求发展,一些群众除了争取自身的经济物质利益外,还提出了一些政策和政治权益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具有政治性质。

三是群众表达不满的方式日趋激烈。近年来,社会上选择非正常渠道和制度外表达不满的人在增多,有些人甚至采取了罢工、阻断交通、冲击党政机关、游行示威和聚众滋事等激烈的方式表达不满。如2008年发生的贵州瓮安事件和甘肃陇南事件,2009年发生的湖北石首事件和吉林通钢事件,都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上述问题的存在,对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十分不利的,就其产生的原因而言,主要有六个:

其一,腐败和官僚主义的滋生蔓延。自古以来,人民群众最痛恨的就是贪官污吏。现在,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和官僚主义在一些领域是比较严重的,有的党员干部贪污贿赂、腐化堕落、以权谋私,有的党员干部不负责任、弄虚作假、奢靡享乐、脱离群众,特别是一些涉及领导干部的腐败案件和失职渎职案件,给党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些,严重伤害了群众的感情。

其二,部分群众的经济物质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人民是讲实际的,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与党和政府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利益的实现程度。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也有一些群众,特别是下岗工人、失业人员、城镇低保人口、农民工、农村贫困或温饱不稳定人口等群体,他们的经济物质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在这些人中间,有的找不到工作,有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有的生活相当艰辛。面对生产和生活的严重困难,他们的心中必然会滋生出许多意见和不满。

其三,贫富差距的扩大。应该说,正常的收入差距是必要的,也是无法避免的。但目前的贫富差距,部分群众很难接受。一方面,贫富差距形成的过程不公平。有些富豪的财富获得不可告人,他们不是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的,而且有些人致富后为富不仁,无法无天,干出了种种丑恶的勾当;有些群众承担了改革发展的部分成本,有的还作出了很大的牺牲,但他们中的有些人没有成为改革发展的主要受益者,有的甚至成了贫困人口。另一方面,贫富差距太大。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一部分人花天酒地、挥金如土,而另一部分人则为孩子读书、看病就医和维持简单生存而苦苦发愁的不公正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贫富差距的扩大必然引起部分群众的不满,有的群众甚至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被剥夺感,提出了改革发展依靠谁、为了谁、代表谁的大问题。

其四,部分地区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最近几年,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总体满意度有所上升,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缺乏安全感。在一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容乐观,有些犯罪活动居高不下,如故意杀人、公开抢劫、暴力袭警等恶性案件频发;出现了村霸、街霸、市霸、厂霸、矿霸、行霸等恶势力,黑社会犯罪猖獗;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官匪勾结、警匪勾结的现象,群众叫苦不迭。这些问题,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自然也成了群众产生意见和不满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五,群众日益上升的政治民主需求没有得到较好地满足。经济富裕和政治民主,是人在现代社会的两大基本需求。人天生就是民主派,内心充满着对民主和自由的渴望。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下,人民已经逐步认识到,只有在政治上当家作主,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人民不再把关心和参与政治看成是多管闲事,而是把它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政治民主需求全面提升。但与人民日益高涨的主人翁意识和政治参与积极性相比,现行的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如公民获取信息和表达意愿的管道不畅通,公民参政议政的机制不健全,人民群众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主人翁权力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这些都容易使群众产生失落和不满。

其六,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挑拨煽动。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一有机会就会乘机表演。当前,敌对势力正在千方百计接近群众,一方面大肆渲染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丑化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煽动群众把意见和不满的矛盾指向党和政府;另一方面竭力传播、复制和扩大人们中间的不满和失望情绪,欺骗群众,制造事端,挑拨党和群众的关系。显然,敌对势力的这些活动都会给党群关系带来一定的冲击。

三、恪尽兴党之责,切实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应该看到,有些地方的党群关系已明显不如从前了,虽然多数群众对党是拥护和支持的,但也有一些群众产生了意见和不满,还有部分群众在政治上对任何政党都采取了无所谓的态度。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我们要在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和人们思想行为日益多样化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党群干群关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深邃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治理能力,着力打造民心工程。就当前而言,下列工作必须突出抓好。

