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充分认识着力树立正确利益观的重大意义
一、着力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是实践党的性质、宗旨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1848年2月24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因此说树立正确利益观是由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党员领导干部区别于其他普通人的最大特征。
党员领导干部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必须体现在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如果头脑中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利益观,私心杂念就会占上风,就不会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实践党的宗旨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1944年,毛泽东为了纪念张思德写了《为人民服务》一文,提出了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的伟大论述。1945年,党的七大正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了党章。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成为共产党人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基础,成为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重要保证,成为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又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并多次强调,检验和判断各项改革政策和工作都要始终坚持和考虑“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拥护不拥护”。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宗旨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2000年年初,江泽民从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作出了“三个代表”的精辟论述,其核心就在于突出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2周年之际,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进一步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点,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最重要的标志。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党几代领导人曾经用不同的语言,表述过同一个思想,那就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但是,“三个代表”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凭主观想象就可以做到的。只有真正在实践中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人民群众也才会真心实意地跟你走。这才是我们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的真正所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经过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领导干部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可见,要实践党的宗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然要求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着力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自觉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崇高使命,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把人民群众当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并以此严格要求自己、主动约束自身的行为。
二、着力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改革的过程,是发展的过程,也是利益调整的过程。改革就是要在发展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国家、集体、个人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随着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人民内部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维护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的新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准确分析和判断什么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把握好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矛盾,有效兼顾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职责之所在。当前,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丰富多彩的,不仅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等各部分群众的利益,而且包括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对人民群众各种具体利益的综合。领导干部要把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落到实处,就要认真研究各部分群众的利益,包括把握各部分群众及其利益的发展变化。在具体研究部分群众利益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困难群众的利益问题。困难群众由于经济地位低下,他们所掌握的资源有限,他们的利益往往难于正常表达,容易被社会所忽视。而困难群众正是人民群众之中最需要“雪中送炭”的部分。因此,高度关注这部分群众的利益问题,既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也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此外,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还要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经济利益,主要是指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由温饱、小康进而向更加富有的生活水准迈进;政治利益,主要是指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切实得到实现,能够享有更多的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以及维护自身尊严和权益的机会;文化利益,主要是指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同时获得更多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享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是统一的并不断发展的整体。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的上述利益,党的宗旨就会更加丰满,改革开发和现代化建设就能更加顺利正确地进行和发展。
三、着力树立正确的利益观,领导干部才能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在利益观问题上,如果坚持错误的利益观,凡事先替自己打算,置群众的冷暖于不顾,甚至见利忘义、以权谋私,迟早要被人民所抛弃,由人民的公仆变成人民的罪人。焦裕禄、孔繁森、吴天祥、郑培民、任长霞等模范人物,他们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崇和爱戴,重要的一条是他们头脑里有正确的利益观作为指导,不为金钱和物质利益所诱惑,时时处处想着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当前社会利益格局分化、调整的时期,领导干部中的绝大多数是能够在正确的利益观指导下,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艰苦奋斗,努力工作,无私奉献,但是确实也有一些领导干部的利益观出现了偏差,归纳起来,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与民争利、以权谋私。凭借手中的权力,非法谋取个人、家庭和小团体的利益,甚至为了钱、权、色等不可告人的目的,不惜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二是贪图享乐、奢侈挥霍,把吃喝玩乐当成人生的最大乐趣,视艰苦奋斗为“冒傻气”,沉湎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中;三是突出自己、好大喜功,把个人出名获利当作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甚至为了个人名利而不惜劳民伤财;四是心术不正,把旧时的官场习气带进现实生活,终日里谋人不谋事,干工作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却把心思用于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求升官;五是见风使舵、庸俗市侩,对上级阿谀奉承,对同事拉拉扯扯,对朋友居心叵测,对群众漠不关心,凡事以对个人有利为准则;六是盲目攀比、怨天尤人,收入同多的比、待遇同高的比、条件同好的比,总觉得自己吃亏,事业不成怨条件、工作不力怨环境、关系不顺怨领导、业绩平平怨下属,好像党和人民总是对不起他。这些现象的产生,与一些领导干部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利益观是有直接关系的。因此,在当前的现实环境中,立足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自觉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自党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也是有着很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变革中,这种考验更为严峻,这种诱惑和腐蚀愈发具有冲击力。而只因经不住这种冲击,堕落为以权谋私,手中权力就会变质,权力使用者本人也会变质。这种考验归根到底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能不能始终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能不能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许多事实说明,党内确有一些人逐渐不思进取、好逸恶劳,不愿艰苦奋斗,贪图享乐。他们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看成是自己的所谓既得利益,不是用这些职权来为党、为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用来为自己非法捞取私利,甚至把这些东西看成是谁也碰不得、动不得的私有财产,想方设法地维护和扩大这种既得利益。只有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不断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领导干部才能抵挡住各种利益的诱惑,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领导干部也才能够不断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