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积极的行动
十七大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十七届四中全会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对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做出了全面的部署。无数事实证明,我们要解决各种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要保持改革和发展健康向前的良好态势,要维护和促进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因此,每一个对党和人民事业负责任的人,每一个有理想和抱负的人,都应当按照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要求,自觉地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促进派。
一、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如: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结构呈现出许多崭新的特点,经济运行市场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新的社会力量不断涌现;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中西方的经贸往来、资金技术合作和文化人员交流日益向纵深发展;等等。这种深刻变化,必然对政治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必然要求对政治体制进行深入改革。
一是人民的民主需求全面提升。经济富裕和政治民主,是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两个重要目标。在经济不发达、物质匮乏的情况下,生存需求的满足是最重要的,人民不可能对民主和自由有更多的期待。当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后,人民就会把争取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放在突出位置。人民不要空着肚子的民主和自由,也不要衣食无忧的奴役和压迫,只有经济富裕和政治民主都得到满足,人才会幸福,才会自由,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现在,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鼓舞推动,人民的思想获得了空前的解放,民主需求全面提升。一方面,人民对民主政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社会政治的基本价值越来越关心,“臣民”心理逐步消除,公民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只有在政治上当家作主才能更好地实现、维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社会利益,因此不再把关心参与政治看成是多管闲事,而是把它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人民对自身权益的追求,逐步从物质上升到精神,从经济上升到政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丰富多彩,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变了政治,也改变了民众。在社会上,那种满足于有饭吃、有事干的状况已渐渐成为过去,多数人逐步把追求民主和自由作为人生的重要目标。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有相应的政治体制。政治体制的特点和规律,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不同的经济社会条件,必然会有不同的政治安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是与市场经济基本规则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如要求政治民主。在市场经济中,人民群众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是全部经济活动的主人。市场经济的这个特点,必然要求人民群众在政治上也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的管理中当家作主。又如要求对权力作适度分解。市场经济需要行政权力,行政权力在加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在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和优化市场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权力对资源配置具有强烈的欲望,如果权力高度集中,那就会不顾经济规律的反对,与市场机制争夺资源配置的主导权。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对权力进行适度的分解,把权力限制在不足以与市场机制对抗的范围内,管它该管的事情。再如要求法治。市场经济从本质上来说是法治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众多,经济联系广泛,利益矛盾复杂,情况瞬息万变,这样,要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要营造市场经济的健康秩序,要提高驾驭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就必须靠法治,而不能靠人治。
三是新生社会力量要求积极参与政治。新生社会力量的崛起,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大变化。新生社会力量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领域,多数是非中共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典型的代表。改革开放前,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弱小,其政治参与的渠道和手段相当有限。经济和政治是统一的。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作用的扩大,它们对政治权力的追求也越来越明显,如果说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一开始主要关心的是物质经济利益的话,那么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开始关心政治,像渴望获得物质财富一样,渴望获得相应的政治社会地位。
所有这些,都是由经济社会发展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实现人民的民主需求,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新生社会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就必须深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二、实际生活中凸显的复杂问题和矛盾,已经强烈地敲响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钟声
一般来说,历史总是用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来强烈地表达自己的发展要求。政治体制改革也一样,它正在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告诉人民,改革的时代已经到来。
一是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不断显露。以权力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政治体制,曾经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创造过许多奇迹,但随着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的变化,它不仅无法较好地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而且逐渐暴露出一系列严重的弊端。如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容易造成实用主义和短期行为,容易出现思想僵化和圈派政治,给干部的健康成长、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和法治社会的建设,都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这些问题表明,传统政治体制已经与现实生活发生了严重的矛盾,日益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障碍。
二是社会不满情绪有所滋长。社会不满情绪,主要是指人民因利益没有得到满足或受到伤害而产生的意见,是社会各类问题或矛盾的精神化。从滋生的原因看,目前社会上的不满情绪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因物质上的困苦引发的不满。这类不满主要集中在工农劳动群众中间。在改革和发展中,有不少劳动群众,特别是下岗工人、失业人员、城镇低保人口、拆迁户、农民工、失地农民、农村贫困或温饱不稳定人口等群体,他们的物质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有些甚至受到了不少的伤害,生产和生活都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因此心中必然会滋生出许多怨恨和不满。另一类是因精神上的需求没有得到较好满足引发的不满。这类不满主要集中在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高收入群体中间。这些群体的物质利益是有保证的,他们的不满主要是由政治民主等方面的诉求没有得到较好满足造成的。还有一类是因各种社会问题引发的不满。这类不满在社会各个阶层都存在。在目前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中,最容易引起社会不满的可能是消极腐败现象的滋长、贫困差距的扩大和部分地区社会治安的恶化等,如果说其他问题是“流感”的话,那么这几个问题就是“癌变”,由此产生的社会不满直接影响社会政治的稳定。对社会不满情绪,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化解,否则就会逐步累积,到一定时候就可能严重威胁我们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三是党自身的基础和能力不断受到挑战。如有些群众与党关系逐渐疏远,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不如从前;有些党员干部失职渎职,责任性和敬业精神明显弱化;有些党员干部挥霍浪费,贪图享受,当官做老爷;有些党员干部贪污受贿,腐败现象严重;有些党员干部目无组织,不守纪律,搞自由主义;有些地方或部门令不行、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大行其道;等等。凡此种种,都必然对党的群众基础、先进性和执政能力产生严重的影响和损害。
上述问题的出现,强烈要求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因为这些问题要么是由传统政治体制的不足或弊端造成的,要么是需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有效解决的。
三、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积极主动