一是抓发展,确保经济有较快的增长速度。这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一方面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创造强大的物质基础。现在有些群众之所以产生不满和意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生产生活困难、物质利益需求没有得到较好地满足。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靠发展。如果经济不发展,那么“三农”、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重要的民生问题就很难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很难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现在我国的改革发展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保证经济有较快的发展。经济的较快发展,不仅能够抑制各种问题的破坏作用,赢得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而且能为最终解决各种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果经济不发展,那么老的矛盾会激化,新的问题会增多,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危机性的局面。总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经济发展是基础,否则,到头来一切都是空话。因此,必须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要求,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们有13亿人口的国内市场,有建国60年来打下的基础,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有党的坚强领导和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制度,有充满智慧力量的亿万人民群众,因而完全有可能保持经济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向前发展。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很大的考验和挑战。党中央审时度势、沉着应对,及时提出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等一系列科学决策和战略举措,团结和带领人民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着力转变增长方式,着力调整经济结构,不断巩固经济企稳向好的局面,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是抓政策,真正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的主要得益者。人民群众是最讲实际的,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态度,从根本上说是由其自身的利益变化决定的。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力量,是改革发展成本的主要承担者,是改革发展成果的主要创造者,理应成为改革发展的主要得益者。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也明确要求,全党同志必须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因此,在改革发展中,我们一定要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利益保障机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在当前,有三个问题必须特别关注:

其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政策对利益的保证,是最大的保证。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们提出的每一项政策措施,都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关系民心得失和事业成败的大事。经验显示,政策要符合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就一定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真正了解群众的意见和需求,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从而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有扎实的民意基础。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因此,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着力提高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与人民的意志要求统一起来,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的最根本依据。只有这样,我们的政策才能真正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其二,处理不同群体的利益矛盾时,必须充分考虑多数群众的利益。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尤其是攻坚阶段和转型时期,不同群体的利益发生矛盾,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关键是怎么处理?正确的方法是在各方利益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多数群众的利益,特别是对涉及面广、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企业改制、劳动争议、征地拆迁、涉农涉诉等突出问题的处理,一定要依法维护多数群众的利益,否则会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2008年发生的云南孟连事件,就是一个相当深刻的教训。

其三,把民生工程放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民生,是人民群众利益的具体体现,离开民生,为人民谋利益就成了一句空话。关注民生,是党员干部的天职。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听民声,察民意,解民忧,惠民生,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民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抓住重点。如就业,是民生之本,必须着力解决,要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和法律手段,通过开发新的就业岗位、支持自主创业,加大职业培训、强化就业服务,协调劳资关系、加强劳动保护等举措,拓展就业渠道,增强就业本领,改善就业条件,积极推进就业工程。又如安全生产,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必须重点关注,要本着对党和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加大监管和责任追究力度,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高发势头,决不能让类似山西襄汾溃坝事件这样的人间悲剧屡次发生。再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须臾不能放松,要落实和完善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各类社会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守住基本生存的底线。当前,要对下岗失业工人、城镇低保人口、失地农民、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群体进行重点帮扶,使他们尽早走出困境,过上好日子。

三是抓调整,切实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贫富差距过大,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不及时解决,会阻碍经济发展、造成社会对立、破坏社会稳定,对党群关系、社会和谐带来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因此,认真解决贫富差距问题,防止两极分化,是我国当前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紧迫任务。从实践看,要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至少有三条原则必须把握:第一,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不能只靠经济发展这一手。经济发展为我们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它不能自动消除贫困和差距。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也不能只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在市场竞争中,富人比穷人在资本、信息、机会和关系等方面都占有明显的优势,其结果必然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党和政府就要承担起主要责任,以政策为基本杠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对利益关系进行调节,逐步扭转贫富差距扩大趋势。第二,坚持效率和公平并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较长时期采用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思路。在一些地方或部门,出现了“效率优先”有余、“兼顾公平”不足的现象,这可能使局部地区的经济暂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会造成严重的贫富差距,影响人们的积极性,影响社会政治的稳定,从而阻碍经济的最终发展,到头来是既没有公平,也没有效率。十七大报告说:“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因此,我们的发展战略必须有所调整,实现“效率”和“公平”的高度统一,不仅要在竞争中提高效率,而且要在分配中贯彻公平的原则,保证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第三,要充分尊重劳动的地位。在目前的收入分配中,最大的问题是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过小,特别是体力劳动者、农民工、务农农民等劳动者的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过低。这种状况,主要是由市场机制缺陷、某些政策失误和分配秩序不健康等原因造成的。要改变劳动的弱势地位,就必须通过改革调整,完善有关政策,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在再次分配中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同时要认真克服收入分配中的混乱现象,对合法收入要加强保护,对过高收入要依法调节,对不合理收入要严格整顿,对非法收入要坚决取缔,营造健康的致富秩序,确保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成为财富获取的主渠道。