历史在提出政治体制改革要求的同时,也创造出了推动改革的强大力量。如果我们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改革,那么就能牢牢掌握历史主动权,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功,否则,历史会在痛苦曲折中给自己开辟道路,从而大大增加改革的成本。因此,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按照十七大提出的目标要求,积极主动地进行。就当前而言,有三个问题必须着力解决。
一是要营造强大的改革舆论。政治体制改革要积极推进,必须有强大的舆论支持。强大的改革舆论,可以帮助人民深刻理解民主政治的价值,勇敢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积极投身民主政治的实践,自觉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促进派。要营造这样的舆论环境,一方面要对政治体制改革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为什么改革、改革什么和怎样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另一方面要对政治体制改革进行广泛的宣传,努力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社会局面。
二是要创建强大的改革同盟。应该说,社会上不同人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度是不同的,如果按此划分,那么社会上的力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坚决要求改革的积极力量,如广大人民群众;另一类是反对或妨碍改革的力量,如那些抓住特权不放的既得利益者;还有一类是中间力量,他们并不反对改革,但由于对改革本身理解不深等原因还没有采取积极的行动。我们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就必须以积极力量为主体,争取和团结中间力量,分化瓦解消极力量,建立起强大的改革同盟。只有当支持和参与改革的力量明显大于反对改革的力量时,改革才能顺利向前推进。第一,要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改革积极性。人民是推动改革的基本力量,只有在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自觉参与下,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才不可逆转。因此,一定要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改革积极性,使政治体制改革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现在,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民主意识、民主知识、民主经验、民主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足,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怀疑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能力。人民群众的民主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实践的培养和锤炼,一旦人民积极投身到民主政治的实践中,那就能获得民主发展所需要的一切,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赞叹的奇迹来。第二,要努力提升官员的改革自觉性。官员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的言行对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果官员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改革,那么政治体制改革就能顺利推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政治体制改革就会面临严重的阻力。因此,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就一定要努力提升官员的改革自觉性。一方面,要让官员深刻地感受到,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中,只有积极投身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利益价值,不然的话会遭受到更大的损失。另一方面,要为官员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大展身手创造广阔的舞台,谁能顺应历史的要求,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积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谁就能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人民拥护和爱戴的英雄人物。有了这样的条件,多数官员就会战胜既得利益的困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投身到政治体制改革的伟大事业中。第三,要严防两类势力的干扰和破坏。一类是政治上的敌对势力,他们肯定会借政治体制改革之机积极活动,企图实现否定党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图谋。另一类是党内的机会主义者,他们是典型的变色龙,为了自身利益可以随时改变自己的信仰,背叛党和社会主义事业。这两类势力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必须有充分的准备,严加防范。
三是要坚持正确的改革原则。政治体制改革是必需的,民主发展是美好的,但如果不能科学地把握的话,也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严重后果。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力求避免大的失误,特别是下列几点一定要牢牢坚持:
第一,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体制改革的大门打开后,可以有多个方向的选择,但通往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因此,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保证,没有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被颠覆。另一方面,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艰巨复杂,充满困难和挑战,必须有一个凝聚和团结各方力量的政治核心,否则很难成功。戈尔巴乔夫在苏共失去领导地位16年后说:“我深深体会到,改革时期,加强党对国家和改革进程的领导,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在这里,我想通过我们惨痛失误来提醒中国朋友:如果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将是非常危险的。”(《环球人物》2006年第5期)这个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第二,必须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探索,因此一定要积极稳妥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首先,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相适应,既不能落后,也不能超前。否则的话,经济和政治之间会出现严重的矛盾,最终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不利的影响。人民要面包,也要自由,人民不会因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放弃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同样也不会因为民主自由的扩大而牺牲经济物质上的利益。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处理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到协调和谐,相辅相成。其次,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审慎从事。政治体制改革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艰巨的过程,有许多理想目标值得追求,但一定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制定出缜密的计划,一步一步地扎实推进。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改革举措,必须先试点,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再由点到面、由下而上稳步进行。如果只有对问题的揭露和批判,只有所谓的新思路、新观点,而没有符合实际的改革战略,那么由此进行的改革只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政治体制改革靠“骑步式突袭”是不可能成功的,更不能上演“闭眼一跳”的壮举,否则就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再次,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破立结合。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有破有立、破立结合的有机过程,如扩大民主和自由,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纪律和秩序。如果只破不立或破立失调,那改革就会导致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严重混乱。除此之外,政治体制改革还必须把握好分寸。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超过了度就会走向反面。如改革党的领导、发扬民主,如果我们不能守住底线、把握好合理分寸的话,就可能造成党的领导被削弱、社会出现无政府状态的严重后果。
第三,必须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政治体制改革需要先行者,需要献身民主的精英,但仅有先行者的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这样,改革就必须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严格按照人民群众的要求进行。如果改革由少数人垄断,体现少数人的意志,立足于少数人的利益,那就会严重脱离群众,是注定要失败的。
总之,政治体制改革的帷幕已经拉开,我们正处在民主政治大发展的前夜。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考验。如果能根据时代和人民的要求,不失时机地把政治体制改革推向前进,那我们就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否则,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牢牢抓住历史机遇,拿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已经表现出来的那种开先河的勇气和精神,自觉地把政治体制改革推向前进。
(此文摘要刊发在新华社《瞭望周刊》2010年第2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