四是抓惩防,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反腐败斗争事关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跨越的一大关口。在反腐败问题上,历史是给了我们党机会的,现在尽管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领域比较严重,但我们党自身的优势也非常明显,如党和人民历史形成的血肉联系,党自身建设积累的丰富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等,这些优势为党解决腐败问题赢得了时间和机会。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反腐败问题上历史不会给我们党太多时间,人民的期待是有限度的,如果不能在历史许可的时间内取得反腐倡廉的根本性胜利,腐败继续滋生蔓延,那就会失信于民,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在反腐败这场生死抉择中,一定要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既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更要有空前的紧迫感,不断以新的成效取信于民。要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必须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形成科学的长效机制。当前,有三个问题应该特别注意:

第一,要惩防结合。腐败是对党和人民的严重犯罪,必须依法严惩,要健全及时揭露、发现、查处机制,形成高压态势,绝不给腐败分子留下任何幻想。同时要进一步加大预防腐败的力度。反腐倡廉的目的不是处理人,目的在于使我们的党员干部少出问题、最好不出问题,这样反腐倡廉的真正治本之道是预防。要用创新的思路和扎实的措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和改革的推动力,建立腐败预警机制,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地筑起反腐倡廉的钢铁长城。第二,要把规范和制约权力放在突出位置。现在,关键岗位、重要领域和领导干部队伍中的违纪违法现象相当严重,有些问题不仅是反复发生,而且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反复发生、普遍发生的问题,应该从规律上、体制机制上寻找原因和治策。目前发生的一系列消极腐败现象告诉我们,腐败的本质是权力腐败,要害是以权谋私。因此,以规范和制约权力为核心,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从源头上防止公共权力商品化、私有化,应当成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中之重。第三,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任务异常艰巨繁重,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一定要把反腐倡廉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动局面。

五是抓改革,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十七大报告的明确要求。应该指出,有些地方部分群众的经济、政治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主体地位被弱化,这是群众利益受到损害的重要表现,也是群众利益受到损害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保障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权益,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以落实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参与度,牢固确立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当前,特别要在干部任用、权力监督和重大问题决策等方面作出努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干部任用一定要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干部的优劣和是非功过,群众最有发言权,多数群众不赞成的,不能提拔重用;对权力的监督也一定要积极发挥群众的作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相信和依靠群众,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权力运行中的问题和偏差,及时揭露和惩处腐败分子;重大问题的决策也一定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离开群众的实践、智慧和经验,就无法作出科学的决策,实施正确的领导。如果我们能通过积极稳妥的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发扬人民民主,让官员由人民来选择,权力由人民来监督,重大问题由人民来决定,那么官员就会自觉地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六是抓防范,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稳定,事关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告诫说,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现在,我们的社会是基本稳定的,但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依然存在。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充分估计各种困难和风险,早发现,早防范,早治理。目前,有三件事情要尤为关注。第一,要建立化解群众意见和情绪的民主机制。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群众中间出现这样那样的意见是正常的,关键是要用民主的方法及时化解。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让群众的意见和不满得到有序释放;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对群众合理的要求要尽快解决,对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也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既不能不理不睬或强制压服,也不能用“花钱买平安”的简单方法求得一时的安宁。第二,要认真做好社会治安工作。社会上的多数群众心态相当平和,有饭吃、有事干,就其乐融融了。因此,一定要以铁的决心、铁的手段,严厉打击社会黑恶势力和各种犯罪活动,为群众营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治安环境。第三,要警惕境内敌对势力形成气候。敌对势力颠覆共产党政权、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本性没有改变,它们虽已多次失败,但绝对不会罢手,肯定会利用各种机会进行表现,拉萨“3.14”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就是证明。特别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也为敌对势力影响和欺骗群众,提供了土壤和空间。因此,充分估计境内敌对势力形成气候的各种现实可能性,并时刻保持警惕,是十分必要的。

(此文以《谈密切党群关系》为题刊发在中组部《党建研究内参》2010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